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丘陵草原区坡面的宽幅式截水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1602发布日期:2018-11-16 20:32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截水沟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丘陵草原区坡面的宽幅式截水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草地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的一些治理项目中,缺乏对草地小流域自身特点的分析,治理措施常常沿袭和套用大江大河的治理方法。尤其在用于丘陵草原区坡面的治理工程措施中,布置水平沟、鱼鳞坑等时,一方面容易忽视草地土层较薄,工程措施配置不应大面积扰动坡面原生土壤及植被的制约条件,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草地在当地畜牧业生产中的生产功能,严重影响了牧业机械的使用,加重了牧民打草搂草的劳力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在丘陵草原防止土壤大量流失而导致丘陵草原生态被破坏的用于丘陵草原区坡面的宽幅式截水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丘陵草原区坡面的宽幅式截水沟,包括设置在丘陵斜坡上的截水沟和设置在丘陵斜坡上并位于截水沟下方的埂,所述的截水沟的上方设置有用于隔离泥土、植被的隔离结构;所述的隔离结构采用隔离网、隔离栅栏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截水沟起到拦截水流的作用,避免降雨时,雨水从上往下汇流使水流逐渐增大而加剧土壤流失,并且截水沟能够起到加固丘陵斜坡上层土壤结构的作用,减少水流向下流时冲刷带走的土壤,通过设置隔离结构在降雨时起到阻拦的作用,以减少土壤的流失。利用埂能够压紧土壤,并在降雨时对水流起到阻拦分流的作用,有利于减少土壤的流失。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隔离结构设置有多排且互相平行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多排隔离结构对土壤起到钉紧以及多层拦阻的作用,增强表层土壤的紧密程度,减少水流冲刷导致的土壤流失。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截水沟靠近斜坡顶部的侧面上连通有若干个伸入到丘陵内部且向上倾斜的导水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导水管能够将部分渗入到土壤内的水分导入到截流沟内,有利于土壤内部的水分快速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埂内开设有使埂内形成空腔且开口朝向截水沟的槽。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开槽能够减轻埂的重量,使得埂的施工更加方便,减小施工时对丘陵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槽的最低点低于截水沟有效蓄水部分的最高点,所述的埂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槽与截水沟的连通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连通管能够使截水沟与槽连通,使截水沟、连通管与槽、构成连通器,从而能够利用槽实现储水的功能,减轻截水沟蓄水的压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丘陵斜坡上设置有蓄水池,所述的截水沟与蓄水池之间连通有向下倾斜设置的溢流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截水沟内的液面到达溢流管所在的高度时,高于此液面的水流顺着溢流管流入到蓄水池内,能够减轻截水沟的工作压力,并且收集雨水便于后期使用。

所述的截水沟和埂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

所述的截水沟能够有效蓄水部分的横截面为导致的梯形;所述的梯形上底的长度大于或等于0.8m,梯形下底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m,梯形高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m,截水沟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6中截水沟与蓄水池在丘陵斜坡上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丘陵斜坡,2、截水沟,3、埂,31、槽,4、隔离结构,5、导水管,6、连通管,7、溢流管,8、蓄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丘陵草原区坡面的宽幅式截水沟,包括设置在丘陵斜坡1上的截水沟2和设置在丘陵斜坡1上并位于截水沟2下方的埂3,所述的截水沟2的上方设置有用于隔离泥土、植被的隔离结构4。所述的隔离结构4采用隔离网、隔离栅栏中的一种或多种。

丘陵草原上的植被主要以牧草为主,牧草根系对于土壤的抓附力较差,在降雨时,丘陵草原的表层土壤容易在雨水冲刷的作用下流失。

利用截水沟2,能够起到截断水流的作用,减小水流对土壤的冲击作用力并减少水流带走的土壤,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根据具体的需要,截水沟2通过在丘陵草原上并排或沿丘陵高度方向平行设置多个以增强截流的效果。

当丘陵斜坡1坡度大于或等于20°时,截水沟2与截水沟2的间距为20.29m。当坡度在15°~20°时,截水沟2与截水沟2的间距为25.50m。当坡度为10°~15°时,截水沟2与截水沟2的间距为30.61m。当坡度为5°~10°时,截水沟2与截水沟2的间距为55.71m。当丘陵斜坡1坡度小于5°时,丘陵斜坡1的径流量和产沙量相对较小,所以在小于5°的坡面建议不进行截水沟的开挖,改为建设人工草地。

以此还能够满足截水沟间距大于等于牧业机械最小的调头转弯半径,以保证其在工作时能耗最少、效率最高以及往返次数为整数而避免能源浪费。

利用埂3能够压紧埂3下方的土壤,利用截水沟2能够压紧截水沟2下方的土壤,并避免雨水与埂3或截水沟2下方的土壤直接接触,从而有利于防止该部分土壤的流失。利用埂3也能够在降雨时对水流起到阻拦分流的作用,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并且能够在风季,减小风力对丘陵斜坡1的风力侵蚀。

在水流带动土壤向下流动时,利用隔离结构4能够起到阻拦的作用,减少土壤在雨水冲刷作用下的流失。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隔离结构4设置有多排且互相平行设置。将多排隔离结构4间隔设置在丘陵斜坡上,能够利用隔离结构4起到紧钉的作用,加固丘陵斜坡的表层土壤,从而减弱水流对土壤的影响。并且利用多排结构能够增强隔离结构4的阻拦作用,从而进一步减少土壤的流失。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截水沟2靠近斜坡顶部的侧面上连通有若干个伸入到丘陵内部且向上倾斜的导水管5。

降雨时,雨水首先会渗入到土壤内,当土壤内的水分饱和,多余的雨水无法再进入土壤内部,从而会从土壤表面往低处汇流。截水沟 2只能截取到土壤表面的水流,而无法对土壤内部多余的水分进行处理。利用导水管5能够将土壤内部的部分水分导入到截水沟2,有利于提高疏导水流的效率,防止土壤内部过多积水而影响植被根系的呼吸作用。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埂3 内开设有使埂3内形成空腔且开口朝向截水沟2的槽31。开设槽31 能够减轻埂3的重量,并降低施工难度,便于在埂3成型之后再运输至截水沟2下方安装,避免在丘陵现场施工3。有利于减小施工队丘陵草原生态的破坏。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槽 31的最低点低于截水沟2有效蓄水部分的最高点,所述的埂3的下方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连通槽31与截水沟2的连通管6。利用连通管6将槽31与截水沟2连通,能够使槽31、连通管6与截水沟2形成一个连通器,使截水沟2内的部分雨水通过连通管6进入到槽31 内,从而增强截水沟2的蓄水能力。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6:

如图5、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丘陵斜坡1上设置有蓄水池8,所述的截水沟2与蓄水池8之间连通有向下倾斜设置的溢流管7,溢流管7连接蓄水池8一端的水平高度低于连接截水沟的一端的水平高度。所述的蓄水池8设置在丘陵地表以下。当降水量较大,截水沟2内的液面到达溢流管7所在高度后,多余的雨水就会顺着向下倾斜设置的溢流管7进入到蓄水池8内,以防止多余的雨水从截水沟2内溢出。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截水沟2和埂3 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此能够保证截水沟2与埂3自身的轻度以及抗腐蚀性能。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8: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截水沟2能够有效蓄水部分的横截面为倒置的梯形;所述的梯形上底的长度大于或等于 0.8m,梯形下底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2m,梯形高的长度大于或等于 1m,截水沟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m。以此使得截水沟2能够有效蓄水的体积大于或等于6m3。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