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地下消火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705发布日期:2019-05-24 21:04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室外地下消火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器械领域,尤其涉及室外地下消火栓。



背景技术:

室外消火栓是设置在建筑物外面消防给水管网上的供水设施,主要供消防车从市政给水管网或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取水实施灭火,也可以直接连接水带、水枪出水灭火,是扑救火灾的重要消防设施之一。室外消火栓,传统的有地上式消火栓、地下式消火栓是一种室外地下消防供水设施。用于向消防车供水或直接与水带、水枪联接进行灭火、是室外必备消防供水的专用设施。安装于地下,不影响市容、市通。由本体、弯管、阀座、阀瓣、排水阀、阀杆和接口等零部件组成。地下消火栓是城市、厂矿、电站、仓库、码头、住宅及公共场所必不可少的灭火供水装置。尤其是市区及河道较少的地区更需装设。由于地下消火栓设置在地下,因此在地面上难以开启,操作不便,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一带有扳手套的转杆伸入转动地下消火栓的螺杆,但该方式需要操作人员探出身子,伸出手臂,不仅难以使力,而且容易造成掉落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室外地下消火栓,该室外地下消火栓能够方便快速省立的使操作者能够在地面上旋转消火栓的螺杆,从而开闭消火栓的进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室外地下消火栓,包括:

一栓本体,内部具一阀室;所述栓本体底部与所述阀室之间连通一能够连接城市低下供水的进水口,所述栓本体上端面与所述阀室之间连通至少一个能够连接消防带的出水口;

一阀座,安装于所述进水口上;

一螺纹孔座,对应所述阀座安装于栓本体上部;

一螺杆,竖直设置并与螺纹孔座螺纹配合;所述螺杆上端穿出所述螺纹孔座,下端穿入所述阀室内;

一止水座,设置在阀室内,并迫紧于所述阀座与所述螺杆下端之间,以关闭所述进水口;

所述地下消火栓还包括一用于在地面上转动螺杆的开关器;所述开关器包括L形的外筒和通过一第二推力轴承固定在外筒下方的扳手套;所述扳手套可与螺杆上端配合拧动螺杆转动;所述外筒竖直部分内通过第一轴承转动套设有一第一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下端与扳手套固定连接,上端固定一第一锥齿轮;所述外筒水平部分内通过第二轴承转动套设有一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一端固定一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另一端伸出外筒且固定有一垂直第二联动杆的手轮。

其中,所述螺杆与所述止水座联动升降,且可相对转动;所述螺杆带动止水座上升的相互作用面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推力轴承,以使螺杆可带动止水座上升且相互可转动;所述螺杆带动止水座下降的相互作用面之间设置有一弹性结构。

其中,所述出水口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螺纹孔座两侧,两出水口分别配有内扣式消防接头和外螺纹消防接头;

所述内扣式消防接头和外螺纹消防接头上分别配有消防闷盖。

其中,所述弹性结构为硬弹簧、硬弹性橡胶或蝶形弹簧。

其中,所述止水座中部开设有一内槽,所述止水座顶部与内槽之间连通一供螺杆穿入的开口;所述开口的直径小于内槽的直径;所述内槽内放置一直径大于开口直径的联动块;所述联动块固定在螺杆下端面;所述第一推力轴承设置在联动块上端面与内槽内顶面之间且套设在螺杆外;所述弹性结构设置在联动块下端面与内槽内底面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两第一固定环分别固定套设在外筒内,其中一第一固定环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侧壁,另一第一固定环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侧壁;两第二固定环分别固定套设在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外,其中一第二固定环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一轴承内圈侧壁,另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一锥齿轮端面;另一第二固定环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二轴承内圈侧壁,另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二锥齿轮端面。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快速省立的使操作者能够在地面上旋转消火栓的螺杆,从而开闭消火栓的进水口。

2、本实用新型开关器通过锥齿轮转向传动,能够稳定的将水平转动转化为竖直转动。

3、本实用新型的开关器设置有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及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能够保障第一联动杆与第二联动杆转动的同时确保其相互啮合传动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防止止水座上的密封圈受到的过压情况,同时减小密封圈在开闭出水口过程中受到的磨损,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将螺杆与止水座的连接方式由传动的焊接改进为联动方式,从而使两者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相互转动的能力,避免传统的接合器密封圈转动造成伤害,同时能够驱动止水座开闭出水口。

6、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设置有第一推力轴承,能够保障螺杆和止水座相互转动,同时能够承受在开启止水座时螺杆对止水座向上的拉力。

