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堆放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8531发布日期:2019-09-29 16:01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淤泥堆放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淤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淤泥堆放场结构。



背景技术:

河道在长期的河势演变中,难免会产生淤积。这些淤积物的存在,较大的影响了河道的行洪,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标准;特别对于存在河道壅水建筑物的河段,底泥的存在同时影响了河道水质以及两岸的景观效果,因此对河道淤积物的定期处理,特别是下游河段,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通常的淤泥处理方法是采用封闭汽车直接运输到垃圾场,在垃圾场采取固化脱水处理、真空预压法、加热处理等方法,而淤泥的脱水是淤泥处理的关键,大多数真空预压固结法、固化剂处理方法周期较长,用地面积大,不符合景区寸土寸金的土地要求,且需要专门的设备,造价较高;若采用热处理方法,又会产生新的污染物,且需要专门的处理场所,均难以满足景区河道淤泥处理要求的用地小、污染少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淤泥堆放场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淤泥堆放场结构,包括:底部防渗层;围埝,沿所述底部防渗层的周向设置,并与所述底部防渗层围设出淤泥堆放容腔,且所述围埝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排出所述淤泥堆放容腔内的积液的排水口;侧部防渗层,铺设在所述围埝的内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包括底部防渗层、围埝、和侧部防渗层。围埝能够与底部防渗层围设出淤泥堆放容腔,通过将侧部防渗层铺设在围埝的内壁面上,并将底部防渗层作为围埝所围设出淤泥堆放容腔的底面,防渗层具有较高的防渗透性,能够有效防止河道淤泥中的污染物向围埝四周以外的土地进行扩散,并有效防止河道淤泥中的污染物向淤泥堆放容腔的下部土地进行渗透,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向地下水渗透的问题,又通过在围埝上开设排水口,围埝内的积水能够通过排水口排到围埝外部,从而降低围埝内淤泥的含水量,为进一步对淤泥处理提供了较好的物理基础,且利用该淤泥堆放场结构对淤泥进行处理,不仅简单易行,还不需要专门的淤泥处理设备,也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大大降低了淤泥脱水的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排水土渠,所述排水土渠的一端与所述排水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河道。

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排水土渠,排水土渠的一端与排水口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淤泥堆放场外部的河道,通过将围埝内的积水集中排放到河道内,防止了积水的随意排放,对淤泥堆放场结构的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保护了淤泥堆放场结构周围的环境,且提高了淤泥堆放场结构的美观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围埝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围埝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布,所述排水土渠包括环形支流渠和主干渠,所述环形支流渠环绕多个所述围埝,并与多个所述围埝的所述排水口相连通,所述主干渠的一端与所述环形支流渠连通,所述主干渠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河道。

围埝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多个围埝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布,增加了围埝的数量,提高了整体淤泥脱水的效率,排水土渠包括环形支流渠和主干渠,环形支流渠围绕多个围埝设置,且与多个围埝的排水口相连通,因此多个围埝内的积水能够同时汇入环形支流渠,同时环形支流渠与主干渠的一端连通,以使环形支流渠内积水集中汇入主干渠,主干渠的另一端延伸至河道,因此主干渠内的水能够集中排入河道内,不影响周围环境,且结构较为规整,有助于提高淤泥堆放场整体的美观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围埝沿所述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列成两排,两排所述围埝的排水口关于所述主干渠对称分布,且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围埝靠近所述主干渠的位置。

多个围埝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列成两排,两排围埝对称分布在主干渠的两侧,结构较为规整,有助于提高淤泥堆放场结构整体的美观度,排水口设置在围埝靠近主干渠的位置,便于围埝内的水排出到主干渠内,有助于节约排水时间,降低施工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围埝之间被构造成车行道。

相邻的两个所述围埝之间被构造成车行道,则整个淤泥堆放场结构不影响车辆的行驶,提高了淤泥堆放场结构的交通便捷度,且便于车辆驶入对围埝内的淤泥进行拉运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行道的宽度在4m~6m的范围内。

车行道的宽度在4m~6m的范围内,保证车行道有足够的间距供车辆行驶,防止车辆与围埝之间发生碰撞,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围埝发生损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土渠的截面呈等腰梯型;其中,所述排水土渠的截面的高度在0.32m~0.48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排水土渠的截面的顶边宽度在2m~3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排水土渠的截面的底边宽度在0.4m~0.6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排水土渠的内坡边坡比在1/2-1/3的范围内。

