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7425发布日期:2019-10-19 04:12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雨水调蓄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成为解决城市解决地面交通问题的主要工具。车辆基地用地综合开发,不但可以更大限度的利用土地,取得“一地两用”的综合开发效果,并且通过建立反哺机制发掘上盖开发的经济价值来支持地铁建设,从而缓解资金压力。目前,全国已有多个车辆基地在进行上盖开发。然而,由于车辆基地和上盖开发往往是不同期建设,而车辆基地的盖板往往是上盖开发物业的地下车库底板,为了节省投资,上盖盖板是一整块硬化屋面并且在上盖物业开发前将存在较长的时间。此时上盖盖板为车辆基地的临时屋面,这种不透水的硬化屋面,其雨水径流量大,因此带上盖开发的车辆基地在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往往远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这样会大大降低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为了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符合国家海绵城市建筑的理念,从源头上控制雨水径流量,使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在车辆基地设置生态景观池塘、循环水池、下沉式绿地等,而考虑到盖板为临时状态,当进行上盖二次开发时,往往会重新进行雨水调蓄设置,此时因临时盖板设置的雨水调蓄措施可以废弃。很多项目在车辆基地预留地上简单设置下沉式绿地进行暴雨时雨水的临时储存。由于车辆基地占地大,盖板面积大,无论是景观池塘、循环水池或是下沉式绿地所需占地面积都很大,工程费用高,而且水池还存在一定的维护风险。随着盖板二次开发,上盖开发时会采用绿化及可渗透性铺装设施,景观池塘或是下沉式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所需调蓄的水量可以大大减少,因此,此类建设往往是上盖未开发时的临时设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其利用上盖盖板对雨水储蓄和缓释,有效缓解了不透水的上盖临时屋面造成的雨水径流量增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符合国家“海绵城市”战略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包括设置在上盖盖板外侧的挡水墙或女儿墙、以及设置在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内侧的挡水反坎和/或设置在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外侧的外排天沟;

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外侧的所述外排天沟上、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与所述挡水反坎之间、和/或所述挡水反坎之间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雨水口;所述挡水反坎和/或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底部设置有若干泄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盖板设置有单个“人字坡”或多个“人字坡”。

进一步的,靠近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的所述“人字坡”一侧设置有所述外排天沟,所述外排天沟上设置有所述雨水口;设置有所述外排天沟的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上设置有若干所述泄水管,且还设置有若干溢流管;

无设置所述外排天沟的所述“人字坡”的一侧斜坡上均设置有所述挡水反坎,相邻所述挡水反坎之间的所述“人字坡”坡底处均设置有所述雨水口;所述挡水反坎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所述泄水管。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人字坡”两侧斜坡上均设置有所述挡水反坎,所述挡水反坎与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之间均设置有所述雨水口,相邻所述挡水反坎之间的所述“人字坡”坡底处均设置有所述雨水口;所述挡水反坎底部均设置有若干所述泄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外排天沟的内底面和所述上盖盖板上方均设置有防水涂层。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上方还设置有围墙。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管的高度为0.02-2.00m。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反坎的高度为0.02-2.00m,所述泄水管的外径为20-300mm。

进一步的,所述“人字坡”的坡度为0.5%-5%。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该调蓄方法工程量小,投资低,运营维护成本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所述上盖盖板两侧设置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在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外侧设置所述外排天沟和/或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内侧设置所述挡水反坎;

S2、在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外侧的所述外排天沟上、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与所述挡水反坎之间、和/或所述挡水反坎之间设置所述雨水口,在所述挡水反坎和/或所述挡水墙或女儿墙底部设置若干所述泄水管;

S3、降雨时,雨水先在所述上盖盖板上形成蓄水层,以充分发挥所述上盖盖板对雨水的储蓄和缓释作用;

S4、所述蓄水层内的雨水经过所述泄水管流出,再经过所述雨水口进行排放或循环利用,以控制雨水的径流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通过在上盖盖板外侧围设挡水墙或女儿墙,在挡水墙或女儿墙内侧设置挡水反坎或外侧设置外排天沟,以使得在降雨时,雨水能够在上盖盖板上储蓄;其利用上盖临时屋面即上盖盖板对雨水储存和缓释,有效缓解不透水的上盖临时屋面造成的雨水径流量增加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符合国家“海绵城市”战略要求,且不需要额外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是一种低影响开发。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该调蓄方法较景观水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储存类技术措施,工程量小,投资低;其将雨水储存于上盖盖板上方,较地面或地下储存类措施,运营维护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个所述“人字坡”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个所述“人字坡”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个所述“人字坡”盖板结合外排天沟设置雨水调蓄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单个所述“人字坡”盖板结合挡水反坎设置雨水调蓄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多个所述“人字坡”盖板结合挡水反坎设置雨水调蓄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多个所述“人字坡”盖板结合外排天沟以及挡水反坎设置雨水调蓄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标记说明:

