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式架高蓄水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27295发布日期:2019-10-19 04:10阅读:1020来源:国知局
地上式架高蓄水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水池,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地上式架高蓄水池。



背景技术:

蓄水池是用人工材料修建、具有防渗作用的蓄水设施,可以用来储存生活用水,起着后备水资源的作用,蓄水池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节水系统,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短缺,蓄水池有着后备储水的作用。

传统的蓄水池是设置在地面上,当需要使用蓄水池内的水资源时,通过水泵等设置将蓄水池中的水抽出使用,但是当用电条件及加设增压泵房条件不足时,此时,会产生无法使用蓄水池内的水资源,无法解决居民用水的燃眉之急,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上式架高蓄水池,有利于顺利输出蓄水池内的水资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上式架高蓄水池,包括蓄水池以及设置在蓄水池下方用于支撑蓄水池的架空组件,所述蓄水池内分别设有用于促进水流动的驱动组件和搅拌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组件和搅拌组件,减少蓄水池内的水不流动引起水资源变质,当需要用水时,利用架空组件将蓄水池太高,增加水的势能,水从而可以输出,居民从而可以顺利使用水资源。

进一步地,所述架空组件包括若干个设置在地面的支撑柱,相邻所述支撑柱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远离支撑柱的一侧与蓄水池的外底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柱支持支撑梁,支撑梁支撑蓄水池,以此可以将蓄水池架空,增加蓄水池内水资源的势能,便于水可以顺利输出,同时蓄水池下方的空间,可以进行利用修建为停车场或者建成设备间,增加空间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远离蓄水池的一侧且位于相邻支撑柱之间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梁的一端与地面连接,相邻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梁的一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地面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支撑杆支撑蓄水池,连接板将支撑杆固定在底面上,以此可以加强对蓄水池的支撑,也可以减轻支撑柱的负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的侧壁上均布有至少两个斜撑杆,所述斜撑杆远离支撑杆的一端与支撑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斜撑杆对支撑杆支撑,斜撑杆与支撑杆、支撑梁形成三角结构,以此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蓄水池的支撑,有利于顺利将蓄水池架高,加大水的势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钢筋混凝土较高承重性和耐久性,有利于持续有效的对蓄水池进行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内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至少一个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两蓄水池分隔为至少两个水区;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水区内的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穿过分隔板并延伸至相邻水区内;

所述水区的底壁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的孔壁上设有进水管,所述水区远离进水管的一侧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的孔壁上设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管壁上设有进水阀,所述出水管的管壁上设有出水阀,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沿蓄水池的高度方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进水管,打开进水阀,将水储存在蓄水池内,利用分隔板将水区分隔成水区,再利用水泵将水区内的水输向相邻的水区内,形成水循环,加强水区之间水资源的流动性,以此可以保持蓄水池内水资源的流动性,减少长期储存水资源带来的水变质的可能性,当需要使用水资源时,打开出水阀,水从出水孔沿着出水管即可流出,以此可以利用水的势能,顺利将水输出,便于居民用水。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孔远离地面的一侧设有过渡圆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资源输出时,利用过渡圆角,有利于水资源更多更快的从出水孔输出。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若干个电机、若干个搅拌轴以及若干个搅拌叶片,所述电机设置在蓄水池顶壁上且位于分隔板与蓄水池侧壁连接拐角处,所述搅拌轴与电机的驱动轴连接,若干个搅拌叶片均布在搅拌轴的周壁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电机驱动搅拌轴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搅拌叶片搅拌,带动分隔板与蓄水池的拐角处的水进行流动,有利于减少拐角处的水产生沉淀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架空组件将蓄水池架空,当需要水资源时,可以利用水资源的势能,即可顺利将水资源输出;

2、利用驱动组件对水区之间的水进行流动,减少长期储存水资源产生水变质的可能性;

