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速冲马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0340发布日期:2019-02-15 20:33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速冲马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速冲马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普通马桶的冲水结构大多采用通过在洗水圈下方设置密集的冲洗孔来实现冲洗盆腔及污物的功能,该冲水结构在冲水时,在洗水圈充满水前会有很大一部分的水流会从冲洗孔中排出,降低了洗水圈内部的水压和水量,冲洗效果和排污效果较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CN201110346165.0的《节水便器》中采用的是一种使清洗盆腔的导水圈存水的技术,该马桶的导水圈设置在导流台下方,冲洗孔在导流台上方,冲洗结束后,导流台下面的导水圈会存满水,根据该方案设计的马桶,由于导水圈完全在导流台下面,冲洗孔在导流台上面,出水的时候,水流会有向上流动的显著趋势,紧接着会与上部面板发生显著撞击,撞击后才流到下面需要清洗的盆腔,这样无疑也会损失冲洗水的能量。

对于喷射虹吸式马桶来说,其冲洗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其上用于冲洗盆腔的导水通道和用于连通喷射口以形成喷射水的出水通道是一条共用的导水水路,喷射口的位置较低,因此,导水通道内的水在每次冲洗完之后都会被排净,使得下一次冲洗时,都得先把空气排掉,在排空气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而且在排气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排气不畅的问题时,就会影响马桶的正常冲洗;此外,由于排气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会有部分水流从冲洗孔和喷射口流出,但又不足以快速形成虹吸,因此,在形成虹吸之前,这部分水都会从虹吸管的档水堰处溢流掉,冲洗效果不佳,且水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速冲马桶,该速冲马桶在冲洗时能够实现快速出水,水能损失少,水势较强,有利于对污物进行冲洗;冲洗时不产生噪声或噪声较小,有效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速冲马桶(标记为第一技术方案),包括设于水箱内的第一排水口和用于出水并清洗马桶盆腔的冲洗孔;所述第一排水口和冲洗孔之间连通形成导水通道;所述导水通道内设有连通器,连通器的一端为冲洗孔的最低出水位。

基于上述第一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箱的底部形成有向导水通道内凸伸的凸台;所述凸台底端低于冲洗孔的最低出水位,以形成所述的连通器。

基于上述第二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箱内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下端密封插设于凸台上,以连通水箱内腔和导水通道。

基于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第二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四技术方案,在第四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排水口和喷射口;所述第二排水口设于水箱内;所述喷射口正对马桶虹吸管进水口设置,并与第二排水口连通形成独立于导水通道的喷射水通道。

基于上述第四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五技术方案,在第五技术方案中,所述冲洗孔包括均与导水通道连通的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所述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的出水流向水平。

基于上述第五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六技术方案,在第六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排水口和第一冲洗孔连通形成第一导水通道;所述第一排水口和第二冲洗孔连通形成第二导水通道;所述凸台包括分别形成于第一导水通道和第二导水通道内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底端分别低于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的最低出水位。

基于上述第五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七技术方案,在第七技术方案中,所述马桶的盆腔内壁设有环形的导流台,以对由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流出的水进行引流,实现圈洗。

基于上述第五技术方案,还设有第八技术方案,在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设置于盆腔口后侧,其出水流向均与导流台的引流面和盆腔内壁相切。

基于上述第八技术方案,还设有第九技术方案,在第九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分别设于盆腔口后侧曲率最大的两个位置上,其出水流向同向且均朝向小曲率所在一侧流动。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本技术方案中,速冲马桶内的导水通道内设有连通器,连通器的一端为冲洗孔的最低出水位,保证了速冲马桶在完成一次冲水之后,导水通道内的水不会流尽,且由于排水口一端在排水阀关闭之后呈封闭状态,因此,在导水通道内充满水的情况下,连通器在冲洗孔的一端的水封面存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使得导水通道内的水不会从冲洗孔流出而始终呈充满的状态,在排水口下一次开启时,导水通道连通水箱,连通器两端压力重新平衡,因此,导水通道内的水直接出水,而取消了传统结构中需要先排除空气的情况,改善了噪声较大的现象,极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没有空气扰动的情况下,导水通道内的水由连通器一端的冲洗孔直接流出,水势更大,冲洗力度更大,更有利于对马桶内的污物进行清洗,冲洗效果更佳。

