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站鱼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7597发布日期:2018-12-11 20:46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水电站鱼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生态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电站鱼道系统。



背景技术:

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为人类提供较为清洁的能源,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对当地河流生态的影响,大坝的建成提高了水位,阻断了河流,使得鱼类难以洄游,特别是对于需洄游产卵的鱼类(比如白甲鱼、青波鱼等)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

因此,提供一条能够供鱼类洄游到上游产卵的鱼道系统,是每一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电站鱼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电站鱼道系统,包括设置于水电站大坝下游的鱼道进口,所述鱼道进口与第一鱼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鱼道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水电站大坝上并顺着所述大坝的方向延伸的渡槽连接,所述渡槽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鱼道,所述第二鱼道与鱼道出口连接;其中:

所述渡槽由预制的多个凹型槽以两个为一组竖向相对拼接而成,每组凹型槽的底部设置有湿接缝,顶部安装有盖板;

所述第一鱼道和所述第二鱼道均为竖缝式鱼道,在所述第一鱼道或所述第二鱼道的一侧设置有一观察室,所述第一鱼道或所述第二鱼道正对所述观察室的一侧设置有透明玻璃边墙,所述观察室靠所述第一鱼道或所述第二鱼道侧为密封玻璃长窗。

优选的,所述鱼道进口有多个,且在每个所述鱼道进口位置处设置有诱鱼装置和补水管,所述补水管上设置有手动阀。

优选的,所述竖缝式鱼道由鱼道边墙和隔板结构组成;所述隔板结构将所述竖缝式鱼道分成多个鱼池室,所述隔板结构包括宽隔板和窄隔板,所述宽隔板与所述窄隔板相对设置,所述宽隔板与所述窄隔板的端面之间形成过流竖缝,所述宽隔板靠近所述过流竖缝端设置有与水流方向相反的导水板;所述导水板和所述窄隔板的端部均设置为圆弧形;所述宽隔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过鱼孔。

优选的,所述竖缝式鱼道的宽度为2.0m。

优选的,所述隔板结构的厚度为0.3m,所述过流竖缝的宽度为0.3~0.5m,所述过流竖缝与所述隔板之间呈45°夹角。

优选的,所述鱼道边墙的顶部设置有防护栏。

优选的,在所述竖缝式鱼道的底部设置有加糙部件。

优选的,所述凹型槽为钢筋混凝土凹型槽,所述湿接缝为钢筋混凝土湿接缝,所述盖板为格栅盖板或玻璃盖板。

优选的,所述观察室内至少配备有观测、照明和夜视设备。

优选的,所述鱼道出口有多个,每个所述鱼道出口均设置有拦污栅以及电控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电站鱼道系统,能够使得水电大坝下游的鱼类通过鱼道系统洄游到水电大坝的上游,避免了因为修建水利而导致洄游鱼类灭绝。

进一步的,由于本实用新型中渡槽采用预制渡槽,能够在施工大坝完成后再进行渡槽安装,尽量节约施工工期;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渡槽采用多个凹型槽以两个为一组竖向相对拼接而成,这样,在安装渡槽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较小的吊装设备,能够方便吊装设备在大坝上工作,同时节约吊装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鱼道或所述第二鱼道的一侧还设置有一观察室,通过观察室能够对鱼类洄游效果进行实时观测,为保护鱼种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竖缝式鱼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道进口;2-第一鱼道;3-水电站大坝;4-渡槽;5-第二鱼道;6- 鱼道出口;7-观察室;11-诱鱼装置;12-补水管;41-凹型槽;42-湿接缝;43- 盖板;101-鱼道边墙;102-宽隔板;103-窄隔板;104-过流竖缝;105-导水板; 106-过鱼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请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电站鱼道系统,包括设置于水电站大坝下游的鱼道进口1,鱼道进口1与第一鱼道2的一端连接,第一鱼道2 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水电站大坝3上并顺着大坝3的方向延伸的渡槽4连接,渡槽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鱼道5,第二鱼道5与鱼道出口6连接;其中:

渡槽4由预制的多个凹型槽41以两个为一组竖向相对拼接而成,每组凹型槽的底部设置有湿接缝42,顶部安装有盖板43;

