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建筑的防水抗震地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7402发布日期:2018-11-07 20:4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建筑的防水抗震地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基,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建筑的防水抗震地基。



背景技术:

地基指的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地基基础承受建筑物全部荷

载。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地基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地基设计简单,仅仅具有承受建筑物重力的作用,而有些地基建设在比较潮湿的土地上,潮气水分会顺着地基影响到地基上方的建筑物,而普通的地基无法阻断水分的传递,建筑施工时,最重要且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地基的打好,这关系到建筑物后期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地基的开设的非常有讲究的,现有技术中的地基,由于结构设计简单,因此,在建筑施工完成后,如果遇到地震,建筑墙面由于与地基间是固定结构,而建筑墙面受挤压后容易刚性断裂,造成整个建筑楼层的倒塌,抗震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建筑的防水抗震地基。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建筑的防水抗震地基,包括护基板、地基承墙槽、所述的护基板为长方形板体,护基板竖直设置于地下腔室,护基板的底部为锥型,所述的护基板包括第一护基板、第二护基板,第一护基板与第二护基板平行设置,第一护基板与第二护基板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抗震装置,所述的缓冲装置设置于抗震装置的上方,所述的抗震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地基承墙槽,所述的地基承墙槽的开口竖直向上,地基承墙槽内竖直设置有墙体,承墙槽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与墙体的侧壁接触,所述的地基承墙槽底部与墙体之间设置有防水层,所述的防水层为丙烯酸防水涂层,所述的抗震装置的底部与土壤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沥青层,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层设置于沥青层与抗震装置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抗震装置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弹性装置,所述的下支撑板水平设置于钢筋混凝土层的顶部,下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固定连接,下支撑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固定连接,上支撑板水平设置于下支撑板的上方,上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固定连接,上支撑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弹性装置设置于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弹性装置设置有两个,弹性装置包括弹性装置一、弹性装置二,所述的弹性装置一靠近第一护基板,弹性装置二靠近第二护基,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弹簧、空心圆柱、垫块,所述的垫块与弹簧均竖直设置,垫块为圆柱形,垫块的顶部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垫块的底部与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弹簧上套接有空心圆柱,空心圆柱的底部与下支撑板固定连接,垫块的底部位于空心圆柱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第三固定板,所述的第三固定板水平设置于上支撑板的上方,第三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固定连接,上支撑板与第三固定板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个弹性柱,第三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板,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与第三固定板之间竖直设置有钢性垫,钢性垫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板固定连接,钢性垫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与第三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球,所述的第一固定板水平设置于第二固定板的上方,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滚珠。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抗震作用较为明显,坚固耐用,使用寿命延长,另外,该地基可以被雨水的浸泡侵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弹簧与垫块配合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1、地基承墙槽;2、第一固定板;3、防水层;4、滚珠;5、第二固定板;6、钢性垫;7、第三固定板;8、弹性柱;9、上支撑板;10、下支撑板;11、垫块;12、弹簧;13、钢筋混凝土层;14、沥青层;15、第一护基板;16、第二护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参照图1-2,一种应用于建筑的防水抗震地基,包括护基板、地基承墙槽1、所述的护基板为长方形板体,护基板竖直设置于地下腔室,护基板的底部为锥型,这样设计的意义在于,护基板能够较容易的插入土壤中,便于护基板的固定,所述的护基板包括第一护基板15、第二护基板16,第一护基板15与第二护基板16平行设置,第一护基板15与第二护基板16之间设置有缓冲装置、抗震装置,所述的缓冲装置设置于抗震装置的上方,所述的抗震装置的顶部设置有地基承墙槽1,所述的地基承墙槽1的开口竖直向上,地基承墙槽1内竖直设置有墙体,承墙槽1宽度方向的两侧内壁与墙体的侧壁接触,避免墙体发生侧歪现象,所述的地基承墙槽1底部与墙体之间设置有防水层3,所述的防水层3为丙烯酸防水涂层,防水涂层经固化后形成的防水薄膜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弹塑性、抗裂性、抗渗性及耐候性,能起到防水、防渗和保护作用,防水涂层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操作简便,所述的抗震装置的底部与土壤之间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13、沥青层14,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层13设置于沥青层14与抗震装置之间,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钢筋混凝土层13具有较高的强度,避免抗震装置发生凹陷,所述的沥青层14具有较好的粘性,使钢筋混凝土层13与土壤之间更好的粘接,且沥青层14具有较好的防水性与耐腐蚀性能,避免地基的底部受到侵蚀,延长地基的使用寿命。

更为完善的,所述的抗震装置包括上支撑板9、下支撑板10、弹性装置,所述的下支撑板10水平设置于钢筋混凝土层13的顶部,下支撑板10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15固定连接,下支撑板10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16固定连接,上支撑板9水平设置于下支撑板10的上方,上支撑板9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15固定连接,上支撑板9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16固定连接,所述的弹性装置设置于上支撑板9与下支撑板10之间,弹性装置设置有两个,弹性装置包括弹性装置一、弹性装置二,所述的弹性装置一靠近第一护基板15,弹性装置二靠近第二护基16,所述的弹性装置包括弹簧12、空心圆柱、垫块11,所述的垫块11与弹簧12均竖直设置,垫块11为圆柱形,垫块11的顶部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垫块11的底部与弹簧12的一端固定连接,弹簧12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板10固定连接,所述的弹簧12上套接有空心圆柱,空心圆柱的底部与下支撑板10固定连接,垫块12的底部位于空心圆柱内,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空心圆柱能够限制弹簧12在受压力变形的过程中发生侧歪,当发生地震时,弹性装置一与弹性装置二受力不均,弹性装置一与弹性装置二相互制约,使地基趋于稳定。

更为优化的,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5、第三固定板7,所述的第三固定板7水平设置于上支撑板9的上方,第三固定板7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15固定连接,第三固定板7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16固定连接,上支撑板9与第三固定板7之间竖直设置有若干个弹性柱8,第三固定板7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固定板5,第二固定板5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15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5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16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5与第三固定板7之间竖直设置有钢性垫6,钢性垫6的一端与第三固定板7固定连接,钢性垫6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板5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5与第三固定板7之间设置有弹性球,这样设计的意义在于,弹性球能够使缓冲装置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所述的第一固定板2水平设置于第二固定板5的上方,第一固定板2的一端与第一护基板15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2的另一端与第二护基板16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5之间设置有滚珠4,这样设计的意义在于,当发生地震时,滚珠4能够使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5之间产生相对滑动,避免第一固定板2与第二固定板5断裂。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实用新型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