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海绵城市的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0945发布日期:2019-02-26 18:11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建海绵城市的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主要涉及河岸、水坝、水道等河道的护岸建设,尤其涉及到一种构建海绵城市的河堤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为防止因水流引起的水土流失或土地侵蚀,通常在河岸、水坝、水道等河道的两侧设置护岸结构,护岸结构常采用浆砌块石或现浇混凝土浇筑挡墙,为保持挡墙背水侧土体稳定,挡墙常设置排水设施,普遍采用排水管和级配碎石反滤层。一定程度上,这种护岸结构能够抵挡水流冲击引起的水土流失,但生态调节效果并不理想,此种护岸不利于发挥水土自净功能,造成水体和陆地之间中断,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针对此问题,国内外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型护岸,虽然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上述问题,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水体不能自由渗透流动、水土自净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生态系统不能循环等问题,且普遍存在结构比较复杂、施工比较繁琐,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施工方便的护岸结构,有效的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便于水体在河湖和陆地之间自由渗透流动,充分发挥水土自净功能,有利于生态系统循环。同时挡墙未采用传统的“排水管+级配碎石反滤层”排水设施,利用透水混凝土本身具有的“滤土排水”功能,更有利于挡墙的稳定,减少安全隐患。

为了实现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构建海绵城市的护岸结构,它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截面采用L型,其中一面沿着岸边倾斜布置,另一面水平布置;所述底板的水平面顶部固定有挡墙,所述挡墙的背水侧铺有土工布,在紧贴土工布的一侧分层铺摊回填土,在挡墙和回填土的顶面铺设透水路面,所述透水路面上临水一侧设有栏杆,另一侧种植绿色植物。

所述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

所述挡墙的截面采用梯形截面,并采用透水混凝土挡墙。

所述土工布采用透水土工纺织布。

所述透水路面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

所述挡墙和透水路面可根据周围的建筑物色彩需要,实现不同颜色和花纹图案配置方案。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用透水路面代替原有不透水的“硬质”路面,雨水等可渗透到路面下的回填土中,集聚的雨水等一方面可经透水土工纺织布和透水混凝土挡墙过滤后排放到河湖中,补充河湖水;一方面保持了回填土的含水量,为植绿色植物生长供给所需用水,生态自我调节效果比较理想,也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渗、滞、蓄、净、用、排”。

2、透水混凝土挡墙代替原有的浆砌块石或现浇混凝土浇筑挡墙,透水混凝土挡墙具有“透水挡土”特性,有效的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且强度满足要求,施工方便、结构简单。

3、河湖水可在透水混凝土挡墙和和其背水侧的回填土之间自由渗透流动,有利于发挥水土自净功能,有利于生态系统循环。

4、所述透水混凝土挡墙未采用传统的“排水管+级配反滤层”排水方式,不会出现“管涌”而造成挡墙失稳,充分发挥透水混凝土挡墙本身的“滤土排水”功能,更有利于挡墙的稳定,减少安全隐患。

5、传统的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浇筑的挡墙颜色比较单一,忽略了美观,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透水混凝土挡墙可根据周围的建筑物色彩需要实现不同色彩配置方案,将工程学,美学、艺术、文化等融为一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底板1、挡墙2、土工布3、回填土4、透水路面5、栏杆6、绿色植物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一种构建海绵城市的护岸结构,它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截面采用L型,其中一面沿着岸边倾斜布置,另一面水平布置;所述底板1的水平面顶部固定有挡墙2,所述挡墙2的背水侧铺有土工布3,在紧贴土工布3的一侧分层铺摊回填土4,在挡墙2和回填土4的顶面铺设透水路面5,所述透水路面5上临水一侧设有栏杆6,另一侧种植绿色植物7。采用上述结构,有效的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便于水体在河湖和陆地之间自由渗透流动,充分发挥水土自净功能,有利于生态系统循环。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1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底板保证了其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挡墙2的截面采用梯形截面,并采用透水混凝土挡墙。梯形挡墙结构有利于挡墙的稳定性,而采用透水混凝土挡墙替代传统的混凝土和排水管的结构,有效的防止了发生管涌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土工布3采用透水土工纺织布。通过所述水土工纺织布可以起到很好的过滤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透水路面5采用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能让雨水等快速渗透,路面不积水,便于行走;通过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能够营造出不同的环境,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实施例2:

一种构建海绵城市的护岸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底板,钢筋混凝土底板上浇筑透水混凝土挡墙,所述透水混凝土挡墙背水侧铺有透水土工纺织布,再紧贴透水土工纺织布分层铺摊回填土,透水混凝土挡墙和回填土顶面铺设透水路面,透水路面临水一侧设有栏杆,另一侧种植绿色植物。

进一步的,用透水路面代替原有不透水的“硬质”路面,雨水等可渗透到路面下的回填土中,集聚的雨水等一方面可经透水土工纺织布和透水混凝土挡墙过滤后排放到河湖中,补充河湖水;一方面保持了回填土的含水量,为植绿色植物生长供给所需用水,生态自我调节效果比较理想,也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渗、滞、蓄、净、用、排”。

进一步的,用透水混凝土代替原有的浆砌块石或现浇混凝土浇筑挡墙,透水混凝土挡墙具有“透水挡土”特性,有效的解决了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且强度满足要求,施工方便、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透水土工纺织布起到过滤杂物作用,避免回填土中的杂物污染透水混凝土挡墙。

进一步的,河湖水可通过透水混凝土挡墙和透水土工纺织布自由的渗透流动到回填土中,有利于发挥水土自净功能,有利于生态系统循环。

进一步的,透水混凝土挡墙不设置排水管和级配反滤层,未采用传统的“排水管+级配反滤层”排水方式,不会出现“管涌”而造成挡墙失稳。回填土中集聚的水可经透水混凝土挡墙过滤后直接排放到河胡中,充分发挥“滤土排水”功能,更有利于挡墙的稳定,减少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传统的浆砌块石或现浇混凝土浇筑的挡墙颜色比较单一,忽略了美观,而透水混凝土挡墙可根据周围的建筑物色彩需要实现不同色彩配置方案,将工程学,美学、艺术、文化等融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为:

1、在护岸结构施工过程中,首先用水泥砂浆进行找平,再按设计要求在水泥砂浆找平层上浇筑钢筋混凝土底板,钢筋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成后再按设计要求浇筑透水混凝土挡墙;

2、在透水混凝土挡墙背水侧紧贴透水土工纺织布,透水土工纺织布3高于透水混凝土挡墙顶面,并折叠到透水混凝土挡墙顶面,然后在透水土工纺织布另一侧分层铺摊回填土,回填土碾压回填高度应和透水混凝土挡墙顶面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3、最后在透水混凝土挡墙和回填土顶面铺设透水路面,透水路面可用透水砖或者透水混凝土铺设,透水路面一侧安装栏杆,另一侧种植绿色植物。

上述实施例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