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上部填充滚珠套管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4360发布日期:2018-10-26 18:29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微型上部填充滚珠套管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建设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基复杂,耐久性、沉降要求高的套管桩。



背景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工程地质情况复杂,膨胀土、盐渍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广泛分布。近年建筑物地基基础事故频发,建筑物基础易受地基土的沉降、膨胀影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础加固和小型基础工程中,大型设备施工受场地、环境限制,大型机械成孔桩、预制桩等施工困难。国内已申报的套管桩无法有效解决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力传递问题。

现有的桩能够提高基础抗震能力,无空管腔,解决不了地基土的胀缩问题,工程不能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上部填充滚珠套管桩,以解决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地基存在的土胀缩病害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型上部填充滚珠套管桩,包括外套管、内桩身,外套管内设有内桩身;所述内桩身的上部设有至少一层水平力传递系统,水平力传递系统包括包括轴承内圈、钢珠、保持架,保持架上均布有多个钢珠,内桩身的外壁设有轴承内圈,钢珠的内侧位于轴承内圈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水平力传递系统为三层,竖向间距为100mm—3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珠的直径为22mm-96mm,钢珠的直径小于内桩身外壁和外套管之间的间隙2-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内圈焊接在内桩身的外壁上,焊脚高6mm-1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套管桩的定桩间距d,一般在1000m—10000m之间。

本实用新型外套管选用钢管,管壁光滑,桩侧地基土的沉降、膨胀对桩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在膨胀土、盐渍土、湿陷性黄土、冻胀土、强腐蚀地基、强腐蚀地基土的桩基工程中,解决上层地基土的胀缩形成的正负摩阻力问题,同时能够抵抗水平荷载。适用于严格控制竖向变形的基础。投资小,施工便利,无技术难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内桩身能够承担水平荷载作用,抗震性能优越。内钢桩、外套管做防腐处理,耐久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微型上部填充滚珠套管桩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图;

图3为一种微型上部填充滚珠套管桩的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中示出的是一种固定内桩,包括外套管8、内桩身1、定位栓钉2、内桩底板3、内桩底板加劲板4,外套管8内设有内桩身1,内桩身1的底部设有内桩底板3和内桩底板加劲板4,下端设有一组定位栓钉2。每组定位栓钉2为四个,垂直于外套管8和内桩身1布置,相邻栓钉的夹角为90°。内桩身1壁和外套管8同心平行,之间留25mm-100mm间隙,保证地基土胀缩空间。图中内桩体上部为被支撑结构或构件9。

内桩身(1)的上部设有至少一层水平力传递系统,水平力传递系统包括包括轴承内圈(10)、钢珠(11)、保持架(12),保持架(12)上均布有多个钢珠(11),内桩身(1)的外壁设有轴承内圈(10),钢珠(11)的内侧位于轴承内圈(10)中。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桩的布置及桩长由具体设计确定。

外套管8选用直径为200—600mm的钢管,内桩身1选用直径100—400mm的钢管桩。定位栓钉、内桩底板、内桩底板加劲板、钢珠均采用碳钢。

钢珠的直径为22mm-96mm。轴承内圈(10)焊接在内桩身(1)的外壁上,焊脚高6mm-10mm。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如图3所示,通过计算定桩间距d一般在1000m—10000m之间,地面和被支撑结构或构件9之间架空间距为150mm-1200mm。

第一步、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Quk=Qsk+Qpk=u∑ψsiqsikli+ψpqpkAp

Qsk: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sik:桩侧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Ψsi、ψp: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

U:外套管周长;

Quk:单桩竖向承载力;

Li:第i层土的厚度;

Ap:桩端面积;

土类型Ψsi,粘性土、粉土(0.8/D)1/5,砂土、碎石类土(0.8/D)1/3

土类型ψp,粘性土、粉土(0.8/D)1/4,砂土、碎石类土(0.8/D))1/3

注:D-外套管直径。

第二步、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

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按下列公式估算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式中

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Rha——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号根据桩顶竖向力性质确定,压力取“+”,拉力取“-”;

γm——桩截面模量塑性系数,圆形截面γm=2,矩形截面γm=1.75;

ft——内桩身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W0——内桩身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截面模量,圆形截面为:

方形截面为:其中d为桩直径,d0为扣除保护层厚度的桩直径;b为方形截面边长,b0为扣除保护层厚度的桩截面宽度;αE为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vM——内桩身最大弯距系数,按表1(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νm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νx)取值,当单桩基础和单排桩基纵向轴线与水平力方向相垂直时,按桩顶铰接考虑。

表1

注:1.铰接(自由)的νM系内桩身的最大弯矩系数,固接的νM系桩顶的最大弯矩系数;

2.当αh>4时取αh=4.0。

ρg——内桩身配筋率;

An——内桩身换算截面积,圆形截面为:

方形截面为:An=b2[1+(αE-1)ρg]

ζN——桩顶竖向力影响系数,竖向压力取0.5;竖向拉力取1.0;

N——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桩顶的竖向力(kN)。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和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第三步、确定桩的水平变形系数α(1/m)

式中m——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b0——内桩身的计算宽度(m);

圆形桩:当直径d≤1m时,b0=0.9(1.5d+0.5);

当直径d>1m时,b0=0.9(d+1);

方形桩:当边宽b≤1m时,b0=1.5b+0.5;

当边宽b>1m时,b0=b+1。

EI——内桩身抗弯刚度;

桩侧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宜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定,当无静载试验资料时,可按表2(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取值。

表2

注:1.当桩顶水平位移大于表列数值或灌注桩配筋率较高(≥0.65%)时,m值应适当降低;当预制桩的水平向位移小于10mm时,m值可适当提高;

2.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0.4降低采用。

第四步、通过机械设备或人工成孔5,成孔后沉入外套管8,用重锤夯实桩底7的持力层,放入内桩,桩底间隙可浇筑100mm厚混凝土6固定。通过定位栓钉2引导对正就位,在内桩身1的上部设置三层水平力传递系统,竖向间距为100mm—300mm。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