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1330发布日期:2018-11-23 18:20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河道挡墙加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河道挡墙建成使用若干年后,受基础浸泡沉陷和原施工质量的影响,普遍面临加固问题,为确保挡墙加固效果,现有挡墙加固方案一般需大面积占用河道,尤其是在河道断面宽度有限的情形下,挡墙加固后河道行洪能力大幅度降低,汛期洪水风险增大,极易给河岸人民群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另一方面,河道挡墙加固压缩河道,对河道既有景观效果改动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施工方便安全、不影响河道行洪和河岸原有景观的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包括多个与河道宽度及高度适配的U型倒门架,各U型倒门架沿河道间隔布置,各U型倒门架的底部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各U型倒门架的两侧靠近河道两侧的旧挡墙,各U型倒门架沿两侧设有与旧挡墙紧贴的加固挡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U型倒门架包括底座和焊接在底座两端的H型钢立柱,所述底座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相邻U型倒门架的H型钢立柱的槽口相对设置,所述加固挡墙沿两侧的H型钢立柱设置并包封各H型钢立柱。

所述底座包括H型钢底梁和混凝土包封,所述H型钢底梁与H型钢立柱焊接连接,所述混凝土包封包覆在H型钢底梁外部。

所述加固挡墙设置为混凝土墙,所述混凝土墙沿两侧的H型钢立柱设置并包封各H型钢立柱。

各所述H型钢立柱之间焊接有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位于混凝土墙内。

所述加固挡墙上开设有与旧挡墙原泄水孔相通的排水孔。

一种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加固方法,用上述的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河道宽度及旧挡墙高度完成H型钢底梁和H型钢立柱的下料,在每根H型钢底梁两端焊接两个H型钢立柱形成多个U型倒门架;

S2:在河道内设定各U型倒门架的布置间距,根据设定间距沿河床开挖多条与U型倒门架数量匹配的沟槽;

S3:将各U型倒门架吊放至相应位置,使H型钢底梁位于相应的沟槽内;

S4:沿各沟槽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包封包覆H型钢底梁,混凝土包封的顶面与河床底标高同高;

S5:在相邻的H型钢立柱之间焊接加强钢筋;

S6:靠旧挡墙立模,完成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挡墙,加固挡墙对H型钢立柱形成包封,在浇筑时成型与旧挡墙原泄水孔相通的排水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施工时,先根据河道宽度及旧挡墙高度制作多个U型倒门架,在河道内设定各U型倒门架的布置间距,根据设定间距沿河床开挖多条与U型倒门架数量匹配的沟槽,将各U型倒门架吊放至相应位置,使U型倒门架的底部埋入沟槽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靠旧挡墙立模,完成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挡墙,加固挡墙对H型钢立柱形成包封。采用U型倒门架这一对撑体系作为河道挡墙加固体,可根据墙背荷载大小灵活选择U型倒门架数量,受力效果良好,结构稳定可靠;U型倒门架与加固挡墙的组合形式使整体结构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可大幅提高使用年限;仅在局部扰动老旧挡墙基础的前提下开挖沟槽,U型倒门架的底部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与常规加固方案相比,避免通长开挖老旧挡墙基础引发老旧挡墙失稳垮塌,确保施工安全;U型倒门架与加固挡墙的组合形式在增强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整体结构截面尺寸,解决了常规挡墙加固方案需大面积占用河道断面的难题,对河道行洪影响降至最低;U型倒门架1加固方案相当于只增加了老旧挡墙厚度,加固后的河岸无明显变化,能维持河岸原有景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浇筑前)。

