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1424发布日期:2018-12-14 22:5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水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槽。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水槽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厨房必须具备的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广大用户的各种需求,各式各样的水槽以及各种功能的水槽陆续出现在市场上。

但是,水槽的耐用性一直是每个用户追求的根本。因此如何提高水槽的耐用性,一直是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努力做的一件事。近年来,如何节约能源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废水可以重复利用,比如洗完菜的水还可以进一步擦地或者冲马桶;淘完米的水可以用来洗碗、刷锅等。

因此,设计一种可以方便进行废水收集且耐用的水槽显得非常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槽,该水槽不仅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废水的二次收集利用,而且还可以预防出水口被重物压变形。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槽,所述水槽包括:水槽主体、设置于水槽主体上的出水口、排污管道,还包括:废水回收装置、切换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出水口两侧的支撑台;

其中,所述出水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以及所述排污管道相连;

当所述切换装置打开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连通;

当所述切换装置关闭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排污管道连通;

所述支撑台用于防止所述出水口发生变形。

可选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隔断组件和盖片;

其中,所述隔断组件设置于所述出水口中,沿出水口的竖直方向将出水口隔断为第一半口部和第二半口部;

所述盖片设置于所述出水口的上端,且可围绕所述出水口的中轴旋转,用于遮盖所述第一半口部或者所述第二半口部,以使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或者所述排污管道连通。

可选的,所述出水口为圆柱形,在所述圆柱形出水口的不同高度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

所述第一出水孔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相连;

所述第二出水孔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排污管道相连。

可选的,所述切换装置包括阀芯和控制杆;

其中,所述阀芯设置于所述出水口内,且与所述控制杆固定连接,以通过所述控制杆上下抽动所述阀芯,使所述阀芯堵塞所述第一出水孔或者所述第二出水孔。

可选的,所述水槽主体包括主槽和副槽;

其中,所述主槽与所述排污管道相连;

所述副槽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槽,通过在水槽出水口的两侧设置支撑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出水口被重物压变形,从而提高了水槽的耐用性,通过设置废水回收装置以及切换装置,当所述切换装置打开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连通;当所述切换装置关闭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排污管道连通,实现了方便地对废水进行二次收集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者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水槽主体;111—出水口;1111—第一半口部;1112—第二半口部;1113—第一出水孔;1114—第二出水孔;1115—中轴;112—主槽;113—副槽;120—排污管道;130—废水回收装置;131—第二出水口;140—切换装置;141—隔断组件;142—盖片;143—阀芯;144—控制杆;150—支撑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所述水槽具体包括:水槽主体110、设置于水槽主体110上的出水口111、排污管道120,废水回收装置130、切换装置140以及设置于出水口111两侧的支撑台150。其中,出水口111通过切换装置140与废水回收装置130以及排污管道120相连;

当切换装置140打开时,出水口111与废水回收装置130连通;

当切换装置140关闭时,出水口111与排污管道120连通;

支撑台150用于防止出水口111发生变形,进而保护切换装置14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切换装置140可以包括隔断组件141和盖片142;

其中,隔断组件141设置于出水口111中,沿出水口111的竖直方向将出水口111隔断为第一半口部1111和第二半口部1112;

盖片142设置于出水口111的上端,且可围绕出水口111的中轴1115旋转,用于遮盖第一半口部1111或者第二半口部1112,以使出水口111与废水回收装置130或者排污管道120连通。更具体的,盖片142可以设置在隔断组件141的上部,如图1所示。当用户需要对水槽中的废水进行重复利用时,可以通过将盖片142旋转到第一半口部1111的上面,以遮盖住第一半口部1111,使出水口111与废水回收装置130连通,使水槽中的废水通过第二半口部1112流进废水回收装置130中,从而实现对废水的收集与二次利用。进一步地,废水回收装置130的底部或者侧面可以设置第二出水口131,方便废水回收装置130中的水流出。或者还可以将废水回收装置130与出水口111之间设置为活动连接,当废水回收装置130中的水快装满时,直接将废水回收装置130取下,以方便对其中的废水进行二次利用。

可选的,废水回收装置130可以为由不锈钢、树脂或者橡胶等材质制成的水罐或者水袋等。若采用树脂或者橡胶材料制造时,优选无毒的树脂或者橡胶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制造成本及工艺难度选择合适的材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槽,通过在水槽出水口的两侧设置支撑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出水口被重物压变形,同时可以保护切换装置,从而提高了水槽的耐用性,通过设置废水回收装置以及切换装置,当所述切换装置打开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废水回收装置连通;当所述切换装置关闭时,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排污管道连通,实现了方便地对废水进行二次收集利用。

实施例二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继续对切换装置140进行优化,具体参见图2所示,所述水槽具体包括:水槽主体110、设置于水槽主体100上的出水口111、排污管道120,废水回收装置130、切换装置140以及设置于出水口111两侧的支撑台150。其中,出水口111通过切换装置140与废水回收装置130以及排污管道120相连;

当切换装置140打开时,出水口111与废水回收装置130连通;

当切换装置140关闭时,出水口111与排污管道120连通;

支撑台150用于防止出水口111发生变形,进而保护切换装置140。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具体的,出水口111为圆柱形,在所述圆柱形出水口的不同高度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出水孔1113和第二出水孔1114;图2以第一出水孔1113设置在第二出水孔1114的下方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出水孔1113通过切换装置140与废水回收装置130相连;

第二出水孔1114通过切换装置140与排污管道120相连。

对应的,切换装置140可以包括阀芯143和控制杆144;其中,阀芯143设置于出水口111内,且与控制杆144固定连接,以通过控制杆144上下抽动阀芯143,使阀芯143堵塞第一出水孔1113或者第二出水孔1114。控制杆144可从出水口111的上端延伸,以方便用户对其进行操作。

具体的,当阀芯143被抽动到第二出水孔1114下方,第一出水孔1113上方时,可以实现第二出水孔1114与排污管道120的相连;当阀芯143被抽动到第一出水孔1113下方时,可以实现第一出水孔1113与废水回收装置130的相连,由于第一出水孔1113在第二出水孔1114的下方,因此,水槽中的废水通过第一出水孔1113流进废水回收装置130中的水量多于通过第二出水孔1114流进排污管道120中的水量,因此可以实现废水的部分收集。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对切换装置140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实现了方便地对部分废水进行二次收集利用。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水槽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可实现对废水进行收集二次利用的水槽方案。具体参见图3所示,所述水槽具体包括:

水槽主体,出水口111、排污管道120,废水回收装置130、切换装置140以及设置于出水口111两侧的支撑台150。其中,水槽主体包括主槽112和副槽113。主槽112的出水口111与排污管道120相连;副槽113的出水口111通过切换装置140与废水回收装置130相连。当切换装置140打开时,副槽113的出水口111与废水回收装置130连通;当切换装置140关闭时,副槽113的出水口111与排污管道120连通;支撑台150用于防止出水口111发生变形。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两个槽的水槽,通过将主槽112的出水口111与排污管道120相连;副槽113的出水口111通过切换装置140与废水回收装置130相连,实现了方便地对废水进行二次收集利用。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