1、上盖盖板;11、“人字坡”;2、挡水墙或女儿墙;3、挡水反坎;4、外排天沟;5、泄水管;6、溢流管、7、雨水口;8、防水涂层;9、围墙;10、蓄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如图1、3所示,包括设置在上盖盖板1外侧的挡水墙2、以及设置在挡水墙2外侧的外排天沟4;在外排天沟4上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雨水口7;挡水墙2底部设置有若干泄水管5。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盖板1设置有单个“人字坡”11,“人字坡”11的坡度为0.5%-5%;对于上盖盖板1较窄的可以设置单个“人字坡”11,“人字坡”11的坡度设计更加利于水的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挡水墙2两侧设置有外排天沟4,外排天沟4上设置有雨水口7;挡水墙2上设置有若干泄水管5,且还设置有若干溢流管6;具体的,溢流管6的高度为0.02-2.00m,泄水管5的外径为20-300mm。

通过在挡水墙2上贴地预埋较少数量、管径较小的泄水管5,降雨时,挡水墙2能够在降雨期间将所需储存的雨水截留在上盖盖板1上形成蓄水层10,不需要储存的雨水通过溢流管6排至外排天沟4,小部分雨水缓慢地通过泄水管5缓慢排放至外排天沟4并通过雨水口7进行排放或收集后循环利用;其中,溢流管6的高度、泄水管5的外径和数量通过计算所需调蓄水量确定。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当雨水量超过70%时,多余的30%通过溢流管6溢流出,而蓄水层10内存储的雨水通过泄水管5缓慢排出或循环利用,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充分发挥上盖盖板1对雨水的储蓄和缓释作用。

根据当地雨水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暴雨强度,其中带上盖车辆基地临时屋面的雨水排放设计按20~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溢流设施的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10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降雨历时选取5~15min。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的要求,屋面蓄水层5储存的雨水量能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为70%~85%。由此计算,屋面蓄水层5厚度为20~2000mm,溢流管6的管底高度为0.02-2.00m,其溢流形式不限,可结合挡水墙2经计算高度位置设置预埋管、方形孔洞等。泄水管5形式也可不限,但是管径较少,或排水管数量较少,贴上盖盖板1底预埋,保证雨水缓慢流入至外排天沟4。蓄水层5排水时间为1~48h。

在本实施例中,外排天沟4的内底面、上盖盖板1上方均设置有防水涂层8;防水涂层8的设置,能够防止雨水渗透,使得雨水只能从雨水口7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挡水墙2上方还设置有围墙9;围墙9是考虑安全性设置的保护围墙,可视情况设置或取消。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所述的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1、在上盖盖板1两侧设置挡水墙2,在挡水墙2外侧设置外排天沟4;

S2、在外排天沟4上设置雨水口7,在挡水墙2底部预埋若干泄水管5,且在挡水墙2上设置溢流管6;

S3、降雨时,雨水先在上盖盖板1上形成蓄水层10,以充分发挥上盖盖板1对雨水的储蓄和缓释作用;

S4、蓄水层10内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管6溢流出,而蓄水层10内存储的雨水通过泄水管5缓慢排出,再经过雨水口7排放或循环利用,以控制雨水的径流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如图1、4所示,包括设置在上盖盖板1外侧的女儿墙2、以及设置在女儿墙2内侧的挡水反坎3;女儿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雨水口7;挡水反坎3底部设置有若干泄水管5。

在本实施例中,广州某一车辆基地,项目盖板区域硬化面积为127086㎡,上盖盖板1宽度约为200m,长度约为635m。根据《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7号)要求,每10000㎡硬化面积需要设置500m3调蓄水池来控制和减少雨水径流量,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经计算本项目调蓄水池容积为6460m3,采用本实施例方法在上盖盖板1上设置开敞式蓄水屋顶方式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存水量为6460m3。按照广州市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降雨深度达305.78mm/h,即254.95mm/h的雨水需要弃流,即50年一遇上盖排水量为9000.1L/s。如图4所示,上盖盖板1为单个“人字坡”结构,坡度为1%,上盖盖板1两侧的女儿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以形成排水沟,排水沟尺寸为0.6m宽*1.1m深(超高0.2m)。考虑到“人字坡”11的1%的坡度,经计算,存储6460m3水量,则上盖盖板1两侧的排水沟前的挡水反坎3的高度需设置320mm高。所存储的6460m3的水量通过泄水管5在12个小时排完,则在挡水反坎3的贴上盖盖板1底预埋32根De75的泄水管5即可(总共64根)。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盖板1上方设置有防水涂层8。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所述的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1、在上盖盖板1两侧设置女儿墙2,在女儿墙2内侧设置挡水反坎3;

