一种砼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1750发布日期:2019-04-20 05:51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砼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砼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钻孔咬合桩作为一种支护围挡结构,在地铁车站等深基坑围护施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咬合桩施工过程主要包括:导墙施工、钻孔、下放钢筋笼、砼灌注等重要工序。

现有的砼浇筑工序中,由于是套管钻孔工艺致使钻孔孔口位置高出地面1.5-2米左右,导致砼浇筑不能采用自卸式的方式,往往采用大吊斗提料的浇筑方式,此种浇筑方式,在现场浇筑过程中,以10方混凝土为例,根据数据统计往往浇筑时长在30-40分钟左右,因此用大吊斗提料的浇筑方式具有浇筑不连续、时间长、超灌量难以控制、砼浪费量大等缺点,这对于后期成桩的质量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砼输送装置,实现了混凝的连续灌注,促使混凝土灌注时间减少,使混凝土超灌量易于控制,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砼浪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砼输送装置,包含:

运输管体,其中设置多个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实现运输管体正转时砼保持搅拌状态且不会流出运输管体,而运输管体反转时砼流出运输管体;

至少两个支撑控制组件,其分别设置在运输管体的进料端和出料端,控制运输管体进行正转或反转,并调节运输管体的倾斜角度,从而实现砼的输送与搅拌。

所述的运输管体包含:中间管体,以及分别设置在中间管体两端的进料端和出料端;

所述的中间管体内部设置多个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的设置角度满足螺旋升角与螺旋角之和为90度,保证运输管体正转时砼保持搅拌状态且不会流出运输管体,而运输管体反转时砼流出运输管体。

所述的进料端包含:

漏斗收口,其一端为扩口部,另一端为收口部,其扩口部固定连接在中间管体的一端;

防漏料漏斗,其固定连接在漏斗收口的收口部,位于漏斗收口内部;

进料从动齿轮,其呈环状结构,固定套设连接在运输管体外侧。

所述的出料端包含:

出料从动齿轮,其呈环状结构,固定套设连接在运输管体外侧,

漏斗开口,其一端为扩口部,另一端为收口部,其收口部固定连接过渡管体。

所述的支撑控制组件包含:

驱动模块,其用于驱动进料从动齿轮和出料从动齿轮旋转,从而带动运输管体旋转;

支撑立柱,其连接驱动模块,用于支撑运输管体并调节运输管体的倾斜角度。

所述的驱动模块包含:

驱动马达,其具有正转和反转功能;

驱动齿轮,其连接驱动马达的输出轴,并与进料从动齿轮或出料从动齿轮啮合,用于将驱动马达的输出动力传递给进料从动齿轮和出料从动齿轮;

外壳,其用于容纳驱动马达和驱动齿轮。

所述的支撑立柱包含:

底座;

至少两根液压立柱,其一端设置在底座上,另一端与驱动模块的外壳铰接,该液压立柱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液压立柱的长度,实现运输管体与水平线夹角的变化,从而实现不同倾角情况下砼运输。

在运输管体的进料端设置有进料槽,在运输管体的出料端设置有出料槽,进料槽和出料槽都固定设置在驱动模块上。

所述的进料槽或出料槽包含:

固定装置,其一端固定连接驱动模块,另一端具有筒体;

竖向连杆,其设置在固定装置的筒体内,与固定装置形成线接触,竖向连杆可以在筒体内沿轴向旋转,竖向连杆的一端铰接槽体,另一端铰接倾斜连杆;

倾斜连杆,其包含螺纹连接的套筒和套杆,套筒套设在套杆上,套筒和套杆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位移,套筒上具有第三连接点,第三连接点铰接竖向连杆,套杆的一端铰接槽体;

槽体,其具有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铰接竖向连杆,第二连接点铰接套杆,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形成三角形。

所述的筒体上部固定设置有固定盘口,呈环状齿状结构,在竖向连杆上铰接有固定杆,固定杆可插入固定盘口。

本发明适用于混凝土浇筑工艺,一方面实现了混凝的连续灌注(相对于大料斗提料的灌注方式),促使混凝土灌注时间减少,混凝土超灌量易于控制,另一方面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砼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砼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面图。

图4是图1中c-c向的剖面图。

图5是图4中d-d向的剖面图。

图6是进料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6和图7中e-e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8,具体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砼输送装置,包含:

运输管体,其中设置多个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实现运输管体正转时砼保持搅拌状态且不会流出运输管体,而运输管体反转时砼流出运输管体;

至少两个支撑控制组件,其分别设置在运输管体的进料端和出料端,控制运输管体进行正转或反转,并调节运输管体的倾斜角度,从而实现砼的输送与搅拌。

如图1所示,所述的运输管体包含:中间管体1,以及分别设置在中间管体1两端的进料端2和出料端3,三者焊接为一整体。

所述的中间管体1采用圆柱状管体结构,内部设置多个螺旋叶片11,每个螺旋叶片11包含按一定的螺旋规律相互搭接、焊接后形成180°交错的两个叶片,每个螺旋叶片11与运输管体呈一定的角度(角度满足螺旋升角与螺旋角之和为90度),焊接在运输管体上,螺旋叶片11角度设置满足运输管体反转时砼流出,正转时保持砼处于搅拌状态且不会流出运输管体,其工作原理与砼罐车类似。

