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4109发布日期:2019-11-25 22:55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设施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



背景技术:

淡水资源是宝贵的有限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极端天气的增加,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内涝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雨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淡水资源,对雨水进行收集,有效减少了路面积水对行人、车辆以及路边绿化带的影响,改善了不透水地表导致的内涝问题,将收集的雨水应用于绿化、道路清洁和景观打造也是目前城市建设的主要设计方向。为了实现对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通常将雨水收集在蓄水池中,在需要浇灌绿化带或道路清洁时,抽取蓄水池中的雨水进行再利用。因此,蓄水池通常设置于地下,蓄水池上设置有封闭蓄水池的蓄水盖,方便在抽取雨水时打开蓄水池,但蓄水盖的承重抗压能力远远低于正常路面,常会出现蓄水盖破损,需要修缮和维护。

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4849894u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包括多个蓄水池和水井,在蓄水池的底面上铺设防渗水地膜,在蓄水池的开口处设置防蒸发地膜,在防蒸发地膜上设置沙层,在沙层上铺设固沙网眼地膜,蓄水池通过引水导流管与水井连通。在蓄水池开口处铺设沙层,有利于减少因蓄水盖破损而带来维修的工作量,在抽取雨水时可以直接从水井中进行抽取。但水井的深度较深,在抽取时需要较长的管道和较大的泵压才能将水抽出,需要采用体积较大的抽取工具,并消耗较多的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具有结构稳定不易破损、抽取水时耗能少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包括蓄水池和排水井,所述排水井的井口设置有井盖,所述蓄水池包括取水部和蓄水部,所述取水部与蓄水部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过水口。所述取水部的顶端设置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贯穿盖板的取水管,所述取水管的一端伸入取水部中,另一端与盖板固定连接,所述取水管上铰接有封闭取水管的挡盖。所述蓄水部的顶端设置水泥封闭板,所述取水部与排水井之间设置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取水部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排水井固定连接。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流入排水井中,沿排水井内的连通管流入蓄水池的取水部中,随着雨量的增加,取水部中的水位上升,直至取水部中的水位上升至过水口,继续流入的雨水从过水口进入蓄水部中,在蓄水部中积蓄。在取用雨水时,可以将抽水管沿取水管伸入取水部中,抽取取水部中的水,由于取水部内的水位较高,抽取时的能耗相对较小。当取水部内的水位较低时,可打开盖板,将抽水管沿过水口伸入蓄水部中,抽取蓄水部内积蓄的雨水。这样通过将蓄水池分为取水部和蓄水部两部分,蓄水部的顶部为水泥封闭板,具有较好的抗压承重能力,在使用过程中不易损坏,仅取水部的盖板暴露于地面上,有效减少了工作人员对蓄水池修缮和维护的工作量。取水部与排水井连通,且当取水部中水位较高时,取水部中的水才会沿过水口流入蓄水部内,有利于保持取水部内较高的水位,进而有利于降低从取水部中抽水时的能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水池还包括备用部,所述备用部与蓄水部之间设置有分离板,所述分离板上设置有溢流孔,所述溢流孔位于分离板靠近顶端的位置;所述分离板远离溢流孔的一端设置回水板,所述回水板铰接在分离板朝向蓄水部的一侧。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蓄水池内设置备用部,这样当蓄水部内也蓄满雨水后,雨水会沿分离板上的溢流孔流入备用部中,有利于减少因蓄水部中蓄满水后,雨水从排水井的井口溢出的情况发生。当蓄水部中的雨水被抽取、水位降低后,备用部内的水位高于蓄水部内的水位,回水板被顶开,雨水从备用部中回流到蓄水部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备用部的底部由远离蓄水池的一侧向靠近蓄水池一侧斜向下倾斜,所述分离板位于备用部水平高度最低的位置。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备用部的底部设置为倾斜状,有利于使备用部内的水尽量多地回流至蓄水部内,进而被再次利用,减少备用部内残留水的积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水口内设置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一端位于蓄水部内,另一端位于取水部内,且导向板位于取水部内的端部水平高度高于蓄水部内的端部。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当取水部内的水位较低时,可以将抽水管沿导向板伸入蓄水部中,导向板的结构有利于减少抽水管与过水口边缘的摩擦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板为弧形板,所述导向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端面为弧形。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导向板设置为弧形,使导向板的形状与抽水管更加契合匹配,有利于提高导向板对抽水管的导向稳定性,减少抽水管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盖位于取水管与盖板的连接处。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挡盖设置在取水管的顶端,有利于避免树叶、纸片等杂物落入取水管内,并在抽水管取水时通过挡盖进入取水部中,污染蓄水池内的水的情况出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盖与盖板之间设置复位弹簧。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复位弹簧能够使挡盖维持封闭取水管的状态,在取水时人为打开,取完水后挡盖又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将取水管封闭,有利于减少外部杂物进入取水部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井内设置有截污挂篮。

