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堆锚联合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9989发布日期:2019-02-15 20:32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堆锚联合反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堆锚联合反力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在基桩承载力检测中,多采用单一的堆载法或锚桩法;堆载法是在待测基桩上堆放施压物,作为检测基桩的反力源。若检测的桩承载力大,则堆载相应多,需要大吊车等大型设备不断向高处堆积重物,不仅占用空间大,而且各个重物块之间单纯堆叠在一起,若在顶的过程中晃动,则会发生很大的危险,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此外,堆载法在横梁下方需要堆叠支墩支撑横梁或主梁,支墩则单纯的作为支墩利用,浪费资源的同时,占用空间。单纯的锚桩法,是在待检测基桩周边预先施工,提供检测时压桩反力的锚桩,耗时耗力,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锚联合反力装置,解决了堆载法占地大,安全性低,以及锚桩法成本高的缺陷;将堆载和锚桩结合起来,通过改进的反力连接装置,层层作用,加强反力作用,实现基桩承载力检测,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堆锚联合反力装置,包括竖梁,横梁和反力装置;竖梁位于横梁下方,并用于支撑横梁;反力装置包括位于横梁上方的堆载装置和位于横梁下方的配重装置;配重装置包括配重块和反力连接装置;配重块顶端抵接横梁,底端抵接地面;反力连接装置上端与横梁固定连接,下端与配重块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堆载装置为基桩检测提供压力;配重块一方面为横梁提供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反力连接装置,将配重块与横梁连接起来,增加了横梁上方堆载装置的重量,起到双重施压的作用,资源利用率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检测要求同样的情况下,相对降低了横梁上方堆载装置的重量,降低了安全隐患,安全性高。

作为优选,所述反力连接装置包括螺纹套筒,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上端的上螺纹杆和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下端的下螺纹杆;上螺纹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上连接环;下螺纹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下连接环;上连接环与下连接环上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上挂环和下挂环;上螺纹杆与下螺纹杆为反向螺纹;螺纹套筒内对应设置有与上螺纹杆及下螺纹杆相匹配的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了反力连接装置,螺纹套筒上下两端螺纹连接螺纹杆,可以根据具体检测要求,对反力连接装置进行微调;将螺纹杆与连接环之间焊接为一体,克服了传统的花兰螺丝,连接环与螺杆之间活动连接,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晃动,并且强度低的缺陷;具有结构强度大,抗拉强度大,不易损坏的优点。

作为优选,所述配重块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竖梁的左右两侧;每组配重块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反力连接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配重块是多块大型水泥砖堆叠而成的,配重块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反力连接装置,将水泥砖之间“捆”在一起,提高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将配重块与横梁连接起来,增加了横梁上方堆载装置的重量,起到双重施压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配重块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的支墩;所述底座宽于支墩。

作为优选,所述下挂环固定在底座上;所述上挂环固定在横梁上的对应位置,并使反力连接装置保持竖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座宽于上方的支墩,使底盘更稳,下挂环固定在底座上,保证在检测过程中,整体结构更加稳固,提高安全性;反力连接装置保持竖直状态,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不会因为自身扭曲而造成反力结构的坍塌或不稳,保证安装性。

作为优选,所述竖梁下方设置有两个用于支撑竖梁的支撑台,两个支撑台对称设置在基桩的前后两侧;基桩上方设置有千斤顶,千斤顶上方与竖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千斤顶向上顶竖梁,竖梁顶横梁,横梁上方的堆载装置连同配重块为基桩提供反向压力,实现基桩承载力的检测。

作为优选,所述基桩顶端设置有桩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帽包括基桩,避免在千斤顶加载过程中,对基桩造成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竖梁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反力连接装置;所述下挂环固定连接在地面上;所述上挂环固定连接在横梁上的对应位置,并使反力连接装置保持竖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竖梁两侧设置反力连接装置,下挂环固定连接在地面上,使检测过程中,除了加载装置和配重块的反力外,还有地面的反力,大大增加了反力强度,提高了资源与空间的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台底部一体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横梁之间设置有反力连接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下挂环固定连接在凸台上;所述上挂环固定连接在横梁上的对应位置,并使反力连接装置保持竖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挂环固定连接在凸台上,实现竖梁、堆载装置和配重块的三重反力结合,进一步增加了检测过程中的反力作用,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资源与空间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将堆载和锚桩结合在一起,降低了空间占用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2)与传统的花兰螺丝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反力连接装置,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尺寸或检测要求,而且结构强度大,抗拉强度大,不易损坏;

