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9930发布日期:2018-12-18 20:3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大排速的地漏。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漏大多数没有设计通气通道,这样,地漏排水时,下水通道内的气体会从下水通道溢出,气体和往下流动的水流在下水通道内碰撞,将大大降低地漏的排水速度,从而导致地漏的排水效果较差,当需要地漏能够以大于正常排速进行排水时,比如大量的水将地漏淹没时,现有地漏往往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大排速的地漏,其通过设置弹跳式切换机构控制通气通道的打开以大大提高地漏的排水速度,且结构简单、紧凑,功能可靠,操作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大排速的地漏,包括上下两端贯通的地漏本体(10),还包括可连通下水通道(100)与外界空气的通气通道(A),所述地漏本体(10)内设有弹跳式切换机构(30),通过驱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以控制打开或关闭所述通气通道(A)。

优选的,所述地漏本体(10)上方设有可供水流经过的地漏盖(20),所述地漏本体(10)内形成有内通道(11)和围绕在所述内通道(11)之外的外通道(12),还包括可相对所述地漏盖(20)活动设置并可联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盖帽(40),所述盖帽(40)上设有连通所述内通道(11)和外界空气的通气口(41),所述内通道(11)和所述通气口(41)形成所述通气通道(A),按压所述盖帽(40)时,所述盖帽(40)驱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并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在关闭所述通气口(41)的位置和打开所述通气口(41)的位置之间活动。

优选的,所述地漏本体(10)包括内外间隔布置的内套管和外套筒,所述内套管和外套筒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外通道(12),所述内套管的内腔形成所述内通道(11)。

优选的,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包括套体(32)、可滑动地装设在所述套体(32)内的滑动体(33)和转动体(34),所述套体(32)内沿轴向设有若干相间隔的筋条(321),所述筋条(321)之间形成导向槽(322),所述导向槽(322)之间交错地设有限位台阶(323),所述限位台阶(323)与所述导向槽(322)的底壁具有一间隔距离,所述滑动体(33)的上端支撑着所述盖帽(40),所述滑动体(33)的下端间隔设置若干个与所述转动体(34)相配合的凸块(331),所述转动体(34)与所述滑动体(33)相配合的一端对应设有若干相间隔的凸条(341),所述凸条(341)靠近所述滑动体(33)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3411),所述凸块(331)靠近所述转动体(34)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3311),所述筋条(321)靠近所述转动体(34)的一侧设有第三斜面(3211),所述凸块(331)和所述凸条(341)在所述筋条(321)之间形成的所述导向槽(322)中滑动,还包括用于对所述转动体(34)施加弹性力的弹性件(31);所述滑动体(33)在所述盖帽(40)的带动下沿所述套体(32)滑动并推动所述转动体(34),当所述转动体(34)的凸条(341)被推出所述导向槽(322)时,在所述第一斜面(3411)、第二斜面(3311)和第三斜面(3211)的作用下所述转动体(34)转动一角度,并且所述转动体(34)的凸条(341)在所述弹性件(31)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到相邻的一个所述导向槽(322)中,从而使得所述凸条(341)在抵接于所述导向槽(322)的底壁和抵接于所述限位台阶(323)之间进行切换,进而使得所述滑动体(33)相对所述套体(32)轴向移动所述的间隔距离。

优选的,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设于所述内套管中,所述内套管的底端设有连接筋条(13),一支撑座(50)固设于所述连接筋条(13)上并位于所述内套管底端的中部以支撑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50)的中部设有弹簧导套,所述弹性件(31)为压簧并设于所述弹簧导套中,所述转动体(34)为底部开口的套筒状结构,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还包括一纵向设于所述转动体(34)内的支撑杆(35),所述弹性件(31)通过所述支撑杆(35)对所述转动体(34)施加弹力。

优选的,所述滑动体(33)和所述转动体(34)为套筒状结构,所述凸块(331)沿周向间隔设于所述滑动体(33)的底端之周壁,所述凸条(341)沿周向间隔设于所述转动体(34)的下部之周壁,所述转动体(34)的上部套入所述滑动体(33)中。

优选的,所述盖帽(40)为底端开口的套筒状结构,所述盖帽(40)包括内外间隔布置的内筒(42)和外筒(43),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与所述内通道(11)相连通的间隙通道,所述通气口(41)设于所述外筒(43)的周壁,所述通气口(41)和所述内通道(11)通过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通气口(41)设于所述盖帽(40)的周壁上,所述地漏盖(20)上设有第一开孔(21),所述盖帽(40)上下滑动穿设在所述第一开孔(21)中,所述第一开孔(21)的侧壁与所述盖帽(40)上的通气口(41)相对应时关闭所述通气口(41)。