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截污挂篮能够阻挡雨水中混有的树叶、石子或塑料袋等垃圾、杂物从排水井进入蓄水池中,有利于减少蓄水池内的水被污染甚至连通管被堵塞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通过将蓄水池分为取水部和蓄水部,减小了蓄水池暴露于地面的面积,有利于减小盖板破损的几率,减少了工作人员维护蓄水池的工作量。

二、取水部分别与排水井和蓄水部连通,取水部中的水位维持在较高的位置,方便对取水部内的水进行取用,有利于降低抽水的能耗。

三、通过在蓄水池内设置备用部,对多余的雨水进行储存,并在蓄水部内水位较低时,回流至蓄水池内,方便对其取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地面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蓄水池;11、取水部;12、蓄水部;13、备用部;2、排水井;21、井盖;22、截污挂篮;3、隔板;31、过水口;32、导向板;4、盖板;41、取水管;42、挡盖;43、复位弹簧;5、水泥封闭板;6、连通管;7、分离板;71、溢流孔;72、回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市政雨水蓄水系统,包括蓄水池1和排水井2,排水井2和蓄水池1均埋于地面下,排水井2用于对路面上的雨水进行收集,蓄水池1用于对雨水进行储蓄。在排水井2的井口设置有井盖21,路面上的雨水通过井盖21上的排水孔进入排水井2中。排水井2内设置有截污挂篮22,截污挂篮22能够截留雨水中混入的树叶、石子等垃圾,有利于减少蓄水池1内的水被污染甚至连通管6被堵塞的情况出现。蓄水池1包括取水部11、蓄水部12和备用部13,取水部11与排水井2之间设置连通管6,本实施例的连通管6为l形管,连通管6的右端与取水部11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连接,上端与排水井2固定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取水部11与蓄水部12之间设置有隔板3,备用部13与蓄水部12之间设置有分离板7,在隔板3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过水口31,分离板7上靠近顶端的位置设置有溢流孔71,分离板7的下端设置回水板72,回水板72铰接在分离板7左侧。即取水部11中的水位较高时,水从过水口31流入蓄水部12中,当蓄水部12中的水位较高时,水从蓄水部12流入备用部13中,当蓄水部12中的水被取用,水位降低至低于备用部13时,水从回水板72流回蓄水部12内。且备用部13的底部由左向右斜向下倾斜,分离板7位于备用部13的最右侧,这样回水板72也位于备用部13的最右侧,能够减少回流后备用部13内的水的残留量。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蓄水部12和备用部13的顶端设置有水泥封闭板5,使蓄水部12和备用部13完全位于地面以下,在取水部11的顶端设置盖板4,这样就仅有盖板4暴露于地面上。盖板4上设置贯穿盖板4的取水管41,需要取水时,将抽水管从取水管41伸入取水部11内,取水管41的一端伸入取水部11中,另一端与盖板4固定连接,取水管41上铰接有封闭取水管41的挡盖42,挡盖42通过复位弹簧43铰接在盖板4上,对取水管41进行打开和封闭,打开后的挡盖42能够在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弹回管口,将取水管41封闭。过水口31内设置有弧形的导向板32,导向板32的左端位于蓄水部12内,右端位于取水部11内,且导向板32为右高左低的状态。这样在取水部11内的水位较低时,可以将抽水管沿导向板32伸入蓄水部12内进行抽水。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雨水从路面流入排水井2中,经过截留挂篮的过滤作用,沿排水井2内的连通管6流入蓄水池1的取水部11中,随着雨量的增加,取水部11中的水位上升,直至取水部11中的水位上升至过水口31,继续流入的雨水从过水口31进入蓄水部12中,在蓄水部12中积蓄。当蓄水部12内水位较高时,水沿溢流孔71流入备用部13内。在取用雨水时,可以打开挡盖42,将抽水管沿取水管41伸入取水部11中,抽取取水部11中的水,由于取水部11内的水位较高,抽取时的能耗相对较小。当取水部11内的水位较低时,可打开盖板4,将抽水管沿过水口31伸入蓄水部12中,抽取蓄水部12内积蓄的雨水,抽取至蓄水部12内的水位低于备用部13时,回水板72左侧的水压大于右侧水压,回水板72在左右的压力差下向右下侧转动,蓄水部12和备用部13的下方连通,备用部13内的水回流至蓄水部12内,被抽取利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