2、连通器通过由水箱底部形成的凸台实现,凸台的底端低于冲洗孔的最低出水位,使得凸台与冲洗孔处的档水堰之间界定以形成水封面,结构简单,陶瓷成型工艺可采用常规工艺,易于实现;同时不影响产品的外观,产品美观度更好。

3、溢流管的下端密封插设于凸台上,以连通水箱的内腔和导水通道,由于凸台的底端低于冲洗孔的最低出水位,因此,在一次冲洗完成并在导水通道内形成水封面时,溢流管内的水位与水封面等高;当水箱内的水位高于溢流管的顶端时,水箱内的水则由溢流管流入至导水通道内,并排出,溢流功能和补水功能正常有效,同时,不会破坏导水通道的存水功能,功能可靠;溢流管单独装配,取代了传统结构中需要与排水阀配合使用的情况,结构更简单、安装便利、维修、安装成本较低。

4、在本技术方案中,取代了传统的喷射虹吸式马桶结构中导水通道和喷射水通道共用的情况,独立性更好,以保证导水通道和喷射水通道均能够实现快速冲水的功能,减少水能损失,冲洗效果更佳。

5、通过设置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使得冲洗时的出水量更大,更有利于清洗,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的出水流向水平设置,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能的损失,保证冲洗强度。

6、通过设置第一导水通道和第二导水通道,使得由两个导水通道内的水流扰动较小,流出的水流的水势更大。

7、通过设置导流台,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对马桶盆腔内壁进行圈洗的功能,同时,有效减少了水流发生撞击的情况,保证由冲洗孔流出的水具有较大的水能。

8、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设置于盆腔口后侧,其出水均与导流台的引流面和盆腔内壁相切,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由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流出的水能够直接铺展开来的效果。

9、第一冲洗孔和第二冲洗孔分别设于盆腔口后侧曲率最大的两个位置上,其出水流向同向且均朝向小曲率所在一侧流动,有利于水流平稳地过渡和铺展开,降低水势损失;同向流动,避免了由两个冲洗孔流出的水流发生正面冲击的情况,避免造成水流飞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速冲马桶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未冲水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冲水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喷射虹吸式马桶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喷射虹吸式马桶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喷射虹吸式马桶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喷射虹吸式马桶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喷射虹吸式马桶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四;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喷射虹吸式马桶中在未冲水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水箱1,包括:第一排水口11;凸台12,包括第一凸台121、第二凸台122;第二排水口13;溢流管14;

本体2,包括:冲洗孔21,包括第一冲洗孔211、第二冲洗孔212;导流台22;水封面20;虹吸管23;喷射口24;

导水通道3,包括:第一导水通道31;第二导水通道32;

喷射水通道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参见图1至图9,图1至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速冲马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速冲马桶包括水箱1和马桶本体2。

其中,水箱1内设有第一排水口11和凸台12。

马桶本体2上设有用于出水并清洗马桶盆腔的冲洗孔21和用于对由冲洗孔21流出的水进行引流的导流台22,优选地,在本实施例,导流台22由沿着马桶的盆腔内壁形成的环形凸缘构成,以实现圈洗,冲洗孔21出水直接由导流台22引流,取代了传统结构中通过采用洗水圈出水的情况,出水势能不会减弱。

第一排水口11和冲洗孔21之间连通形成有导水通道3,导水通道3内设有连通器,连通器的一端为冲洗孔21的最低出水位。

具体地,凸台12形成于水箱1的底部,凸台12向下往导水通道3内凸伸,其底端低于冲洗孔21的最低水位,从而将导水通道3界定形成连通器。当速冲马桶冲水时,第一排水口11开启,水从第一排水口11流入导水通道3内,并由冲洗孔21流出,沿着导流台22,对马桶的盆腔内壁进行圈洗;当完成一次冲洗之后,第一排水口11关闭,导水通道3内的空气被排尽并充满水,导水通道3连接冲洗孔21的一端形成了齐平于冲洗孔21最低出水位的水封面20,此时,该水封面20在外界空气的压力下,使得导水通道3内水不至于继续往冲洗孔21流出,而始终呈充满状态,因此,可在下次冲洗时,保证能够实现快速出水,且无噪音产生。

