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承受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的输电塔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2480发布日期:2019-06-29 00:37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可承受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的输电塔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变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在山区覆盖层较厚、下伏基岩较完整的复合地层中修建大角度转角输电塔的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长,高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在我国逐渐展开。为避免输电线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输电线路的架设路线多穿越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条件。输电线路铁塔和其它建筑一样,都是通过基础将荷载传到地基中去,所以基础和地基一旦出现问题,都将对整条输电线路安全造成影响,甚至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铁塔基础的选型和设计在高压送电线路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东南沿海山区存在大量的覆盖层较厚、下伏基岩工程性状较好的复合地层。对于这类地层,目前常用的输电线路基础,如掏挖基础,存在土石方开挖量大,环境破坏严重,且承台埋深和尺寸大,混凝土用量多,水泥、砂石、钢材等材料运输需求高,成本较高;而普通岩石锚杆基础适用于下伏基岩较浅的情况,对于覆盖层较厚的地层,受到普通岩石锚杆长度限制,需要较大的基础开挖量或采用其他深基础型式,在山区施工困难,且造价较高。此外,普通岩石锚杆基础多为传统的全长粘结型锚杆,其抗拉承载力不仅与锚杆材料强度有关,而且受锚杆与岩体及砂浆粘结强度有关,单根锚杆不能提供较大的抗拔力。而大角度转角输电塔,因其荷载的不对称性,铁塔基础需要承受较大的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提供较大抗拔承载力的新型铁塔基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铁塔基础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承受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的输电塔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能够承受较大的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可承受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的输电塔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修建于复合地层,所述复合地层包括基岩以及覆盖基岩的覆盖层,该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包括上部的承台和下部的若干压力型锚索,所述承台埋入覆盖层,所述压力型锚索穿过覆盖层且锚入基岩,所述基岩设有锚索钻孔,所述压力型锚索包括注入锚索钻孔的注浆体以及与注浆体结合为一体的若干根锚索体,所述锚索体的底端连接承压板,所述锚索体的上端与承台锚固连接。

优选的,在注浆体的底部设置一块承压板,若干根锚索体的底端均与该承压板连接。

优选的,沿压力型锚索的长度方向设有多级承压板,若干根锚索体的底端根据埋入注浆体的长度与对应的多级承压板连接。

优选的,多级承压板之间最少保持2m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压力型锚索竖直或倾斜布置。

优选的,所述承台为混凝土板式承台。

优选的,所述锚索体由钢绞线制成。

优选的,所述钢绞线的外部套设一根保护套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部的承台为混凝土板式承台,尺寸及埋深仅需满足下压承载力要求,而不考虑抗拔承载力,可尽量减小承台的埋深和截面尺寸,下部的压力型锚索垂直或倾斜对称布置,提供基础的抗上拔和抗水平承载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型锚索穿过覆盖层且底部锚入基岩一定长度,将输电铁塔所需的抗拔力传递至稳定地层,传力途径更加明确合理,可充分利用下伏完整基岩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单根锚索提供的抗拔承载力更大。可根据上拔荷载灵活布置所需锚索的数量和布置方式,适用于上拔荷载较大的大角度转角铁塔基础。

2、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缩小承台基础的截面尺寸和埋深,减少基础开挖土方量、混凝土用量及对环境的破坏,缩短工期,具有经济环保的优势。

3、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山区场地覆盖层厚度,灵活调整锚索长度,具有极高的场地适用性。同时,锚索相关的施工机械便于运输,适合于山顶、山坡等传统基础不便使用的地区,锚索施工方便,质量易控,有利于提供安全可靠的抗拔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压力型锚索内部组成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可选多级压力型锚索组成示意图;

图中:承台-1、压力型锚索-2、锚头-3、锚索钻孔-4、保护套管-5、锚索体-6、注浆体-7、承压板-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考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可承受上拔荷载及水平荷载的输电塔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适用于山区覆盖层较厚、下伏基岩性状较好的复合地层,包括上部的承台1和下部的若干压力型锚索2,所述承台1埋入覆盖层,所述压力型锚索2的一端穿过覆盖层且下部锚入基岩,所述压力型锚索的另一端与承台1锚固连接。所述基岩设有锚索钻孔4,所述压力型锚索包括注入锚索钻孔的注浆体7以及与注浆体7结合为一体的若干根锚索体6,所述锚索体的底端连接承压板8,所述锚索体的上端与承台1锚固连接,承台1上方设有锚头3,锚索体6的上端穿过承台1与锚头连接,所述锚索体6由钢绞线制成,所述钢绞线的外部套设一根保护套管5。

该压力型锚索承台基础通过压力型锚索和承台分别承担上拔和下压工况下铁塔基础受力,采用压力型锚索替换传统的全长粘结拉力型锚杆,锚索可穿过覆盖层且底部锚入基岩一定长度,将输电铁塔所需的抗拔力传递至稳定地层,充分利用下伏完整基岩较高的地基承载力,有效提高基础的抗上拔和抗水平承载力;且锚索注浆体处于受压状态,可充分发挥注浆体抗压性能强的优势,单根锚索能够提供较大的抗拔承载力,可根据上部荷载的需要确定锚索布置的数量。由于抗拔承载力由锚索承担,承台仅需满足下压承载力要求,可大大减小基础的埋深和截面尺寸,从而降低基础的开挖量和混凝土用量。保护套管使得锚索体与注浆体无粘结。当锚索受拔时,荷载直接通过锚索体传递给承压板8,承压板使注浆体受压。

其中,所述承台1为混凝土板式承台。尺寸及埋深仅需满足下压承载力要求,而不考虑抗拔承载力。由于抗拔承载力由压力型锚索2承担,而承台1仅需满足下压承载力要求,故设计时可大大减小承台1的埋深和截面尺寸。

在注浆体7的底部设置一块承压板8,若干根锚索体6的底端均与该承压板8连接。所述压力型锚索2竖直或倾斜布置。根据上部水平力与上拔力的比值情况确定锚索的倾斜角度;通过基础承担的荷载和单根锚索的承载力确定锚索的数量。

实施例二,参考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沿压力型锚索的长度方向设有多级承压板8,若干根锚索体的底端根据埋入注浆体的长度与对应的多级承压板连接,也就是说,不同的锚索体伸入注浆体的长度不同,不同的锚索体连接不同的承压板。这样,在注浆体长度方向上的将上拔荷载分散,避免应力集中,提高压力型锚索的承载力。为避免应力集中,承压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2~3m),将作用在注浆体上的压力分散开来,提高压力型锚索内锚固段的受力合理性和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型长锚索承台,适用于覆盖层较厚的上土下岩复合土层,可充分利用下伏完整基岩较高的地基承载力,单根锚索提供的抗拔承载力更大,适用于上拔荷载较大的大角度转角铁塔;同时可大大减少承台基础的截面尺寸和埋深,减少基础开挖土方量、混凝土用量及对环境的破坏,缩短工期,具有经济环保的优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