S2、在女儿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在挡水反坎3底部预埋32根De75的泄水管5;

S3、降雨时,雨水先在上盖盖板1上形成蓄水层10,以充分发挥上盖盖板1对雨水的储蓄和缓释作用;

S4、蓄水层10内多余的雨水通过挡水反坎3上方溢流出,而蓄水层10内存储的雨水通过泄水管5缓慢排出,再经过雨水口7排放或循环利用,以控制雨水的径流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如图2、5所示,包括设置在上盖盖板1外侧的女儿墙2、以及设置在女儿墙2内侧的挡水反坎3;女儿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雨水口7;挡水反坎3底部设置有若干泄水管5。

在本实施例中,重庆市某一车辆基地,项目盖板区域硬化面积为186000㎡,上盖盖板1宽度为300m,长度约为620m,如图5所示,上盖盖板1设置两个“人字坡”11结构进行排水,即上盖盖板1两侧的女儿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形成排水沟,上盖盖板1中间的两个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形成内天沟,坡度为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中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了统一要求,重庆市落在Ⅲ区(75%≤α≤85%)。经前期的综合考虑,将重庆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选定为85%。根据过去30年的所有“日”降雨量(2mm及以下除外)的概率统计,上述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26.8mm。因此,控制住26.8mm的日降雨量即可达到85%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上盖盖板1需设计储存4985m3的雨水量。按照重庆市50年一遇暴雨强度计算,降雨深度达265.68mm/h,即238.87mm/h的雨水需要弃流,即50年一遇上盖排水量为12341.62L/s。考虑到“人字坡”11的1%的坡度,经计算,存储4985m3水量,则两侧排水沟和中间内天沟两侧的挡水反坎3高度为210mm即可,弃流雨水量通过210mm上的挡水反坎3溢流排出。所存储的4985m3水量通过泄水管5在24小时排完,则在单侧挡水反坎3上贴上盖盖板1底预埋46根De50的泄水管5即可(总共184根)。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盖板1上方设置有防水涂层8。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所述的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1、在上盖盖板1两侧设置女儿墙2,在女儿墙2内侧设置4个挡水反坎3;

S2、在女儿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在上盖盖板1中间的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在每个挡水反坎3底部预埋46根De50的泄水管5;

S3、降雨时,雨水先在上盖盖板1上形成蓄水层10,以充分发挥上盖盖板1对雨水的储蓄和缓释作用;

S4、蓄水层10内多余的雨水通过挡水反坎3上方溢流出,而蓄水层10内存储的雨水通过泄水管5缓慢排出,再经过雨水口7排放或循环利用,以控制雨水的径流量。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如图2、6所示,包括设置在上盖盖板1外侧的挡水墙2、以及设置在挡水墙2内侧的挡水反坎3和设置在挡水墙2外侧的外排天沟4;挡水墙2与外排天沟4之间、挡水墙2与挡水反坎3之间、和挡水反坎3之间均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雨水口7;挡水反坎3和挡水墙2底部设置有若干泄水管5。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盖板1设置有两个“人字坡”11,“人字坡”11的坡度为1%。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盖盖板1两侧的挡水墙2外侧设置外排天沟4,且挡水墙2与外排天沟4之间设置有雨水口7,在挡水墙2底部预埋一定数量外径为20-300mm的泄水管5,在挡水墙0.02-2.00m高处设置溢流管6;在上盖盖板1内部设置两个高度为0.02-2.00m的挡水反坎3,且在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有雨水口7,在挡水反坎底部预埋一定数量外径为20-300mm的泄水管5。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盖板1上方设置有防水涂层8。

基于上述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所述的结合盖板的雨水调蓄系统的调蓄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S1、在上盖盖板1两侧设置挡水墙2,在挡水墙2外侧设置外排天沟4,在挡水墙2内侧设置两个挡水反坎3;

S2、在挡水墙2外侧的外排天沟4上设置雨水口7,在两个挡水反坎3之间设置雨水口7,在挡水墙2及挡水反坎3底部预埋泄水管5,且在挡水墙2上设置溢流管6;

S3、降雨时,雨水先在上盖盖板1上形成蓄水层10,以充分发挥上盖盖板1对雨水的储蓄和缓释作用;

S4、蓄水层10内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管6挡水反坎3上方溢流出,而蓄水层10内存储的雨水通过泄水管5缓慢排出,再经过雨水口7排放或循环利用,以控制雨水的径流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