在本实施例中,水箱1内设有溢流管14的下端密封插接于凸台12上,且应当理解,其下端开口应与凸台12的下端面齐平,或伸出凸台12的下端面,以实现连通水箱1内腔和导水通道3的功能;当水箱1内的水的高度达到溢流管14的上端时,继续添加的水则会从溢流管14流入至导水通道3,并由冲洗孔21排水,防止发生水箱1溢水的现象,当完成冲水之后,溢流管14内的水的高度会与连通器所形成的水封面20的高度齐平,对导水通道3内充满水的效果不会产生影响。

如图1所示,该速冲马桶的冲水结构可以应用于普通的无虹吸或虹吸式马桶内,同时,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速冲马桶的冲水结构还可以应用于喷射虹吸式的马桶中。

对于喷射虹吸式的马桶,其通常设有一喷射口24,该喷射口24正对马桶排污口处的虹吸管23的进水口设置,以加速水流并形成虹吸效果;为了改善现有的喷射虹吸式马桶中冲完水之后导水通道3内的水会由喷射口24排尽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水箱1内还设有第二排水口13,该第二排水口13与喷射口24单独连通,并形成独立于导水通道3的喷射水通道4。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冲洗孔21包括均与导水通道3连通的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的出水流向水平,以实现出水与导流台22相切的效果,保证出水时能平稳地铺展开。

进一步地,第一排水口11与第一冲洗孔211连通形成的通道定义为第一导水通道31,第一排水口11与第二冲洗孔212连通形成的通道定义为第二导水通道32;应当理解,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既可以设置为相互独立的通道,也可以设置为相互连通的通道;凸台12包括分别形成于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的第一凸台121和第二凸台122,第一凸台121和第二凸台122的底端分别低于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的最低出水位,以使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均形成有连通器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台122上设有供溢流管14密封插接的通孔,且应当理解,将溢流管14装设于第一凸台121上同样可以实现所需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为连通的情况时,第一凸台121和第二凸台122可为一体结构,具体为一体成型于水箱1底部的同一凸台12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分别设置于马桶盆腔口后侧的两边,其出水均与导流台22的引流面和盆腔内壁面相切;

优选地,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分别设于盆腔口后侧上曲率最大的两个位置处,且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的出水流向同为顺时针方向或同为逆时针方向,根据常用的马桶结构可知,此时,由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流出的水朝向小曲率所在一侧的导流台22流出。

在实际装配时,水箱1和马桶本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马桶水箱1内设有溢流管14和排水阀,将溢流管14的下端插接与第二凸台122的通孔处,并采用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处理。将两个排水阀分别装设于第一排水口11和第二排水口13处,以实现对第一排水口11和第二排水口13的启闭功能,此外,还包括设于水箱1上的冲洗按钮,将排水阀与冲洗按钮连接,以实现联动功能,具体地,冲洗按钮与排水阀的连接结构可采用现有的技术,此处不进行赘述。