(3)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成本低,克服了单纯锚桩成本高,重复利用率低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台;2、竖梁;3、横梁;4、配重块;41、底座;42、支墩;5、螺纹套筒;6、上螺纹杆;7、下螺纹杆;8、上连接环;9、下连接环;10、基桩;11、千斤顶;12、上挂环;13、下挂环;14、凸台;15、桩帽、16、堆载装置;17、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堆锚联合反力装置,为堆加锚的联合反力装置,由下至上依次包括支撑台1,对称分布在支撑台1左右两侧的两组配重块4,设置在支撑台1上方的竖梁2,固定在竖梁2及配重块4上方的横梁3,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配重块4包括底座41和位于底座41上方的支墩42,底座41宽于支墩42;支墩42顶端抵接横梁3,底座41底端抵接地面17。

如图2所示,反力连接装置包括螺纹套筒5,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5上端的上螺纹杆6和螺纹连接在螺纹套筒5下端的下螺纹杆7;上螺纹杆6的上端焊接有上连接环8,使上连接环8与上螺纹杆6之间硬性连接为一体,不会出现自身结构的扭曲;下螺纹杆7的下端焊接有下连接环9,使下连接环9与下螺纹杆7之间硬性连接为一体,不会出现自身结构的扭曲;上连接环8与下连接环9上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上挂环12和下挂环13;上螺纹杆6与下螺纹杆7为反向螺纹;螺纹套筒5内对应设置有与上螺纹杆6及下螺纹杆7相匹配的螺纹。

如图3所示,支撑台1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在基桩10的前后两侧;基桩10上方设置千斤顶11,千斤顶11顶端安装有桩帽15;千斤顶11上方与竖梁2抵触连接。每组配重块4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反力连接装置;下挂环13固定在底座41上,上挂环12固定在横梁3上的对应位置,使反力连接装置保持竖直。

其中,底座41与横梁3上对应锚固有挂钩,下挂环13与上挂环12对应挂接在挂钩内;使用完毕后,将挂环取出,循环使用反力连接装置,节约环保,降低成本。

实施例1的检测方法及原理,具体如下:

千斤顶11与液压泵(图中未示出)相连接,启动液压泵,在液压泵的驱动下,千斤顶11下端通过桩帽15顶压基桩10,上端顶压竖梁2,竖梁顶横梁3,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提供向下压力。由于反力连接装置将配重块4与横梁3连接为一体,因此,在千斤顶11顶压的过程中,反力包括堆载装置16和配重块4的合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使配重块4不再仅仅是支撑横梁3的作用;并且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在同样的检测要求下,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相对减少,提高安全性。千斤顶11根据需要逐渐加载,直至达到预定要求。反力连接装置是通过上挂环12以及下挂环13,可拆卸连接在横梁3与配重块4之间,使用完毕后,进行回收,并重复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将钢筋或锚杆与水泥砖加固为一体,当检测要求不同,横梁高度不同时,不能灵活调节,使用不便;并且使用完毕后回收繁琐,造成资源浪费。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实施例2的堆锚联合反力装置,为堆加锚加锚的联合反力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竖梁2的左右两侧也设置有反力连接装置,下挂环13固定连接在地面17上,上挂环12固定连接在横梁3上的对应位置,并且保持反力连接装置处于竖直状态。其余结构及组成与实施例1均相同。

其中,地面17与横梁3上对应锚固有挂钩,下挂环13与上挂环12对应挂接在挂钩内;使用完毕后,将挂环取出,循环使用反力连接装置,节约环保,降低成本。

实施例2的检测方法及原理,具体如下:

千斤顶11与液压泵(图中未示出)相连接,启动液压泵,在液压泵的驱动下,千斤顶11下端通过桩帽15顶压基桩10,上端顶压竖梁2,竖梁顶横梁3,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提供向下压力。由于反力连接装置将配重块4与横梁3连接为一体,将横梁3与地面17相连接,因此,在千斤顶11顶压的过程中,反力包括堆载装置16和配重块4的合力,以及地面17的拽力和千斤顶11自身的顶力,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在同样的检测要求下,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相对实施例1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实施例3的堆锚联合反力装置,为堆加锚加锚的联合反力装置,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支撑台1的底部一体设置有凸台14,凸台14与横梁3之间也设置有反力连接装置,下挂环13固定连接在凸台14上,上挂环12固定连接在横梁3上的对应位置,并且保持反力连接装置处于竖直状态。其余结构及组成与实施例1均相同。

其中,凸台14与横梁3上对应锚固有挂钩,下挂环13与上挂环12对应挂接在挂钩内;使用完毕后,将挂环取出,循环使用反力连接装置,节约环保,降低成本。

实施例3的检测方法及原理,具体如下:

千斤顶11与液压泵(图中未示出)相连接,启动液压泵,在液压泵的驱动下,千斤顶11下端通过桩帽15顶压基桩10,上端顶压竖梁2,竖梁顶横梁3,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提供向下压力。由于反力连接装置将配重块4与横梁3连接为一体,将横梁3与支撑台1相连接,因此,在千斤顶11顶压的过程中,反力包括堆载装置16、配重块4、支撑台1以及竖梁2的合力,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在同样的检测要求下,横梁3上方的堆载装置16相对实施例1进一步减少,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