优选的,所述盖帽(40)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打开所述通气口(41)时,所述通气口(41)的位置高出地面(200)一预设距离;所述地漏本体(10)的底端可转动地盖接一挡板(70),所述挡板(70)在水流压力下向下转动并打开所述内通道(11)和外通道(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连通下水通道与外界空气的通气通道,并且地漏本体内设有弹跳式切换机构,通过驱动弹跳式切换机构以控制打开或关闭所述通气通道,关闭通气通道时,下水通道的空气在排水时无法经由该通气通道排至室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下水通道的空气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打开通气通道时,下水通道的空气可以由通气通道排出,使得地漏的排水速度较大,从而可满足地漏大排速排水的需求,该地漏能够实现两种排速,从而适应用户不同的排水需求,结构十分简单、紧凑,功能可靠,操作方便。

另外,通过将地漏本体的内腔分隔为内通道和外通道,盖帽上设有连通地漏本体的内通道和外界空气的通气口,所述内通道和通气口形成所述通气通道,按压盖帽时,盖帽驱动弹跳式切换机构并在弹跳式切换机构的作用下在关闭通气口的位置和打开通气口的位置之间活动从而实现对通气通道的关闭和打开,结构简单,并且,通过将地漏本体分隔为用于排气的内通道和用于排水的外通道,从而将排气和排水的通道相分离以避免水和气在下水通道内碰撞而导致排水效果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地漏的排水速度。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安装在地面上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安装在地面上的剖视图,此时为通气口关闭时的状态;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安装在地面上的剖视图,此时为通气口打开时的状态;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盖帽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套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滑动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转动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大排速的地漏的地漏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地漏本体; 11-内通道;12-外通道;13-连接筋条;

20-地漏盖;21-第一开孔;

30-弹跳式切换机构;31-弹性件;32-套体;321-筋条;3211-第三斜面;322-导向槽;323-限位台阶;33-滑动体;331-凸块; 3311-第二斜面;34-转动体;341-凸条;3411-第一斜面;35-支撑杆;

40-盖帽;41-通气口;42-内筒;43-外筒;

50-支撑座;

60-过滤盖;61-第二开孔;

70-挡板;

100-下水通道;

20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大排速的地漏,其安装在地面200中下水通道100的下水口处,包括上下两端贯通的地漏本体10、设于地漏本体10上方且可供水流经过的地漏盖20和可连通下水通道100与外界空气的通气通道A,地漏本体10装设在下水通道100的下水口处,地漏本体10内设有弹跳式切换机构30,通过驱动弹跳式切换机构30以控制打开或关闭所述通气通道A,关闭通气通道A时,下水通道100的空气在排水时无法经由该通气通道A排至室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下水通道100的空气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打开通气通道A时,下水通道100的空气可以由通气通道A排出,使得地漏的排水速度较大,从而可满足地漏大排速排水的需求,该地漏能够实现两种排速,从而适应用户不同的排水需求,结构十分简单、紧凑,功能可靠。

本实施例中,地漏本体10内形成有内通道11和围绕在内通道11之外的外通道12,还包括可相对地漏盖20活动设置并可联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盖帽40,盖帽40上设有连通内通道11和外界空气的通气口41,所述内通道11和所述通气口41形成所述通气通道A,按压盖帽40时,盖帽40驱动所述弹跳式切换机构30并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在关闭通气口41的位置和打开通气口41的位置之间活动,关闭通气口41时,也即关闭通气通道A时,下水通道100的空气无法经由该通气口41排至室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下水通道的空气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打开通气口41时,也即打开通气通道A时,下水通道100的空气可以由通气口41排出,使得地漏的排水速度较大,从而可满足地漏大排速排水的需求。