所述的进料端2包含:

漏斗收口21,其一端为扩口部,另一端为收口部,其扩口部固定连接在中间管体1的一端;

防漏料漏斗21,其固定连接在漏斗收口21的收口部,位于漏斗收口21内部;

进料从动齿轮23(如图3所示),其呈环状结构,固定套设连接在运输管体外侧(可以设置在中间管体1外侧,或漏斗收口21外侧)。

进料端2中的各个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所述的出料端3包含:

出料从动齿轮31(如图2所示),其呈环状结构,固定套设连接在运输管体外侧(可以设置在中间管体1外侧,或漏斗开口33外侧);

漏斗开口33,其一端为扩口部,另一端为收口部,其收口部固定连接中间管体1,该漏斗开口33用于回收动能。

出料端3中的各个部件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的支撑控制组件包含:

驱动模块4,其用于驱动进料从动齿轮23和出料从动齿轮31旋转,从而带动运输管体旋转;

支撑立柱5,其连接驱动模块4,用于支撑运输管体并调节运输管体的倾斜角度。

所述的驱动模块4包含:

驱动马达42,其具有正转和反转功能;

驱动齿轮43,其连接驱动马达42的输出轴,并与进料从动齿轮23或出料从动齿轮31啮合,用于将驱动马达42的输出动力传递给进料从动齿轮23和出料从动齿轮31;

外壳41,其用于容纳驱动马达42和驱动齿轮43。

所述的支撑立柱5包含:

底座52;

至少两根液压立柱51,其一端设置在底座52的柱窝53(如图5所示)内,另一端与驱动模块4的外壳41铰接,该液压立柱51的长度可调,通过调节液压立柱51的长度,可以实现运输管体与水平线夹角的变化,从而实现不同倾角情况下砼运输。

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运输管体的进料端2设置有进料槽44,在运输管体的出料端3设置有出料槽64,进料槽44和出料槽64都固定设置在驱动模块4上,进料槽44和出料槽64的结构一致,进料槽44设置在漏斗收口21内,而出料槽64设置在漏斗开口33下方。

以进料槽44为例,如图6~图8所示,进料槽44延伸至中间管体1内部,所述的进料槽44包含:

固定装置441,其一端固定连接驱动模块4(比如固定在驱动模块4的外壳41上),另一端具有筒体442;

竖向连杆445,其设置在固定装置441的筒体442内,与固定装置441形成线接触,竖向连杆445可以在筒体442内沿轴向旋转,竖向连杆445的一端铰接槽体446,另一端铰接倾斜连杆;

倾斜连杆,其包含螺纹连接的套筒448和套杆447,套筒448套设在套杆447上,套筒448和套杆447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位移,套筒448上具有第三连接点,第三连接点铰接竖向连杆445,套杆447的一端铰接槽体446;

槽体446,其具有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第一连接点铰接竖向连杆445,第二连接点铰接套杆447,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形成三角形。

倾斜连杆的套杆447上设置有端部把手449,通过转动端部把手449可以带动套杆447旋转,与套杆447螺纹连接的套体448会随之与套杆447发生相对位移,套体448会在套杆447上移动,套体448移动的同时,会带动竖向连杆445在筒体442内转动。套体448发生移动,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形成的三角形的形状也随之改变,即槽体446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筒体442上部固定设置有固定盘口443,呈环状齿状结构,同时在竖向连杆445上铰接有固定杆444,如图7和图8所示,当固定杆444插入固定盘口443时,限制了竖向连杆445在筒体442内的转动,从而限制了套体448的移动,固定了槽体446的倾斜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进料从动齿轮23的轮齿有1/3-1/2位于驱动模块4内,保证了足够的齿轮啮合面积;出料从动齿轮31与漏斗开口3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5-10cm过度管体32。

本发明提供的砼输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驱动马达42带动驱动齿轮43旋转,驱动齿轮43与运输管体的进料从动齿轮23和出料从动齿轮31相互啮合,从而实现运输管体的正转与反转,进而完成砼的输送与搅拌。

在工作过程中罐车将砼放出,通过进料槽44进入中间管体1,然后历经出料槽64到达需砼部位,即整个过程实现连续浇筑。(传统浇筑方式,罐车把砼一次次放到一个大料斗内,通过吊车吊到需砼部位,然后重复操作)。

本发明一方面实现了混凝土的连续灌注(相对于大料斗提料的灌注方式),促使混凝土灌注时间减少,混凝土超灌量易于控制,另一方面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砼浪费。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