7、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弹性结构,通过弹性结构的设置,使止水座对进水口的迫紧力具有自动调节作用,防止在操作过程中用力过大对密封圈或栓本体的结构产生损害,同时,弹性结构在止水座密封过程中能够持续的对止水座施加压力,避免止水座对阀座的密封松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掉开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消防闷盖分解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消防闷盖以及内扣式消防接头和外螺纹消防接头分解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开关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栓本体、11-阀室、12-进水口、13-出水口、14-内扣式消防接头、 15-外螺纹消防接头、16-消防闷盖、2-阀座、3-螺纹孔座、4-螺杆、5- 止水座、51-内槽、52-开口、53-联动块、6-第一推力轴承、7-弹性结构、8-开关器、81-外筒、82-扳手套、83-第一轴承、84-第一联动杆、 85-第一锥齿轮、86-第二轴承、87-第二锥齿轮、88-手轮、89-第一固定环、90-第二固定环、91-第二联动杆、92-第二推力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5,室外地下消火栓,包括:

一栓本体1,内部具一阀室11;所述栓本体1底部与所述阀室 11之间连通一能够连接城市低下供水的进水口12,所述栓本体1上端面与所述阀室11之间连通至少一个能够连接消防带的出水口13;

一阀座2,安装于所述进水口12上;

一螺纹孔座3,对应所述阀座2安装于栓本体1上部;

一螺杆4,竖直设置并与螺纹孔座3螺纹配合;所述螺杆4上端穿出所述螺纹孔座3,下端穿入所述阀室11内;

一止水座5,设置在阀室11内,并迫紧于所述阀座2与所述螺杆4下端之间,以关闭所述进水口12;

所述螺杆4与所述止水座5联动升降,且可相对转动;所述螺杆 4带动止水座5上升的相互作用面之间设置有一第一推力轴承6,以使螺杆4可带动止水座5上升且相互可转动;所述螺杆4带动止水座5下降的相互作用面之间设置有一弹性结构7。

其中,所述出水口13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螺纹孔座3两侧,两出水口13分别配有内扣式消防接头14和外螺纹消防接头15;所述内扣式消防接头14和外螺纹消防接头15上分别配有消防闷盖 16。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结构7为硬弹簧、硬弹性橡胶或蝶形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座5中部开设有一内槽51,所述止水座5 顶部与内槽51之间连通一供螺杆4穿入的开口52;所述开口52的直径小于内槽51的直径;所述内槽51内放置一直径大于开口52直径的联动块53;所述联动块53固定在螺杆4下端面;所述第一推力轴承6设置在联动块53上端面与内槽51内顶面之间且套设在螺杆4 外;所述弹性结构7设置在联动块53下端面与内槽51内底面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地下消火栓还包括一用于在地面上转动螺杆4的开关器8;所述开关器8包括L形的外筒81和通过一第二推力轴承 92固定在外筒81下方的扳手套82;所述扳手套82可与螺杆4上端配合拧动螺杆4转动;所述外筒81竖直部分内通过第一轴承83转动套设有一第一联动杆84;所述第一联动杆84下端与扳手套82固定连接,上端固定一第一锥齿轮85;所述外筒81水平部分内通过第二轴承86转动套设有一第二联动杆91;所述第二联动杆91一端固定一与第一锥齿轮85啮合的第二锥齿轮87,另一端伸出外筒81且固定有一垂直第二联动杆91的手轮8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承83和第二轴承86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固定环89和第二固定环90;两第一固定环89分别固定套设在外筒 81内,其中一第一固定环89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一轴承83的外圈侧壁,另一第一固定环89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二轴承86的外圈侧壁;两第二固定环90分别固定套设在第一联动杆84和第二联动杆91外,其中一第二固定环90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一轴承83内圈侧壁,另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一锥齿轮85端面;另一第二固定环90的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二轴承86内圈侧壁,另一侧壁抵靠所述第二锥齿轮87端面。

上述部件中,栓本体1、螺纹孔座3、阀座2、螺杆4、第一联动杆84以及第二联动杆91采用球墨铸铁,牌号QT450-10,加工工艺为铸造和车床加工;

止水座5、内扣式消防接头14、外螺纹消防接头15、消防闷盖 16采用灰铁,牌号FC200,加工工艺为铸造和车床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附件发生火灾或因特殊原因需要取水时,操作人员打开消防闷盖16,将消防水带连接在内扣式消防接头14和/或外螺纹消防接头 15上;操作人员将开关器8插入地下消火栓所在的洞井内,使扳手套82套设在螺杆4上端的四角部位以及螺纹孔座3的上部结构外,扳手套82即可与螺杆4联动转动同时又支撑在螺纹孔座3上,转动手轮88,手轮88带动第二联动杆91转动,第二联动杆91通过第二锥齿轮87和第一锥齿轮85带动第一联动杆84转动,第一联动杆84 带动扳手套82转动,从而拧转螺杆4,使螺杆4带动止水座5上升,打开进水口12;城市供水由进水口12进入阀室11内,并通过出水口13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