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简易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2967发布日期:2019-02-10 22:58阅读:5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简易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简易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厨卫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厨卫产品中的下水器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盛水盆产品的重要接口,下水器是指浴缸,面盆下水道等处安放的排水装置,运用非常广泛,比如运用在浴缸、面盆或洗手盆上。

目前,市场上下水器排水系统大多是多种管镶拼而组成、接口多,容易发生漏水,水封高度不够,使得空气容易进入,防臭效果较差,排水软管连接方式不合理导致排水管容易受损,缺少排渣结构,管道容易堵塞,无论是安装还是拆卸清洁都费时费力。

因此,如何实现下水器管道坚固耐用、防臭效果好、不易堵塞,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简易排水系统,旨在提高下水器管道的防臭效果,减少发生漏水、堵塞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简易排水系统,包括一体式多通管,所述多通管包括至少一个进水管、一排渣支管和一排水支管,所述排渣支管位于底部,所述排水支管位于所述排渣支管的侧上方,所述进水管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排渣支管和所述排水支管;

在所述排渣支管内腔竖向安装有将排渣支管内腔分隔为进水腔和出水腔的防臭片,所述进水管的底端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所述排水支管和所述出水腔连通;

所述排渣支管的底部与一排渣盖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排渣盖与所述进水腔和所述出水腔连通,所述排渣盖的内部设有用于阻拦残渣的拦渣结构。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为两个,分别为主进水管和侧进水管,所述主进水管的底端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所述侧进水管设置于所述主进水管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为四个,分别为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螺纹进水管和平口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一端均与所述进水腔连通,所述螺纹进水管和平口进水管均连通在所述第二进水管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防臭片的两侧分别与所述排渣支管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进水管和侧进水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排渣支管底端的表面且位于所述排渣盖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排渣盖相适配的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排水支管的一端连通有排水软管。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进水管、排渣支管和排水支管集成成为一个整体,改变了现有的镶拼结构,没有过多的接口,不易发生漏水的情况,安全性较高,外观美观大方,通过设置两种不同数量的进水管,可以连接单盆或者双盆进行排水,可以根据使用需要选用不同的结构,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在排渣支管内设置防臭片,将防臭管分成两个腔体,从而提高水封的高度,避免空气由排水支管进入室内,有效地避免发臭,降低对室内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将排水支管和排水软管向下倾斜放置,避免将排水软管弯折,避免对排水软管造成损坏导致漏水,提高了管道的耐用性,延长了实用寿命;通过在排渣支管的底端设置排渣盖,在排渣支管内杂质堆集较多时,打开排渣盖对管道进行清理,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管道堵塞,拆卸、清理十分方便,结构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1、主进水管,2、侧进水管,3、排渣支管,31、进水腔,32、出水腔,4、排水支管,5、防臭片,6、排水软管,7、排渣盖,8、连接件,9、密封圈,10、第一进水管,11、第二进水管,111、螺纹进水管,112、平口进水管。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7,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简易排水系统的一实施例:

一种新型简易排水系统,包括一体式多通管,多通管包括至少一个进水管、一排渣支管3和一排水支管4,进水管、排渣支管3和排水支管4集成为一个整体,更加坚固耐用,没有镶接结构,避免发生漏水,安装简单方便。排渣支管3位于底部,排水支管4位于排渣支管3的侧上方,进水管的位置高度高于排渣支管3和排水支管4,使得污水可以向下流动。

在排渣支管3内腔竖向安装有将排渣支管3内腔分隔为进水腔31和出水腔32的防臭片5,进水管的底端与进水腔31连通,排水支管4和出水腔32连通。流入排渣支管3内部的污水先进入进水腔31后流入出水腔32,然后经过排水支管4排出。

排渣支管3的底部与一排渣盖7进行可拆卸式连接,排渣支管3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不同的方式与排渣盖7连接,便于对排渣盖7进行拆卸,便于对管道内的杂质进行清理,排渣盖7与进水腔31和出水腔32连通,排渣盖7的内部设有用于阻拦残渣的拦渣结构。

进一步地,进水管可设置为两个,分别为主进水管1和侧进水管2,可以连接单盆进行排水。主进水管1的底端与进水腔31连通,侧进水管2设置于主进水管1的一侧,防臭片5的顶部与主进水管1内壁靠近侧进水管2的一侧固定连接,使得污水首先进入进水腔31。

进一步地,进水管可设置为四个,分别为第一进水管10、第二进水管11、螺纹进水管111和平口进水管112,可以连接双盆进行排水。第一进水管10和第二进水管11的一端均与进水腔31连通,防臭片5的顶部与第二进水管11的底部固定连接,保证污水先进入进水腔31。螺纹进水管111和平口进水管112均连通在第二进水管11的上方,可以满足不同连接方式的管道连接需要。此处,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在第二进水管11表面连通多个不同接头的进水支管,以满足排水的需要。

进一步地,防臭片5的两侧分别与排渣支管3内壁的两侧固定连接,确保进入排渣支管3内的污水首先进入进水腔31,经过排渣盖7内进行除渣后流入出水腔32,经过排水支管4排出。

进一步地,主进水管1和侧进水管2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8。

进一步地,第一进水管10和第二进水管11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件8。连接件8可以为不同方式的接头,便于与外界管道连通,不同的接头可以满足不同的连接方式的要求。

进一步地,排渣支管4底端的表面且位于排渣盖7的内部设置有与排渣盖7相适配的密封圈9,对排渣支管3与排渣盖7结合的位置进行密封,避免排渣盖7与排渣支管3接触不充分导致漏水。

进一步地,排水支管4的一端连通有排水软管6。排水支管4和排水软管6倾斜向下设置,便于污水流出,同时避免对排水软管6进行弯折导致损坏。

污水由进水管流入,进入到排渣支管3内部,被防臭片5阻挡,流入进水腔31内,经过排渣盖7除渣后从出水腔32底部的开口进入出水腔32,污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排渣盖7内,当出水腔32的水位高过排水支管4底部的高度时,污水进入排水支管4,通过排水软管6排出,当排渣盖7内沉淀的杂质较多时,打开排渣盖7进行清理,避免造成管道堵塞。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