排水土渠的纵切面呈等腰梯形,结构较为规整,提高了排水土渠的美观度,且便于施工成型。

排水土渠的纵切面的高度范围为0.32m~0.48m内,以排水土渠具有足够的深度,以保证围埝内的积水同时向排水土渠内排放时能够全部排进河道。

排水土渠的纵切面的顶边宽度的范围在2m~3m内,底边宽度的范围在0.4m~0.6m内,排水土渠的内坡边坡比的范围在1/2-1/3内,则排水土渠的顶边宽于底边,不仅便于水流的流动,还能够有效防止排水土渠的边坡发生坍塌造成水流堵塞,有效提高了水流流动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抗压保护层,包括第一抗压保护层和第二抗压保护层,所述第一抗压保护层和所述第二抗压保护层分别铺设在所述底部防渗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抗压保护层,抗压保护层包括第一抗压保护层和第二抗压保护层,将第一抗压保护层铺设在底部防渗层的上表面,第二抗压保护层铺设在第二防渗保护层的下表面,起到保护第二防渗保护层的作用,有效防止因淤泥堆放容腔的底部淤泥产生的压力较大而导致底部防渗层发生损坏,提高了产品防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抗压保护层为水泥土层。

抗压保护层为水泥土层,水泥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且生产成本较低,便于加工成型,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水泥土层的材料由土和水泥制成,且土与水泥的配比为85:15,材料源较为简单,且易于加工成型,抗压强度较高,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围埝包括上层围埝和堆积在所述上层围埝下方的下层围埝,且所述上层围埝的密实度小于所述下层围埝的密实度。

围埝包括上层围埝和下层围埝,下层围埝堆积在上层围埝的下方,上层围埝的密实度小于下层围埝的密实度,由于下层围埝承受的压力要大于上层围埝,因此将下层围埝的密实度设置大于上层围埝的密实度,能够有效防止淤泥堆放容腔内的水或淤泥从下层围埝冲出,提高了围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口设置在所述上层围埝与所述下层围埝之间的位置。

将排水口设置在上层围埝与下层围埝之间的位置,则当围埝内的水位低于排水口的位置时,水流会积蓄在围埝内,当水位到达排水口高度时,水流能够自动从排水口流出,同时由于上层围埝的密实度小于下层围埝的密实度,还能够有效避免因水位过高导致水流压力过大,以使上层围埝坍塌等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层围埝为采用编织袋装土填筑形成的堆砌结构,所述下层围埝为采用粘土填筑形成的堆砌结构。

上层围埝采用编织袋装土填筑堆砌形成,便于堆砌成型,且有助于降低围埝的施工成本,下层围埝采用粘土填筑,粘土填筑结构较为密实,能够有效防止围埝内的水流或淤泥将围埝冲垮,且施工成本较低,便于堆砌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层围埝的截面呈梯形;其中,所述上层围埝的截面的高度在2m~3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上层围埝的截面的顶边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上层围埝的截面的底边宽度在5.8~8.7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上层围埝的内坡边坡比在1/1.2~1/1.8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上层围埝的外坡边坡比为1/0.8~1/1.2的范围内。

上层围埝呈梯形,梯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结构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且有助于提高上层围埝的美观度。

上层围埝的纵截面的高度设置在2m~3m之间,不仅能够起到稳定的围挡作用,还能有效防止围埝内的水流飞溅至围埝外部,且能够起到保护围埝外的人或车辆的作用。

上层围埝的纵截面的顶边宽度设置在0.8m~1.2m的范围内,底边宽度设置在5.8m~8.7m的范围内,上层围埝的内坡边坡比设置在1/1.2~1/1.8的范围内,外坡边坡比设置在1/0.8~1/1.2的范围内,围埝纵截面的底边宽度大于顶边的宽度,进一步提高了上层围埝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防止因底面受压较大导致坍塌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层围埝的截面呈梯形;其中,所述下层围埝的截面的高度在1.6m~2.4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下层围埝的截面的顶边宽度在7.4m~11.1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下层围埝的截面的底边宽度在11.4m~17.1m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下层围埝的内坡边坡比在1/1.2~1/1.8的范围内;和/或,所述下层围埝的内坡边坡比外坡边坡比为1/0.8~1/1.2的范围内。

下层围埝呈梯形,梯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结构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且有助于提高下层围埝的美观度。

下层围埝的纵截面的高度设置在1.6m~2.4m之间,不仅能够起到稳定的围挡作用,还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以保证上层围埝的稳定,且结构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

