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4305发布日期:2018-08-24 20:2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载机。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CN205134399U公开一种挖掘机挖斗摆动机构,包括动臂、动臂油缸、新型摆动油缸、斗杆油缸、斗杆、连接块、挖斗、挖斗油缸,所述动臂与动臂油缸铰接,动臂末端与新型摆动油缸铰接,斗杆油缸的两端分别与动臂和新型摆动油缸的一端铰接,新型摆动油缸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块与斗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斗杆的另一端与挖斗铰接,挖斗油缸两端分别与斗杆和挖斗铰接。

上述挖掘机中的动臂12为一个整体,跨度长,使得整个挖掘机体积过于庞大,对作业空间的要求较大,由于矿井内空间有限,从而会影响矿井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作业空间、便于矿井下作业、提高作业环境适应能力的装载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装载机,包括行走主体和安装在行走主体上的回转平台,还包括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第三动臂、挖斗、至少一第一液压缸、至少一第二液压缸和至少一第三液压缸,第一动臂的第一端枢接在所述回转平台上,第一动臂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上方,并与第二动臂的第一端相枢接,第二动臂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前方,并与第三动臂的第一端相枢接,挖斗枢接在第三动臂的第二端,每个第一液压缸位于第一动臂的后方,每个第一液压缸的缸体枢接在回转平台上,每个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一动臂相枢接,每个第二液压缸的缸体枢接在第一动臂上,每个第二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二动臂相枢接,每个第三液压缸的缸体枢接在第二动臂上,每个第三液压缸的活塞杆与第三动臂相枢接。

进一步的,其包括两个第一液压缸、两个第二液压缸和两个第三液压缸,两个第一液压缸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臂的两侧,两个第二液压缸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臂和第二动臂的两侧,两个第三液压缸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动臂和第三动臂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动臂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缸体与该第一动臂的连接处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液压缸位于所述第二液压缸的前方。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第四液压缸,第四液压缸的缸体枢接在所述第三动臂上,第四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挖斗相枢接并能带动挖斗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行走主体前方的前支撑组件,前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前支杆、一前支架和一第五液压缸,每个前支杆的后端固定连接在行走主体的前端,每个前支杆的前端与前支架相枢接,第五液压缸设置在行走主体和前支架之间并位于前支杆的上方,第五液压缸的缸体枢接在行走主体的前端,第五液压缸的活塞杆斜向上延伸,第五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前支架相枢接并能带动前支架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行走主体后方的后支撑组件,后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后支杆、一后支架和一第六液压缸,每个后支杆的前端固定连接在行走主体的后端,每个后支杆的后端与后支架相枢接,第六液压缸设置在行走主体和后支架之间并位于后支杆的上方,第六液压缸的缸体枢接在行走主体的后端,第六液压缸的活塞杆斜向上延伸,第六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后支架相枢接并能带动后支架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臂的长度不超过行走主体的左右宽度。

本实用新型第一动臂、第二动臂分开设置,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采用一个跨度较大的动臂,在动作过程中,通过调整第一动臂、第二动臂之间的角度,可以实现在较小的空间内进行挖掘作业,占用空间小,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可以分别用于调节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的角度,实现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的动作,结构简单、动作可靠。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第三动臂的协同动作,可以实现长宽高的伸缩及升降,使挖掘机体积可灵活的变小及变大,便于矿井下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装载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技术方案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装载机,如图1所示,包括行走主体11和安装在行走主体11上的回转平台12,还包括第一动臂13、第二动臂14、第三动臂15、挖斗16、至少一第一液压缸17、至少一第二液压缸18和至少一第三液压缸19,第一动臂13的第一端枢接在所述回转平台12上,第一动臂13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上方,并与第二动臂14的第一端相枢接,第二动臂14的第二端位于其第一端的前方,并与第三动臂15的第一端相枢接,挖斗16枢接在第三动臂15的第二端,每个第一液压缸17位于第一动臂13的后方,每个第一液压缸17的缸体枢接在回转平台12上,每个第一液压缸17的活塞杆与第一动臂13相枢接,每个第二液压缸18的缸体枢接在第一动臂13上,每个第二液压缸18的活塞杆与第二动臂14相枢接,每个第三液压缸19的缸体枢接在第二动臂14上,每个第三液压缸19的活塞杆与第三动臂15相枢接。

本实施例第一动臂、第二动臂分开设置,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采用一个跨度较大的动臂,在动作过程中,通过调整第一动臂、第二动臂之间的角度,可以实现在较小的空间内进行挖掘作业,占用空间小,另外通过设置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可以分别用于调节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的角度,实现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的动作,结构简单、动作可靠。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第三动臂的协同动作,可以实现长宽高的伸缩及升降,使挖掘机体积可灵活的变小及变大,便于矿井下作业,从而能提高作业环境适应能力,每个动臂不一定都是采用直线型,也可以根据需求采用弯曲的动臂。第一动臂、第二动臂、第三动臂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折叠,作业半径小,可用于大倾角作业,能缩小装载机的体积,减少占用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其包括两个第一液压缸17、两个第二液压缸18和两个第三液压缸19,两个第一液压缸17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臂13的两侧,两个第二液压缸18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臂13和第二动臂14的两侧,两个第三液压缸19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动臂14和第三动臂15的两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液压缸17的活塞杆与所述第一动臂1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液压缸18的缸体与该第一动臂13的连接处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液压缸19位于所述第二液压缸18的前方。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一第四液压缸21,第四液压缸21的缸体枢接在所述第三动臂15上,第四液压缸21的活塞杆与所述挖斗16相枢接并能带动挖斗16进行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位于所述行走主体11前方的前支撑组件,前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前支杆24、一前支架26和一第五液压缸22,每个前支杆24的后端固定连接在行走主体11的前端,每个前支杆24的前端与前支架26相枢接,第五液压缸22设置在行走主体11和前支架26之间并位于前支杆24的上方,第五液压缸22的缸体枢接在行走主体11的前端,第五液压缸22的活塞杆斜向上延伸,第五液压缸22的活塞杆与前支架26相枢接并能带动前支架26进行转动。

本实施例前支撑组件中第五液压缸的活塞杆通过伸缩可以带动前支架进行转动,具体可以根据底面施工环境的需要,第五液压缸的活塞杆可以带动前支架移动至并保持某一位置,前支架起到支撑固定挖掘机的作用,避免作业过程中挖掘机发生晃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如图1所示,还包括位于所述行走主体11后方的后支撑组件,后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后支杆25、一后支架27和一第六液压缸23,每个后支杆25的前端固定连接在行走主体11的后端,每个后支杆25的后端与后支架27相枢接,第六液压缸23设置在行走主体11和后支架27之间并位于后支杆25的上方,第六液压缸23的缸体枢接在行走主体11的后端,第六液压缸23的活塞杆斜向上延伸,第六液压缸23的活塞杆与后支架27相枢接并能带动后支架27进行转动。

本实施例后支撑组件的技术效果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前支撑组件,具体不做重复。

所述第二动臂14的长度不超过行走主体的左右宽度。从而行走主体可以通过的地方,第二动臂均能够进行动作,进而实现装载机的自由动作和作业。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从上述的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