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0115发布日期:2018-09-18 20:03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地表工程建设中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雨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硬质路面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使得地表雨水径流量增加,雨水土壤入渗量降低,造成城市内涝严重的同时,城市内河的污染也在不断加剧,雨水中不仅含有大量颗粒性杂物和漂浮物等,也存在大量颗粒态的营养物和有机污染物,直接排入雨水管道,可能引发管路堵塞问题,进入城市内河和湖泊,污染水体,淤积河道,影响感官。

目前,在雨水处理技术中,多数城市主要以建设雨水调蓄池等为主,雨水调蓄池作为区域管网的最终受纳处理设施,但因雨水调蓄池前期工程投资较大、运行费用高以及操作和维修成本较高,同时,在前端雨水管网中因淤积、杂物堵塞等情况无法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分离装置,将雨水中的比重较大的杂物以及漂浮物进行物理去除。

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雨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室,所述分离室内依次分隔为旋流池、悬浮池以及清水池;所述旋流池的中央设有旋流筒,旋流池的底部设有锥形底座,所述旋流筒连接有用于供雨水进入分离室内的进水管,所述旋流筒的上部设有与悬浮池连通的排水口,且所述排水口的朝向与进水管的进水方向相垂直;所述悬浮池的中央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排水口相对,且挡板的下方与悬浮池底之间留有距离;所述悬浮池通过至少一个排口与清水池连通,所述清水池连接有出水管;所述旋流池、悬浮池以及清水池的顶部均设有检查井。

进一步,所述悬浮池通过两个排口与清水池连通,分别为位于悬浮池上部的高流量排口,和位于悬浮池下部的低流量排口。

进一步,所述分离室为混凝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补充了常规雨水处理技术的不足,基于涡流原理和巧妙的结构设计旋流池和悬浮池,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将雨水中的比重较大的杂物以及漂浮物进行物理去除,是城市雨水收集与处理的突破性技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旋流池的俯视结构图;

其中:1-旋流池;11-进水管;12-锥形底座;13-排水口;14-旋流筒;15-检查井;2-悬浮池;21-挡板;22-高流量排口;23-低流量排口;3-清水池;31-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的一种雨水分离装置,包括混泥土结构的分离室,所述分离室内依次分隔为旋流池1、悬浮池2以及清水池3。

参照图2所示,所述旋流池1的中央设有旋流筒14,旋流池1的底部设有锥形底座12,所述旋流筒14连接有用于供雨水进入分离室内的进水管11,所述旋流筒14的上部设有与悬浮池2连通的排水口13,且所述排水口13的朝向与进水管11的进水方向相垂直。其中旋流筒14用于诱导进水呈旋流流态运动,将雨水中比重较大的杂物沉降到池底,而锥形底座12位于旋流筒14的底部,用于强化水流旋转流态及加速杂物稳定沉降。

所述悬浮池2的中央设有挡板21,所述挡板21与排水口13相对,且挡板21的下方与悬浮池2底之间留有距离,用于将雨水中漂浮物隔离开。

所述悬浮池2通过两个排口与清水池3连通,分别为位于悬浮池2上部的高流量排口22,和位于悬浮池2下部的低流量排口23。在流量较小时,由低流量排口23排出处理后的雨水,在流量较大时,由高流量排口22排出处理后的雨水。

所述清水池3连接有出水管31。所述旋流池1、悬浮池2以及清水池3的顶部均设有检查井1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降雨时,雨水由城市道路路面经雨水篦子进入到雨水管网中,路面上的树叶、纸片、易拉罐等杂物以及冲刷后泥沙等比重较大的杂物随雨水经进水管11一并进入到分离室中,首先雨水进入到旋流池1的旋流筒14中,在旋流筒14和锥形底座12的共同作用下,进入池内的雨水呈环形流态旋转运动,此时,雨水中较大比重的杂物,如泥沙等,将在离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沉降到池底,并在锥形底座12上滑落入底部,而雨水中比重较小的杂物,如树叶、易拉罐等,将悬浮于水面上,由排水口13排出旋流筒14进入悬浮池2。

由旋流筒14排出的雨水在进入到悬浮池2中后,比重较小的杂物将漂浮与水面,由悬浮池2中央设置的挡板21分隔开,雨水则由挡板21的底部进入到悬浮池2另一侧,在雨量较小时,雨水将由低流量排口23排出,而在雨量逐渐增大后,雨水则由高流量排口22排出。

由悬浮池2排出的雨水汇集到清水池3后,最终由出水管31排出分离室。

在降雨结束后,打开各池顶部的检查井15,通过吸污车抽吸管进入到各池底部,将沉积的污染物和漂浮物一并抽送出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