下层围埝的纵截面的顶边宽度设置在7.4m~11.1m的范围内,底边宽度设置在11.4m~17.1m的范围内,下层围埝的内坡边坡比设置在1/1.2~1/1.8的范围内,外坡边坡比设置在1/0.8~1/1.2的范围内,下层围埝纵截面的底边宽度大于顶边的宽度,进一步提高了围埝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防止因底面受压较大导致坍塌的情况发生,同时,下层围埝的内坡边坡比与上层围埝的边坡比相同,结构较为规整,进一步提高了围埝整体的美观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层围埝的底面的轮廓线位于所述下层围埝的顶面的轮廓线内侧,且与所述下层围埝的顶面的轮廓线之间形成等宽间隙。

上层围埝的底面的轮廓线位于下层围埝的顶面的轮廓线内侧,且上层围埝底面的轮廓线与下层围埝的顶面的轮廓线之间形成有等宽间隙,有助于提高上层围埝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上层围埝发生滑坡,且间隙等宽则整体结构较为规整,有助于提高围埝整体的美观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等宽间隙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

将等宽间隙的宽度设置在0.8m~1.2m的范围内,提高了间隙的宽度,进一步上层围埝的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底部防渗层为土工膜;和/或,所述侧部防渗层为土工膜。

底部防渗层和侧部防渗层均为土工膜,土工膜能够具有高防渗透性,能够有效防止淤泥堆积区域内的污染物向围埝四周和淤泥堆放容腔的底部渗透,避免了淤泥堆放容腔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至于土工膜的具体结构,可以是聚乙烯土工膜,也可以是复合土工膜,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淤泥堆放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围埝的纵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排水土渠的纵切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围埝,101上层围埝,102下层围埝,20淤泥堆放容腔,30排水口,401侧部防渗层,50排水土渠,501环形支流渠,502主干渠,60车行道;

其中,排水土渠中的箭头代表积液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淤泥堆放场结构。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包括:底部防渗层、围埝10和侧部防渗层401;围埝10沿底部防渗层的周向设置,并与底部防渗层围设出淤泥堆放容腔20,且围埝10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排出淤泥堆放容腔20内的积液的排水口30;侧部防渗层401铺设在围埝的内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包括:底部防渗层、围埝10、和侧部防渗层401。围埝10能够与底部防渗层围设出淤泥堆放容腔20,通过将侧部防渗层401铺设在围埝10的内壁面上,并将底部防渗层作为围埝10所围设出淤泥堆放容腔20的底面,防渗层具有较高的防渗透性,能够有效防止河道淤泥中的污染物向围埝四周以外的土地进行扩散,并有效防止河道淤泥中的污染物向淤泥堆放容腔的下部土地进行渗透,从而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向地下水渗透的问题,又通过在围埝上开设排水口,围埝内的积水能够通过排水口排到围埝外部,从而降低围埝内淤泥的含水量,为进一步对淤泥处理提供了较好的物理基础,且利用该淤泥堆放场结构对淤泥进行处理,不仅简单易行,还不需要专门的淤泥处理设备,也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大大降低了淤泥脱水的成本。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排水土渠50,排水土渠50的一端与排水口30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河道,如图1所示。

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排水土渠50,排水土渠50的一端与排水口30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淤泥堆放场外部的河道,通过将围埝10内的积水集中排放到河道内,防止了积水的随意排放,对淤泥堆放场结构的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保护了淤泥堆放场结构周围的环境,且提高了淤泥堆放场结构的美观度。

优选地,围埝10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围埝10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布,排水土渠50包括环形支流渠501和主干渠502,环形支流渠501环绕多个围埝10,并与多个围埝10的排水口30相连通,主干渠502的一端与环形支流渠501连通,主干渠502的另一端延伸至河道,如图1所示。

围埝10的数量设为多个,且多个围埝10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布,增加了围埝10的数量,提高了整体淤泥脱水的效率,排水土渠50包括环形支流渠501和主干渠502,环形支流渠501围绕多个围埝10设置,且与多个围埝10的排水口30相连通,因此多个围埝10内的积水能够同时汇入环形支流渠501,同时环形支流渠501与主干渠502的一端连通,以使环形支流渠501内积水集中汇入主干渠502,主干渠502的另一端延伸至河道,因此主干渠502内的水能够集中排入河道内,不影响周围环境,且结构较为规整,有助于提高淤泥堆放场整体的美观度。

进一步地,多个围埝10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列成两排,两排围埝10的排水口30关于主干渠502对称分布,且排水口30设置在围埝10靠近主干渠502的位置,如图1所示。