本实施例中,地漏本体10包括内外间隔布置的内套管和外套筒,内套管和外套筒之间的间隙形成外通道12,内套管的内腔形成内通道11。

本实施例中,弹跳式切换机构30设于内套管中,内套管的底端设有连接筋条13,一支撑座50固设于连接筋条13上并位于内套管底端的中部以支撑弹跳式切换机构30。

本实用新型的弹跳式切换机构30可以采用与现有技术中弹跳式圆柱笔上的弹跳式结构相类似的结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弹跳式切换机构30包括套体32、可滑动地装设在套体32内的滑动体33和转动体34,套体32内沿轴向设有若干相间隔的筋条321,筋条321之间形成导向槽322,导向槽322之间交错地设有限位台阶323,限位台阶323与导向槽322的底壁具有一间隔距离,滑动体33的上端支撑着盖帽40,滑动体33的下端间隔设置若干个与转动体34相配合的凸块331,转动体34与滑动体33相配合的一端对应设有若干相间隔的凸条341,凸条341靠近滑动体33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3411,凸块331靠近转动体34的一端设有第二斜面3311,筋条321靠近转动体34的一侧设有第三斜面3211,凸块331和凸条341在筋条321之间形成的导向槽322中滑动,还包括用于对转动体34施加弹性力的弹性件31;滑动体33在盖帽40的带动下沿套体32滑动并推动转动体34,当转动体34的凸条341被推出导向槽322时,在第一斜面3411、第二斜面3311和第三斜面3211的作用下转动体34转动一角度,并且转动体34的凸条341在弹性件31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到相邻的一个导向槽322中,从而使得凸条341在抵接于导向槽322的底壁和抵接于限位台阶323之间进行切换,进而使得滑动体33相对套体32轴向移动的间隔距离。本实施例中,滑动体33和转动体34为套筒状结构,凸块331沿周向间隔设于滑动体33的底端之周壁,凸条341沿周向间隔设于转动体34的下部之周壁,转动体34的上部套入滑动体33中。

本实施例中,支撑座50的中部设有弹簧导套,弹性件31为压簧并设于弹簧导套中,转动体34为底部开口的套筒状结构,弹跳式切换机构30还包括一纵向设于转动体34内的支撑杆35,弹性件31通过支撑杆35对转动体34施加弹力。

本实施例中,盖帽40为底端开口的套筒状结构,盖帽40包括内外间隔布置的内筒42和外筒43,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与内通道11相连通的间隙通道,通气口41设于外筒43的周壁上,通气口41和内通道11通过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也即,通气口41打开状态下,排水时,下水通道100内的气体可经由内通道11、间隙通道和通气口41排出。

本实施例中,通气口41设于盖帽40的周壁上,地漏盖20上设有第一开孔21,盖帽40上下滑动穿设在第一开孔21中,第一开孔21的侧壁与盖帽40上的通气口41相对应时关闭通气口41。

本实施例中,地漏盖20的下方还设有过滤盖60,过滤盖60上对应地漏盖20的第一开孔21设有第二开孔61,盖帽40上下滑动穿设在第一开孔21和第二开孔61中。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盖帽40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打开通气口41时,通气口41的位置高出地面一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从而使得当地漏来不及排水导致地面被水淹没时,通气口41仍然处于水面之上,从而可继续进行有效地排气,以保证地面被水淹没的情况下,地漏仍然具有大排速功能。

本实施例具体是,当盖帽40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下移时,通气口41随盖帽40下移并与第一开孔21的侧壁相对应,第一开孔21的侧壁将通气口41关闭,当盖帽40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上移时,通气口41随盖帽40上移并与第一开孔21的侧壁相错位,从而打开通气口41。当然,容易想到的,也可以反过来设计为:当盖帽40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下移时,通气口41随盖帽40下移并与第一开孔21的侧壁相错位,第一开孔21的侧壁将通气口41打开,当盖帽40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上移时,通气口41随盖帽40上移并与第一开孔21的侧壁相对应,第一开孔21的侧壁关闭通气口41,如此也是可行的。

为了有效避免地漏未排水时,下水通道100内的空气从地漏本体10内的内通道11和外通道12窜流至室内,本实施例中,地漏本体10的底端可转动地盖接一挡板70,地漏未排水时,挡板70盖接在地漏本体10的底端以封闭内通道11和外通道12,地漏排水时,挡板70可在水流压力下向下转动并打开内通道11和外通道12,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挡板70的隔气效果更好,还可以在挡板70和地漏本体10之间设置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过程简述如下:

如图3所示,此时,盖帽40缩进地漏盖20的第一开孔21中,第一开孔21的侧壁与盖帽40上的通气口41相对应以关闭通气口41,也即,此时通气通道A关闭,下水通道100的空气无法经由内通道11和通气口41排出,下水通道100的空气的存在将使得地漏的排水速度较小,该较小的排水速度设计为可以满足正常排水需求。

如图4所示,当需要地漏进行较大排速排水时,只要向下按压一次盖帽40,盖帽40带动弹跳式切换机构30,在弹跳式切换机构30的作用下,盖帽40向上移动上文所述的间隔距离,使得通气口41被打开并露出地面200预设距离,也即,此时通气通道A打开,从而使得下水通道100的空气可经由内通道11和通气口41排出,下水通道100的空气的排出使得排水速度较大,从而可满足地漏的较大排速的排水需求。

当无需地漏进行较大排速排水时,只要再向下按压一次盖帽40,地漏又回到图3所示的正常排速的排水状态,如此往复切换,操作十分方便,功能可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