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9816发布日期:2018-12-18 20:31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水利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收集系统,指雨水收集的整个过程,可分五大环节即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弃流截污-PP雨水收集池储存雨水-过滤消毒-净化回用,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浇溉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等非生活用水用途。

基于上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雨水收集导流系统存在:对雨水的分流收集不够智能,不够合理;对水的利用率不够充分。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对雨水的分流收集不够智能,不够合理;对水的利用率不够充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包括进水面板,导流层,下水管,过滤球,净水管道,净水储水箱,排放管,回流管,控制阀门和输水管;所述进水面板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并设有导流层;所述导流层底端连接下水管;所述下水管顶层内部安装有过滤球;所述导流层边缘末端连接有净水管道;所述净水管道末端连通净水储水箱顶端左侧;所述净水储水箱顶端右侧连通控制阀门;且净水储水箱通过控制阀门连通输水管;所述净水储水箱顶端左侧净水管道下方位置安装连通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末端连通下水管;所述下水管末端连通排放管。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面板开口为不规则曲面开口,且开口阵列的长宽比为18:7。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层深度为进水面板管道垂直深度的三分之二,且进水面板管道为弯曲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球表面开有正六边形过滤空;所述净水管道下端铺设有活性炭净水滤芯。

进一步的,所述下水管在交接处设有加固面板。

进一步的,所述排放管管壁设有微型出水孔;所述控制阀门顶端高于地平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导流层和进水面板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雨水的分流收集的细微处不够智能合理,且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进水面板的不规则曲面开口能够影响雨水进入的流速,配合连接进水面板和导流层的弯曲管道,能够让调节部分雨水从地表进入下水管道的流速,是雨水流速更加符合雨水收集的需求,更加智能合理。

净水储水箱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雨水的分流收集的细微处不够智能合理,且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利用导流层对收集来的雨水进行部分的分配,夹杂杂质较多且先进入进水面板的水经导流层流向下水管,其后,在降雨量逐渐增大时,由于水量的增大,水流不能全部进入下水管,此时水流沿着导流层流到净水管道中,经由净水管道内底端的活性炭吸附层吸附杂质后进入到净水储水箱中存贮,同时,过滤球能够对流入下水管内的水进行简单的过滤,实现部分水污分离,同时能够减缓雨水进入下水管底层的速度,结合导流层让部分水流向净水管道中,对雨水收集进行了一定的划分,在降雨量不同的时候,对应雨水的导流和收集也不相同,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加智能合理。

净水储水箱和排放管的设置,在净水储水箱存贮水存满后,净水储水箱内底端的水经由控制阀门和输水管流向自来水公司,再流向居民,如果雨量过大,净水储水箱内底端的的水向外流速低于进水流速,则净水储水箱内顶端溢出的水进入到回流管中,在经由回流管进入到下水管,经由下水管流到排放管内的水可经由微型出水孔向地表深层内部渗透,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雨水的分流收集的细微处不够智能合理,且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水面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进水面板,2-导流层,3-下水管,4-过滤球,5-净水管道,6-净水储水箱,7-排放管,8-回流管,9-控制阀门,10-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市政道路工程的智能化雨水导流装置,包括进水面板1,导流层2,下水管3,过滤球4,净水管道5,净水储水箱6,排放管7,回流管8,控制阀门9和输水管10;所述进水面板1的底部通过管道连接并设有导流层2;所述导流层2底端连接下水管3;所述下水管3顶层内部安装有过滤球4;所述导流层2边缘末端连接有净水管道5;所述净水管道5末端连通净水储水箱6顶端左侧;所述净水储水箱6顶端右侧连通控制阀门9;且净水储水箱6通过控制阀门9连通输水管10;所述净水储水箱6顶端左侧净水管道5下方位置安装连通有回流管8;所述回流管8末端连通下水管3;所述下水管3末端连通排放管7。

其中,所述进水面板1开口为不规则曲面开口,且开口阵列的长宽比为18:7,相比传统的圆形或者矩形等规则开口,不规则曲面开口能够影响雨水进入的流速,配合连接进水面板1和导流层2的弯曲管道,能够让调节部分雨水从地表进入下水管道的流速,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雨水的分流收集的细微处不够智能合理,且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其中,所述导流层2深度为进水面板1管道垂直深度的三分之二,且进水面板1管道为弯曲管道,利用导流层2对收集来的雨水进行部分的分配,夹杂杂质较多且先进入进水面板1的水经导流层2流向下水管3,其后,在降雨量逐渐增大时,由于水量的增大,水流不能全部进入下水管3,此时水流沿着导流层2流到净水管道5中,经由净水管道5内底端的活性炭吸附层吸附杂质后进入到净水储水箱6中存贮,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雨水的分流收集的细微处不够智能合理,且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其中,所述过滤球4表面开有正六边形过滤空;所述净水管道5下端铺设有活性炭净水滤芯,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水的利用率不够充分的问题,过滤球4能够对流入下水管3内的水进行简单的过滤,实现部分水污分离,同时能够减缓雨水进入下水管3底层的速度,结合导流层2让部分水流向净水管道5中,对雨水收集进行了一定的划分,解决了现有的雨水收集系统存在的对雨水的分流收集的细微处不够智能合理,且雨水收集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其中,所述下水管3在交接处设有加固面板,加强内部下水管3结构强度,在净水储水箱6存贮水存满后,净水储水箱6内底端的水经由控制阀门9和输水管10流向自来水公司,再流向居民,如果雨量过大,净水储水箱6内底端的的水向外流速低于进水流速,则净水储水箱6内顶端溢出的水进入到回流管8中,在经由回流管8进入到下水管3,此时下水管3内部需要承载更大的压力,下水管3交接处加固面板的设计,能够保证下水管3的结构强度的需求。

其中,所述排放管7管壁设有微型出水孔;所述控制阀门9顶端高于地平线,经由下水管3流到排放管7内的水可经由微型出水孔向地表深层内部渗透,当地表深层储水饱和后,无法渗透的水经由排放管7排放出去,控制阀门9露出底面,便于控制和检修。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进水面板1的不规则曲面开口能够影响雨水进入的流速,配合连接进水面板1和导流层2的弯曲管道,能够让调节部分雨水从地表进入下水管道的流速,夹杂杂质较多且先进入进水面板1的水经导流层2流向下水管3,过滤球4能够对流入下水管3内的水进行简单的过滤,实现部分水污分离,同时减缓部分雨水进入下水管3底层的速度,其后,在降雨量逐渐增大时,由于水量的增大,水流不能全部进入下水管3,此时水流沿着导流层2流到净水管道5中,经由净水管道5内底端的活性炭吸附层吸附杂质后进入到净水储水箱6中存贮,在净水储水箱6存贮水存满后,净水储水箱6内底端的水经由控制阀门9和输水管10流向自来水公司,再流向居民,如果雨量过大,净水储水箱6内底端的的水向外流速低于进水流速,则净水储水箱6内顶端溢出的水进入到回流管8中,在经由回流管8进入到下水管3,此时下水管3内部需要承载更大的压力,下水管3交接处加固面板的设计,能够保证下水管3的结构强度的需求,经由下水管3流到排放管7内的水可经由微型出水孔向地表深层内部渗透,当地表深层储水饱和后,无法渗透的水经由排放管7排放出去,控制阀门9露出底面,便于控制和检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