多个围埝10沿淤泥堆放场地的周向方向排列成两排,两排围埝10对称分布在主干渠502的两侧,结构较为规整,有助于提高淤泥堆放场结构整体的美观度,排水口30设置在围埝10靠近主干渠502的位置,便于围埝10内的水排出到主干渠502内,有助于节约排水时间,降低施工成本。

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围埝10之间被构造成车行道60,如图1所示。

相邻的两个围埝10之间被构造成车行道60,则整个淤泥堆放场结构不影响车辆的行驶,提高了淤泥堆放场结构的交通便捷度,且便于车辆驶入对围埝10内的淤泥进行拉运处理。

优选地,车行道60的宽度在4m~6m的范围内。

车行道60的宽度在4m~6m的范围内,保证车行道60有足够的间距供车辆行驶,防止车辆与围埝10之间发生碰撞,提高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围埝10发生损坏。

优选地,排水土渠50的截面呈等腰梯型,如图3所示。

排水土渠50的纵切面呈等腰梯形,结构较为规整,提高了排水土渠50的美观度,且便于施工成型。

排水土渠50的截面的高度在0.32m~0.48m的范围内。

排水土渠50的纵切面的高度范围为0.32m~0.48m内,以排水土渠50具有足够的深度,以保证围埝10内的积水同时向排水土渠50内排放时能够全部排进河道。

排水土渠50的截面的顶边宽度在2m~3m的范围内。

排水土渠50的截面的底边宽度在0.4m~0.6m的范围内。

排水土渠50的内坡边坡比在1/2-1/3的范围内。

排水土渠50的纵切面的顶边宽度的范围在2m~3m内,底边宽度的范围在0.4m~0.6m内,排水土渠50的内坡边坡比的范围在1/2-1/3内,则排水土渠50的顶边宽于底边,不仅便于水流的流动,还能够有效防止排水土渠50的边坡发生坍塌造成水流堵塞,有效提高了水流流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图中未示出)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抗压保护层,包括第一抗压保护层和第二抗压保护层,第一抗压保护层和第二抗压保护层分别铺设在底部防渗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淤泥堆放场结构还包括抗压保护层,抗压保护层包括第一抗压保护层和第二抗压保护层,将第一抗压保护层铺设在底部防渗层的上表面,第二抗压保护层铺设在第二防渗保护层的下表面,起到保护第二防渗保护层的作用,有效防止因淤泥堆放容腔20的底部淤泥产生的压力较大而导致底部防渗层发生损坏,提高了产品防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优选地,抗压保护层为水泥土层。

抗压保护层为水泥土层,水泥土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且生产成本较低,便于加工成型,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水泥土层的材料由土和水泥制成,且土与水泥的配比为85:15,厚度为15cm,材料源较为简单,且易于加工成型,抗压强度较高,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具体地,围埝10包括上层围埝101和堆积在上层围埝101下方的下层围埝102,且上层围埝101的密实度小于下层围埝102的密实度。

围埝10包括上层围埝101和下层围埝102,下层围埝102堆积在上层围埝101的下方,上层围埝101的密实度小于下层围埝102的密实度,由于下层围埝102承受的压力要大于上层围埝101,因此将下层围埝102的密实度设置大于上层围埝101的密实度,能够有效防止淤泥堆放容腔20内的水或淤泥从下层围埝102冲出,提高了围埝10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排水口30设置在上层围埝101与下层围埝102之间的位置。

将排水口30设置在上层围埝101与下层围埝102之间的位置,则当围埝10内的水位低于排水口30的位置时,水流会积蓄在围埝10内,当水位到达排水口30高度时,水流能够自动从排水口30流出,同时由于上层围埝101的密实度小于下层围埝102的密实度,还能够有效避免因水位过高导致水流压力过大,以使上层围埝101坍塌等情况发生。

优选地,上层围埝101为采用编织袋装土填筑形成的堆砌结构,下层围埝102为采用粘土填筑形成的堆砌结构。

上层围埝101采用编织袋装土填筑堆砌形成,便于堆砌成型,且有助于降低围埝10的施工成本,下层围埝102采用粘土填筑,粘土填筑结构较为密实,能够有效防止围埝10内的水流或淤泥将围埝10冲垮,且施工成本较低,便于堆砌成型。

优选地,上层围埝101的截面呈梯形,如图2所示。

上层围埝101呈梯形,梯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结构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且有助于提高上层围埝101的美观度。

上层围埝101的截面的高度在2m~3m的范围内。

上层围埝101的纵截面的高度设置在2m~3m之间,不仅能够起到稳定的围挡作用,还能有效防止围埝10内的水流飞溅至围埝10外部,且能够起到保护围埝10外的人或车辆的作用。