图4是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主视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中加固挡墙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中底座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U型倒门架;11、底座;111、H型钢底梁;112、混凝土包封;12、H型钢立柱;2、加固挡墙;21、排水孔;3、加强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包括多个与河道宽度及高度适配的U型倒门架1,各U型倒门架1沿河道间隔布置,各U型倒门架1的底部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各U型倒门架1的两侧靠近河道两侧的旧挡墙,各U型倒门架1沿两侧设有与旧挡墙紧贴的加固挡墙2。施工时,先根据河道宽度及旧挡墙高度制作多个U型倒门架1,在河道内设定各U型倒门架1的布置间距,根据设定间距沿河床开挖多条与U型倒门架1数量匹配的沟槽,将各U型倒门架1吊放至相应位置,使U型倒门架1的底部埋入沟槽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靠旧挡墙立模,完成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挡墙2,加固挡墙2对H型钢立柱12形成包封。采用U型倒门架1这一对撑体系作为河道挡墙加固体,可根据墙背荷载大小灵活选择U型倒门架1数量,受力效果良好,结构稳定可靠;U型倒门架1与加固挡墙2的组合形式使整体结构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可大幅提高使用年限;仅在局部扰动老旧挡墙基础的前提下开挖沟槽,U型倒门架1的底部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与常规加固方案相比,避免通长开挖老旧挡墙基础引发老旧挡墙失稳垮塌,确保施工安全;U型倒门架1与加固挡墙2的组合形式在增强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整体结构截面尺寸,解决了常规挡墙加固方案需大面积占用河道断面的难题,对河道行洪影响降至最低;U型倒门架1加固方案相当于只增加了老旧挡墙厚度,加固后的河岸无明显变化,能维持河岸原有景观效果。

本实施例中,U型倒门架1包括底座11和焊接在底座11两端的H型钢立柱12,底座11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相邻U型倒门架1的H型钢立柱12的槽口相对设置,加固挡墙2沿两侧的H型钢立柱12设置并包封各H型钢立柱12。该结构中,H型钢立柱12槽口相对设置,在施工加固挡墙2时,H型钢立柱12槽口与加固挡墙2形成较强的凝结力,再配合包封结构,大大提高加固挡墙2的强度和稳定。

本实施例中,底座11包括H型钢底梁111和混凝土包封112,H型钢底梁111与H型钢立柱12焊接连接,混凝土包封112包覆在H型钢底梁111外部。该结构中,H型钢底梁111易于和H型钢立柱12形成焊接,而混凝土包封112包覆H型钢底梁111能增加配重,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加固挡墙2设置为混凝土墙,混凝土墙沿两侧的H型钢立柱12设置并包封各H型钢立柱12。采用钢架混凝土墙的结构形式使整体结构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可大幅提高使用年限,在增强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整体结构截面尺寸,解决了常规挡墙加固方案需大面积占用河道断面的难题,对河道行洪影响降至最低。

本实施例中,各H型钢立柱12之间焊接有加强钢筋3,加强钢筋3位于混凝土墙内。加强钢筋3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加固挡墙2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加固挡墙2上开设有与旧挡墙原泄水孔相通的排水孔21。排水孔21的设置用于对河岸泄流,防止河岸积水。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狭窄河道挡墙加固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用上述的狭窄河道挡墙加固装置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河道宽度及旧挡墙高度完成H型钢底梁111和H型钢立柱12的下料,在每根H型钢底梁111两端焊接两个H型钢立柱12形成多个U型倒门架1;

S2:在河道内设定各U型倒门架1的布置间距,根据设定间距沿河床开挖多条与U型倒门架1数量匹配的沟槽;

S3:将各U型倒门架1吊放至相应位置,使H型钢底梁111位于相应的沟槽内;

S4:沿各沟槽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包封112包覆H型钢底梁111,混凝土包封112的顶面与河床底标高同高;

S5:在相邻的H型钢立柱12之间焊接加强钢筋3;

S6:靠旧挡墙立模,完成钢筋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挡墙2,加固挡墙2对H型钢立柱12形成包封,在浇筑时成型与旧挡墙原泄水孔相通的排水孔21。

采用该方法,利用U型倒门架1这一对撑体系作为河道挡墙加固体,可根据墙背荷载大小灵活选择U型倒门架1数量,受力效果良好,结构稳定可靠;U型倒门架1与加固挡墙2的组合形式使整体结构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可大幅提高使用年限;仅在局部扰动老旧挡墙基础的前提下开挖沟槽,U型倒门架1的底部埋入河床并与河床底标高同高,与常规加固方案相比,避免通长开挖老旧挡墙基础引发老旧挡墙失稳垮塌,确保施工安全;U型倒门架1与加固挡墙2的组合形式在增强受力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整体结构截面尺寸,解决了常规挡墙加固方案需大面积占用河道断面的难题,对河道行洪影响降至最低。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