3、利用搅拌组件对水进行搅拌,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水变质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实施例中架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实施例中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体现实施例中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体现实施例中进水管、进水阀、出水管和出水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水池;10、分隔板;11、水区;12、进水孔;13、进水管;14、出水孔;15、出水管;16、进水阀;17、出水阀;18、过渡圆角;2、架空组件;20、支撑柱;21、支撑梁;22、支撑杆;23、连接板;24、螺栓;25、斜撑杆;3、驱动组件;30、水泵;31、排水管;4、搅拌组件;40、电机;41、搅拌轴;42、搅拌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地上式架高蓄水池,其包括呈四方体的蓄水池1以及设置在蓄水池1下方用于支撑蓄水池1的架空组件2,蓄水池1内分别设有用于促进水流动的驱动组件3(参考图3)和搅拌组件4;当居民需要用水时,同时用电条件及加设增压泵房条件不足,通过架空组件2将蓄水池1架高,增加水的势能,水从而可以顺利输出,便于居民用水,蓄水池1腾空后,下方的空间可以用作停车场或者修建设备间,有利于加强空间的利用率;当蓄水池1长期储存水资源时,利用驱动组件3和搅拌组件4促进水流动,以此有利于减少水资源变质的可能性。

参照图2,架空组件2包括九个设置在地面的支撑柱20,九个支撑柱20构成田字形,支撑柱20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相邻支撑柱20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支撑梁21,支撑梁21远离支撑柱20的一侧与蓄水池1的外底壁连接;支撑梁21远离蓄水池1的一侧且位于相邻支撑柱20之间设有支撑杆22,支撑杆22远离支撑梁21的一端与地面连接,相邻支撑杆22远离支撑梁21的一端设有连接板23,连接板23通过螺栓24与地面连接;

参照图2,支撑杆22的侧壁上均布有至少两个斜撑杆25,优选选用两个,斜撑杆25远离支撑杆22的一端与支撑梁21连接;通过支撑柱20和支撑杆22支持支撑梁21,支撑梁21支撑蓄水池1,再通过斜撑杆25对支撑杆22和蓄水池1连接,形成三角结构,进一步加强对蓄水池1的支撑。

参照图3,蓄水池1内底壁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布有至少一个分隔板10,优先选用一个,分隔板10两蓄水池1分隔为两个水区11;

参照图3,驱动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水区11内的水泵30,优先选用两个,水泵30的出水口设有排水管31,排水管31远离水泵30的一端穿过分隔板10并延伸至相邻水区11内;

参照图4和图5,水区11的底壁上设有进水孔12,进水孔12的孔壁上设有进水管13,水区11远离进水管13的一侧设有出水孔14,出水孔14远离地面的一侧设有过渡圆角18;出水孔14的孔壁上设有出水管15,进水管13的管壁上设有进水阀16,出水管15的管壁上设有出水阀17,进水管13和出水管15均沿蓄水池1的高度方向设置;通过进水管13,打开进水阀16,将水储存在蓄水池1内,利用分隔板10将蓄水池1分隔成两个水区11,利用水泵30将水区11内的水抽向相邻水区11内,形成水循环,当需要用水时,打开出水阀17,通过水势能,水从出水孔14顺利沿着出水管15输出。

参照图4,搅拌组件4包括若干个电机40、若干个搅拌轴41以及若干个搅拌叶片42,电机40也可以设置在蓄水池1的拐角处,优选设有八个电机40,电机40设置在蓄水池1顶壁上且位于分隔板10与蓄水池1侧壁连接拐角处,搅拌轴41与电机40的驱动轴连接,若干个搅拌叶片42均布在搅拌轴41的周壁上;通过电机40驱动搅拌轴41转动,搅拌轴41带动搅拌叶片42搅动水资源,有利于加强水区11内水的流动,进一步减少水资源变质的可能性。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利用驱动组件3和搅拌组件4促进蓄水池1内水的流动,减少水资源变质的可能性,通过架空组件2将蓄水池1架空,增加水的势能,当需要水资源时,水从而可以顺利输出。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