上层围埝101的截面的顶边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

上层围埝101的截面的底边宽度在5.8m~8.7m的范围内。

上层围埝101的内坡边坡比在1/1.2~1/1.8的范围内。

上层围埝101的外坡边坡比为1/0.8~1/1.2的范围内。

上层围埝101的纵截面的顶边宽度设置在0.8m~1.2m的范围内,底边宽度设置在5.8m~8.7m的范围内,上层围埝101的内坡边坡比设置在1/1.2~1/1.8的范围内,外坡边坡比设置在1/0.8~1/1.2的范围内,围埝10纵截面的底边宽度大于顶边的宽度,进一步提高了上层围埝101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防止因底面受压较大导致坍塌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下层围埝102的截面呈梯形,如图2所示。

下层围埝102呈梯形,梯形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结构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且有助于提高下层围埝102的美观度。

下层围埝102的截面的高度在1.6m~2.4m的范围内。

下层围埝102的纵截面的高度设置在1.6m~2.4m之间,不仅能够起到稳定的围挡作用,还能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以保证上层围埝101的稳定,且结构较为规则,便于施工成型。

下层围埝102的截面的顶边宽度在7.4m~11.1m的范围内。

下层围埝102的截面的底边宽度在11.4m~17.1m的范围内。

下层围埝102的内坡边坡比在1/1.2~1/1.8的范围内。

下层围埝102的内坡边坡比外坡边坡比为1/0.8~1/1.2的范围内。

下层围埝102的纵截面的顶边宽度设置在7.4m~11.1m的范围内,底边宽度设置在11.4m~17.1m的范围内,下层围埝102的内坡边坡比设置在1/1.2~1/1.8的范围内,外坡边坡比设置在1/0.8~1/1.2的范围内,下层围埝102纵截面的底边宽度大于顶边的宽度,进一步提高了围埝10的稳定性,且能够有效防止因底面受压较大导致坍塌的情况发生,同时,下层围埝102的内坡边坡比与上层围埝101的边坡比相同,结构较为规整,进一步提高了围埝10整体的美观度。

优选地,上层围埝101的底面的轮廓线位于下层围埝102的顶面的轮廓线内侧,且与下层围埝102的顶面的轮廓线之间形成等宽间隙。

上层围埝101的底面的轮廓线位于下层围埝102的顶面的轮廓线内侧,且上层围埝101底面的轮廓线与下层围埝102的顶面的轮廓线之间形成有等宽间隙,有助于提高上层围埝101的稳定性,有效防止上层围埝101发生滑坡,且间隙等宽则整体结构较为规整,有助于提高围埝10整体的美观度。

优选地,等宽间隙的宽度在0.8m~1.2m的范围内。

将等宽间隙的宽度设置在0.8m~1.2m的范围内,提高了间隙的宽度,进一步上层围埝101的稳定性。

优选地,底部防渗层为土工膜。

优选地,侧部防渗层401为土工膜。

底部防渗层和侧部防渗层401为土工膜,土工膜能够具有高防渗透性,能够有效防止淤泥堆积区域内的污染物向围埝10四周和淤泥堆放容腔20的底部渗透,避免了淤泥堆放容腔2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至于土工膜的具体结构,可以是聚乙烯土工膜,也可以是复合土工膜,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而定,由于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的具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堆场四周通过围埝10分格,围埝10上部(即上层围埝101)采用编织袋装土填筑,高2.5m,顶宽1m,内坡1:1.5,外坡1:1;下部结构(即下层围埝102)采用粘土填筑,高2m,内坡1:1.5,外坡1:1,并在内坡铺设防渗土工膜(即侧部防渗层401)。

临时堆场(即淤泥堆放容腔20)底部防渗采用土工膜(即底部防渗层)+水泥土复合铺盖(即抗压保护层),土工膜作为中间层,上下各铺一层厚度15cm的水泥土,水泥土材料配比为土:水泥=85:15。

堆场外排水设施采用土渠(即排水土渠50),为梯形断面,边坡1:2.5,深0.4m,底宽0.5m,边坡拍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淤泥堆放场结构,能够有效解决污染物向地下水渗透的问题,围埝内的积水能够通过排水口排到围埝外部,以降低围埝内淤泥的含水量,为进一步对淤泥处理提供了较好的物理基础,且利用该淤泥堆放场结构对淤泥进行处理,不仅简单易行,还不需要专门的淤泥处理设备,也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大大降低了淤泥脱水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