在实际使用时,按压冲洗按钮,以联动排水阀开启第一排水口11和第二排水口13,此时,水箱1内的水由第二排水口13快速流入喷射水通道4,并由喷射口24流出,水势的作用使得喷射口24处的水流和水速较大,从而在排污口处形成虹吸效果,水流带动污物越过虹吸管23的档水堰排出;与此同时,水箱1内的水还由第一排水口11流入至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充满,并分别从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流出,经导流台22引流,实现对马桶盆腔内壁的圈洗;在冲洗的过程中,两个排水阀分别逐渐关闭第一排水口11和第二排水口13,当第二排水口13关闭后,喷射口24不再出水;在第一排水口11关闭的过程中,由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流出的水逐渐减小,当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的水不足以分别越过第一冲洗孔211的最低出水位和第二冲洗孔212的最低出水位时,就会分别形成高度齐平于第一冲洗孔211的最低出水位和第二冲洗孔212的最低出水位的水封面20,水封面20在外界空气压力的作用下,阻止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的水继续流出,此时,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充满水,并无空气残留,因此,当再次按下冲洗按钮时,第一导水通道31内的水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的水会直接分别从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流出,实现速冲功能,在冲洗的过程中,不存在需要先排除空气的情况,因此,冲洗时的噪音更小,出水水能更大,对马桶盆腔内壁的冲洗效果更佳;需要说明的是,在速冲马桶第一次使用时,由于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是充满空气的,因此,在最初几次(一般为2或3次)的冲水过程中,会存在需要排除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的空气的情况,当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内的空气完全排尽之后,速冲马桶的两个导水通道3内则始终是呈充满水的状态,能够满足本实施例所需实现的作用。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速冲马桶内的导水通道3内设有连通器,连通器的一端为冲洗孔21的最低出水位,保证了速冲马桶在完成一次冲水之后,导水通道3内的水不会流尽,且由于排水口一端在排水阀关闭之后呈封闭状态,因此,在导水通道3内充满水的情况下,连通器在冲洗孔21的一端的水封面20存在空气压力的作用,使得导水通道3内的水不会从冲洗孔21流出而始终呈充满的状态,在排水口下一次开启时,导水通道3连通水箱1,连通器两端压力重新平衡,因此,导水通道3内的水直接出水,而取消了传统结构中需要先排除空气的情况,改善了噪声较大的现象,极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且在没有空气扰动的情况下,水势更大,冲洗力度更大,更有利于对马桶内的污物进行清洗,冲洗效果更佳。

连通器通过由水箱1底部形成的凸台12实现,凸台12的底端低于冲洗孔21的最低出水位,使得凸台12与冲洗孔21处的档水堰之间界定以形成水封面20,结构简单,陶瓷成型工艺可采用常规工艺,易于实现;同时不影响产品的外观,产品美观度更好。

溢流管14的下端密封插设于凸台12上,以连通水箱1的内腔和导水通道3,由于凸台12的底端低于冲洗孔21的最低出水位,因此,在一次冲洗完成并在导水通道3内形成水封面20时,溢流管14内的水位与水封面20等高;当水箱1内的水位高于溢流管14的顶端时,水箱1内的水则由溢流管14流入至导水通道3内,并排出,溢流功能和补水功能正常有效,同时,不会破坏导水通道3的存水功能,功能可靠;溢流管14单独装配,取代了传统结构中需要与排水阀配合使用的情况,结构更简单、安装便利、维修、安装成本较低。

在本技术方案中,取代了传统的喷射虹吸式马桶结构中导水通道3和喷射水通道4共用的情况,独立性更好,以保证导水通道3和喷射水通道4均能够实现快速冲水的功能,减少水能损失,冲洗效果更佳。

通过设置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使得冲洗时的出水量更大,更有利于清洗,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的出水流向水平设置,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水能的损失,保证冲洗强度。

通过设置第一导水通道31和第二导水通道32,使得由两个导水通道3内的水流扰动较小,流出的水流的水势更大。

通过设置导流台22,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对马桶盆腔内壁进行圈洗的功能,同时,有效减少了水流发生撞击的情况,保证由冲洗孔21流出的水具有较大的水能。

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设置于盆腔口后侧,其出水流向均与导流台22的引流面和盆腔内壁相切,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由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流出的水能够直接铺展开来的效果。

第一冲洗孔211和第二冲洗孔212分别设于盆腔口后侧曲率最大的两个位置上,其出水流向同向且均朝向小曲率所在一侧流动,有利于水流平稳地过渡和铺展开,降低水势损失;同向流动,避免了由两个冲洗孔21流出的水流发生正面冲击的情况,避免造成水流飞溅。

综合以上分析,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解决了说明书所列的全部技术问题,实现了相应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