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05049发布日期:2019-04-23 23:59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大量的海洋滩涂及疏浚吹填所形成的软土地基等待开发利用,而传统淤泥及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周期长、造价高、地基承载力低,需异地倒运大量材料进行置换,既破坏了生态环境,且耐久性差,特别是一些工程需建造在比较深的淤泥及软土地区,导致淤泥及软土层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和渗透性差,所以需要对比较深的淤泥及软土层进行加固。

目前,对比较深的淤泥及软土层的加固为一种复合桩基,可是复合桩基在工作前,表面必须达到桩基行走的承载力,所以当遇到表层淤泥及软土层含水量大时,压缩性高的淤泥土时,不能在处理面进行施工。目前常用的处理方式是真空预压及换填的方法,可是真空预压的时间比较长,且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后期还要投入一些砂石铺设临时施工道路,换填的费用昂贵,近年来,由于山石的大量开采,造成资源的紧缺,材料成本高;同时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的自然灾害。而且材料的运输成本也较高,从而造成此种处理方法的造价较高。运输过程中还会造成浪费,也会对沿途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鉴于此,急需一种既可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又能保证地基均匀沉降、快速施工的淤泥及软土层原位固化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以提高淤泥及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淤泥及软土地基处理费用,保证淤泥及软土地基的均匀沉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硬化层、固化层和淤泥层,所述淤泥层中竖直插设若干个桩基。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硬化层包括灰土层、碎石层、无机料层以及混凝土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灰土层为三七灰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桩基为刚性桩与柔性桩的组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化层的厚度为0.5-8m,且所述固化层的抗压强度为0.2-2.1MPa。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硬化层为板式复合地基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原位固化层通过采用板型地基结构,可以为上面的硬化层起到缩减厚度或者替代一部分硬化层的作用,有效减少工程成本;并且表面硬化层采用推土机摊铺,淤泥及软土层原位固化利用淤泥原位固化搅拌机喷撒固化剂与表面淤泥及软土层在设计的厚度处一次搅拌完成,可代替传统过程中的各种垫层,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资源,同时发挥不同桩基的承载特点;淤泥及软土层原位固化处理后形成的固化层是土体固化剂与土中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板体,具有一定的粘聚性,可充分发挥桩基间土的特性,承载性能提高,可以满足人工和机械设备的承载力,为后续施工的开展提供作业平台。

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淤泥及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淤泥及软土地基处理费用,保证淤泥及软土地基的均匀沉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硬化层,2-固化层,3-桩基,4-淤泥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淤泥与软土层原位固化后与桩基结合的地基结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作为路基的硬化层1、原位固化层2和作为桩基3承托层的淤泥层4,所述淤泥层4中竖直插设若干个桩基3。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原位固化层2通过采用板型地基结构,可以为上面的硬化层1起到缩减厚度或者替代一部分硬化层1的作用,有效减少工程成本;并且淤泥及软土层原位固化可利用淤泥原位固化搅拌机喷撒固化剂与表面淤泥及软土层在设计的厚度处一次搅拌完成,可代替传统过程中的各种垫层,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资源;淤泥及软土层原位固化处理后形成的固化层2是土体固化剂与土中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板体,具有一定的粘聚性,可充分发挥桩基间土的特性,承载性能提高,可以满足人工和机械设备的承载力,为后续施工的开展提供作业平台。优选地,所述桩基3等间距地设置于所述淤泥层4中。

进一步地,所述硬化层1包括灰土层、碎石层、无机料层以及混凝土层。通过设置灰土层、碎石层、无机料层以及混凝土层,可提高硬化层1承载强度;其中,表面硬化层1可采用推土机摊铺。

进一步地,所述灰土层为三七灰土。其中三七灰土为以石灰、粘土配制而成具有较高强度的的建筑材料,通过采用三七灰土作为路基或路面能抵抗动载及土压力,还能起到止渗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桩基3为刚性桩与柔性桩的组合。优选地,其中柔性桩可以为水泥搅拌桩或其他水泥土桩,刚性桩可以为预制桩、现浇混凝土桩或塑料套管混凝土桩;其中桩基3为刚性桩与柔性桩的组合,可同时发挥刚性桩与柔性桩不同桩基3的承载特点。

进一步地,所述固化层2的厚度为0.5-8m,且所述固化层2的抗压强度为0.2-2.1MPa。

进一步地,所述硬化层1为板式复合地基结构。

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淤泥及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降低淤泥及软土地基处理费用,保证淤泥及软土地基的均匀沉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