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4783发布日期:2019-06-14 23:2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设备技术领域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水利工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水利工程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水利工程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施工时,通常需要围堰,但针对目前小型流域内围堰的清淤,大型清淤设备无用武之地,又缺乏一种有效的小型清淤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内壁顶面固定安装吸泥泵,吸泥泵的进泥口固定连接管道的一端,壳体内设有辊子,辊子的中心线垂直于壳体的背面,辊子的前后两面分别固定连接转轴的一端,壳体的内壁前后两面分别通过轴承连接转轴的另一端,转轴均垂直于壳体的背面,后方的转轴的外周固定安装齿轮,齿轮与对应的转轴的中心线共线,壳体的内壁背面固定安装电机,电机位于齿轮的正上方,电机的输出轴朝前且固定安装同样的齿轮,两个齿轮相互啮合,壳体的前后两面分别固定连接数个进水管的一端,进水管均与壳体内部相通,进水管内分别固定安装单向阀,壳体的一侧底部开设条形透槽,条形透槽与壳体内部相通,壳体的外周固定安装环形气囊。

如上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所述的辊子的外周均匀固定安装数个翼板。

如上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所述的壳体为具有浮力的材料。

如上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所述的壳体的底部为弧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所述的壳体的内壁背面固定连接罩体的背面,电机固定安装在罩体内,电机的输出轴从罩体内穿过。

如上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所述的管道的前后两面分别固定安装数个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分别开设通透的螺孔内,螺孔内分别螺纹安装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小型围堰内的清淤,通过气泵向环形气囊内充入气体,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置入水中,环形气囊具有浮力,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漂浮在水面上,进水管内的单向阀使得外界的水进入壳体内,启动吸泥泵和电机,吸泥泵能够将围堰内的淤泥通过管道吸入壳体内,淤泥进入壳体后与水混合,电机带动对应的齿轮转动,两个齿轮啮合,从而能够带动转轴转动,以实现辊子转动的目的,通过两个齿轮的配合,使得电机位于壳体内较高的位置,以降低电机与水、泥接触的概率,辊子的底部位于壳体内水面以下,辊子转动能够带动壳体内的泥水混合物通过条形透槽流出壳体外,条形透槽背离围堰,且本实用新型位于围堰的下流位置,即可直接将淤泥排入水中,淤泥渐渐会沉淀在河道底部,辊子能够使淤泥的沉淀位置远离围堰,以免工程完成后给拆卸围堰造成麻烦,结构极其简单,造价低,工作时仅需供给吸泥泵和电机工作所需能源,使用成本低,水利工程企业甚至能够采用数个本实用新型同时工作以提高清淤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Ⅰ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如图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壁顶面固定安装吸泥泵2,吸泥泵2的进泥口固定连接管道3的一端,管道3的另一端从壳体1内穿过且位于围堰内,壳体1内设有辊子4,辊子4的中心线垂直于壳体1的背面,辊子4的前后两面分别固定连接转轴5的一端,壳体1的内壁前后两面分别通过轴承连接转轴5的另一端,转轴5均垂直于壳体1的背面,后方的转轴5的外周固定安装齿轮6,齿轮6与对应的转轴5的中心线共线,壳体1的内壁背面固定安装电机7,电机7为防水电机,电机7位于齿轮6的正上方,电机7的输出轴朝前且固定安装同样的齿轮6,两个齿轮6相互啮合,壳体1的前后两面分别固定连接数个进水管8的一端,进水管8均与壳体1内部相通,进水管8内分别固定安装单向阀,壳体1的一侧底部开设条形透槽9,条形透槽9与壳体1内部相通,壳体1的外周固定安装环形气囊10。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小型围堰内的清淤,通过气泵向环形气囊10内充入气体,然后将本实用新型置入水中,环形气囊10具有浮力,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漂浮在水面上,进水管8内的单向阀使得外界的水进入壳体1内,启动吸泥泵2和电机7,吸泥泵2能够将围堰内的淤泥通过管道3吸入壳体1内,淤泥进入壳体1后与水混合,电机7带动对应的齿轮6转动,两个齿轮6啮合,从而能够带动转轴5转动,以实现辊子4转动的目的,通过两个齿轮6的配合,使得电机7位于壳体1内较高的位置,以降低电机7与水、泥接触的概率,辊子4的底部位于壳体1内水面以下,辊子4转动能够带动壳体1内的泥水混合物通过条形透槽9流出壳体1外,条形透槽9背离围堰,且本实用新型位于围堰的下流位置,即可直接将淤泥排入水中,淤泥渐渐会沉淀在河道底部,辊子4能够使淤泥的沉淀位置远离围堰,以免工程完成后给拆卸围堰造成麻烦,结构极其简单,造价低,工作时仅需供给吸泥泵2和电机7工作所需能源,使用成本低,水利工程企业甚至能够采用数个本实用新型同时工作以提高清淤效率。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辊子4的外周均匀固定安装数个翼板11。翼板11与壳体1内的泥水的接触面积更大,更有利于将壳体1内的泥水拨出壳体1外。

具体的,为了减轻本实用新型的重量,本实施例所述的壳体1为具有浮力的材料。该结构能够更有利于本实用新型浮在水面上,能够缩小环形气囊10的体积,从而减小本实用新型所占用空间。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壳体1的底部为弧形结构。弧形面与水面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壳体1具有更大的浮力。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壳体1的内壁背面固定连接罩体12的背面,电机7固定安装在罩体12内,电机7的输出轴从罩体12内穿过。罩体12的前面开设轴孔,电机7的输出轴从轴孔内穿过,且电机7的输出轴与轴孔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能够避免泥沙溅落在电机7上,以免对电机7的散热造成不良影响。

更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管道3的前后两面分别固定安装数个安装板13,安装板13的一侧分别开设通透的螺孔14内,螺孔14内分别螺纹安装螺栓15。在围堰内壁开设不透眼螺孔,不透眼螺孔与螺孔14的直径相同且与之中心线共线,螺栓15的一端能够位于不透眼螺孔内且与之螺纹配合,该结构能够使管道3内壁贴合围堰内壁,从而能够增强管道3的稳定性,以免吸泥时发生大幅度晃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