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4755发布日期:2018-11-09 20:5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污分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



背景技术:

在中国专利申请CN107574907A中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养猪场中的雨污分流系统,包括建设于地面上的猪舍、埋设于地面下的污水管、铺设于地面上的马路、埋设于地面下并与污水管相通的沉淀池,且猪舍内开设有至少一道污水沟,污水沟由排污管与污水管相通连接;每一条马路上均阵列布置的开设有多个进污孔,且进污孔内均嵌设有一条进污管,每条进污管均通过一根倾斜设置的转流管与污水管相通连接,每一进污孔内还分别可拆卸的设置有一根套管,套管套装于进污管上,且套管插接于进污孔中后上端高度高于马路所在的水平面。其技术方案能够实现雨污分流的效果,尤其是猪舍附近的马路上也能实现雨污分流的效果,净化了养猪场环境,使养猪场内无污水、无臭味、无蚊蝇。

在中国专利申请CN104405027A中公开了老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系统,将老小区原合流制管作为雨水管,在原合流制管中设置污水管,形成管中管,配以增压泵,形成低压流污水输送系统,雨水管一端连通雨水调节池,另一端连通城市雨水管网;污水管一端连通化粪池,另一端连通城市污水管网。该专利克服了大规模分流制系统重建和非开挖技术来实施雨污分流施工所带来的开挖作业、影响小区正常生活、成本高以及需要足够的施工场地和小区管道分布情况等缺陷。该专利利用低压流输送及管中管技术实现雨污分流,具有施工不占用小区道路,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优点;采用低压流输送污水,提高污水流速,减少淤积,过流能力提高50~100%以上和解决暴雨时雨水的溢流问题。

以上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小区道路、养殖场等场所的雨污分流问题,但还不能解决建筑物上的雨污分流问题,尤其是家庭生活污水与建筑物雨水分流问题,现有的建筑物(楼宇)雨水均有单独的管道收集,而生活污水(洗衣机污水、餐厨污水等)也由单独的管道收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管道资源浪费,是个高工艺复杂,显然不能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将雨水管路套入生活污水管路内,节约管路占据空间,减少安装施工工艺,在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节约大量的施工工艺成本。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包括互不相通的外管和内管,所述的内管设在外管内,并通过连接件与外管相连;其中,内管用于收集雨水,上端设置雨水收集口,尾端设置雨水排出口;外管用于收集污水,上端与内管相密封,尾端设置污水排出口,在外管的管壁上设置多个污水收集接入口。

所述的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在外管与内管相密封的上端管壁上设置透气孔。

在所述的外管上设有外管检修口。

在所述的内管上设有内管检修口。

所述的内管检修口与外管检修口的位置相一致。

所述的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包括上端结构单元、中间管体单元和尾端排出单元;所述的上端结构单元、1个以上的中间管体单元、尾端排出单元通过螺纹依次连接,共同组成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的整体结构。

所述上端结构单元包括外管和内管,在内管顶端设雨水收集口,外管顶端与内管相密封,并在密封的管壁上设透气孔;在外管和内管的底端均设置螺纹。

所述中间管体单元包括互不相通的外管和内管,所述的内管设在外管内,并通过连接件与外管相连,在所述外管和内管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螺纹用于与上端结构单元和/或中间管体单元和/或尾端排出单元相连;在外管上设有污水收集接入口和外管检修口,在内管上设有内管检修口。

所述尾端排出单元包括外管和内管,外管和内管顶端均设有螺纹,用于与中间管体单元配合连接,外管底端与内管密封连接,并在外管的侧壁上设有污水排出口,内管的底端设有雨水排出口。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将雨水管路套入生活污水管路内,节约管路占据空间,减少安装施工工艺,在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节约大量的施工工艺成本,节能减排,节约材料资源,利于污水收集和处理,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的剖视图;

图2是建筑物用雨污分流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雨污分流套管,主要应用场所为建筑物,可以为整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整体式结构主要使用低矮建筑,当为整体式时,主要结构包括互不相通的外管1和内管2,内管2设在外管1内,并通过连接件3与外管1相连。其中,内管2用于收集雨水,上端设置雨水收集口4,尾端设置雨水排出口5;外管1用于收集污水,上端与内管2相密封,尾端设置污水排出口6,在外管1的管壁上设置多个污水收集接入口7。在外管1与内管2相密封的上端管壁上设置透气孔8。在外管1上设有外管检修口9。在内管2上设有内管检修口10,内管检修口10与外管检修口9的位置相一致,方便检修管路。

分体式结构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其主要结构部件与整体式相同,不同在于包括上端结构单元11、中间管体单元12和尾端排出单元13;上端结构单元11、1个以上的中间管体单元12、尾端排出单元3通过螺纹依次连接,共同组成雨污分流套管的整体结构。其中,上端结构单元11包括外管1和内管2,在内管2顶端设雨水收集口4,外管1顶端与内管2相密封,并在密封的管壁上设透气孔8;在外管1和内管2的底端均设置螺纹。中间管体单元12包括互不相通的外管1和内管2,所述的内管2设在外管1内,并通过连接件3与外管1相连,在所述外管1和内管2的顶端和底端均设有螺纹用于与上端结构单元11和/或中间管体单元12和/或尾端排出单元13相连;在外管1上设有污水收集接入口7和外管检修口9,在内管2上设有内管检修口10。尾端排出单元13包括外管1和内管2,外管1和内管2顶端均设有螺纹,用于与中间管体单元12配合连接,外管1底端与内管2密封连接,并在外管1的侧壁上设有污水排出口6,内管2的底端设有雨水排出口5。

本申请的雨污分流套管,在安装使用时,只需要在建设建筑物时候,预设雨污分流套管,各用户只需要将个人生活污水管路接入雨污分流套管即可,建筑物雨水顺着雨水收集器进入内管,直排出,可以回收利用、排入河流或进行其他使用,生活污水经过外观集中后排入污水管理,进行处理,有效实现雨污分流,节约管路占据空间,减少安装施工工艺,在实现雨污分流的同时,节约大量的施工工艺成本,节能减排,节约材料资源,利于污水收集和处理,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