第一鱼道2和第二鱼道5均为竖缝式鱼道,在第一鱼道2或第二鱼道5的一侧设置有一观察室7,第一鱼道2或第二鱼道5正对观察室7的一侧设置有透明玻璃边墙,观察室7靠第一鱼道2或第二鱼道5侧为密封玻璃长窗。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鱼道进口必须容易为鱼类所发现,有利于鱼类集结,为了获得进口附近引诱鱼群的水流流态,并适应下游的水位变化,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鱼道进口1设置有多个,以适应不同下游水位的运用;而且,在每个鱼道进口1的位置处设置有诱鱼装置11和补水管12,补水管12上设置有手动阀。根据需要开启放流,补给下游流量,并在鱼道进口前形成偏爱流速,吸引鱼类进入鱼道。其中,诱鱼装置11是根据该水域中鱼类对光色、声音的反应设置的照明、撒水管等装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竖缝式鱼道由鱼道边墙101和隔板结构组成;所述隔板结构将所述竖缝式鱼道分成多个鱼池室,所述隔板结构包括宽隔板102和窄隔板103,宽隔板102与窄隔板103相对设置,宽隔板102与窄隔板103的端面之间形成过流竖缝104,宽隔板102靠近过流竖缝104端设置有与水流方向相反的导水板105;导水板105和窄隔板103 的端部均设置为圆弧形;宽隔板102的底部还设置有过鱼孔106。通过在宽隔板102靠近过流竖缝104的一端设置导水板105,在宽隔板102的底部设置过鱼孔106,并且导水板105是面向水流来向的,上一个鱼池室内水流通过池室竖缝进入到下一个池室后,水流碰到宽隔板102和窄隔板103形成回流区,与后面的水流掺混,水流在通过池室竖缝前,还需要绕流过导水板105,然后再从过流竖缝104流动到下一个池室内,水流在绕流过程中,会进一步的与后面的水流掺混,使水流充分掺混,提高消能效果,避免过流竖缝104处水流流速较大,减小洄游的鱼类受到的阻力,使得鱼类穿过鱼道更加容易,进而鱼类穿过鱼道的数量就会增加,降低水电水利工程对鱼类洄游的影响,有利于河流的生态保护。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鱼池室的大小是根据该水域的鱼类大小和多少决定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鱼池室的长度设置为2.4m左右,过鱼孔106设置为30~ 50cm×30~50cm的方向孔。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鱼道的宽度与过鱼量、河道宽度以及水利枢纽的布置有关,过鱼量大、河面较宽时鱼道应该大些,过鱼量小、河面较窄时鱼道应小些,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竖缝式鱼道的宽度设置为2.0m。2m的宽度对于个体不大的鲤科鱼类已完全足够。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结构的厚度设置为0.3m;过流竖缝104的宽度设置为0.3~0.5m,过流竖缝104与所述隔板之间呈45°夹角。过流竖缝104与所述隔板之间呈45°夹角可以使竖缝式鱼道结构的消能效果达到最好。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在鱼道边墙101的顶部设置有防护栏。设置了防护栅栏,能够防止鱼类跳出鱼道,同时还可以避免杂物从鱼道两侧落入鱼道,对人员也能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模拟天然河道形式,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竖缝式鱼道的底部设置有加糙部件,以增大水流阻力,减缓流速,便于鱼类向上溯游,比如在底部铺以鹅卵石或砾石块,以减缓底部流速,石块粒径 10cm~20cm,并做成略有起伏。鱼道底部流速减缓后,一些游泳能力较差的鱼类也可以沿鱼道底部上溯,同时也给它们以仿自然的休息场所。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凹型槽41采用钢筋混凝土凹型槽,湿接缝42也采用钢筋混凝土湿接缝,盖板42采用格栅盖板或玻璃盖板。钢筋混凝土凹型槽具有预制便利,安装方便,强度高等优点。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观察室7主要用户观测鱼类洄游情况,为了能够便于观测,作为优选的,观察室7内至少配备有观测、照明和夜视设备。其中,主要的观测设备有超声观测设备、光电观测设备等,能够分辨鱼的种类,上行和下行。当然,观察室内还可以配备其他的监测设备,比如上下游水位监测设备、鱼道流速、水温、气温等监测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上游的水位也会发生变化,为了能够适应上游水位的变化,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鱼道出口6也设置有多个,且每个鱼道出口6均设置有拦污栅以及电控闸。设置拦污栅能够防止杂物进入鱼道或堵塞鱼道;而电控闸用以控制鱼道中的水位和流量,满足不同时期的水位和流量需求。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