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及平板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67679发布日期:2019-05-15 22:4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及平板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手持式工程机械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及平板夯。



背景技术:

在现代建筑业中,需要稳固且平整的地基,故在实际施工中需要经常使用到平板夯,来平整地面,平板夯适用于夯实颗粒之间的粘结力及摩擦力较小的材料,需要不停震动往出夯平地面的任务,目前施工生产中所使用的平板夯,在工作时默认情况下,会朝向某一具体方向震动位移,实际使用时使平板夯换向需要极其不便,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现有技术中,平板夯的换向控制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械换向,另一类是液压换向,其中机械换向的转向精确度低,换向控制机构体积大占用空间大,而且在平板夯长时间震动工作后,容易损坏。故使用液压换向作为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是本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现有技术中的,液压换向具有换向精准性高的优势,但是液压换向需要借助齿轮齿条驱动,换向灵敏度低,换向控制机构的生产成本高且不耐用,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不耐用,提高一种操作便捷、结实耐用、经济性好的液压换向控制机构。

因此,本领域亟需一种具有更好操作效果的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及平板夯。

有鉴于此,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好操作效果的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实际使用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所述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包括换向手柄、转动曲轴、定位弹簧、联动曲柄及顶端壳体,所述换向手柄与转动曲轴相连接,所述转动曲轴与联动曲柄相连接,所述换向手柄、转动曲轴、定位弹簧及联动曲柄设置顶端壳体内,所述定位弹簧用于换向手柄的复位。

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的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具有更高的耐用性,有效提高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使用时长,减少由于频繁更换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造成的生产浪费,同时,上述结构具有定位弹簧,在无外力影响换向手柄的条件下,所述定位弹簧会使换向手柄固定转动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所述结构使本发明的平板夯具有更优的待机状态,保证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平板夯处理固定工作状态,降低平板夯的操作难度,提高平板夯的适用环境。

优选的,所述换向手柄通过换向连接结构与转动曲轴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换向连接结构包括减震块、弹簧腔及曲轴轴套,所述减震块一端与换向手柄相连接,另一端与弹簧腔相连接,所述弹簧腔的另一端与顶端壳体相连接,所述曲轴轴套套接在转动曲轴上且与顶端壳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换向手柄以转动曲轴为轴心转动,更优选的,所述联动曲柄设置在转动曲轴杆体的中间位置,优选的,所述定位弹簧设置有多个,更优选的,所述多个定位弹簧以联动曲柄为对称轴在转动曲轴杆体上对称设置。采用所述结构,便于换向操作结构与联动结构之间联动的灵敏度,提高转向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设置多个定位弹簧也保证了换向手柄可以及时回弹到固定位置,有效提高回弹效率。

优选的,所述定位弹簧采用扭转弹簧,工作时,扳动所述换向手柄旋转使与其相连接的转动曲轴转动,所述转动曲轴转动会使扭转弹簧从自然状态变换到扭曲受力状态,松开所述换向手柄后,所述扭转弹簧会由扭曲受力状态自发向自然状态扭动,而所述扭转弹簧扭动即会带动转动曲轴、减震块及弹簧腔旋转,所述减震块旋转带动与其相连接的换向手柄旋转,所述扭转弹簧恢复到自然状态,所述换向手柄即恢复到固定位置,上述过程进行时,所述联动结构、液压传动结构及振子换向结构会产生相应的联动过程,实现对平板夯的自动定位。采用上述结构,本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在失去换向外力操作换向手柄时,会自动将换向手柄回弹到固定位置,从而完成对平板夯的紧急控制,大大提高平板夯的操作安全性,预防生产事故,提高施工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扭转弹簧一端与弹簧腔固定,另一端与固定在液压箱头上的曲轴轴套固定。

优选的,所述顶端壳体上设置有及第一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用于限制联动曲柄的运动范围,防止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联动曲柄运动异常。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平板夯,所述平板夯采用上述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平板夯包括液压机构、动力机构及平板夯底板,所述换向控制机构与液压机构相连接,所述液压机构与动力机构及平板夯底板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平板夯还包括平板夯护架,所述换向控制机构、液压机构及动力机构设置在平板夯护架内部,且所述平板夯护架与换向控制机构、液压机构及动力机构相连接,所述平板夯底板设置在平板夯护架底部。

优选的,所述液压机构包括顶端活塞结构、液压腔及末端活塞结构,所述顶端活塞结构及液压腔相连接,所述液压腔与末端活塞结构相连接,上述结构可显著提高平板夯的控制效果,提高平板夯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顶端活塞结构包括联动活塞杆、顶端复位弹簧、顶端壳体及顶端活塞腔,所述顶端活塞腔与液压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顶端壳体包括液压箱头,所述液压箱头上设置有注油口,所述注油口用于添加液压油,更优选的,所述注油口还具有排气阀的作用,便于排除顶端壳体内的多余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腔一端与减震块相连接,另一端与液压箱头相连接,所述曲轴轴套套接在转动曲轴上且与液压箱头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端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用于限制顶端活塞结构的运动范围,防止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顶端活塞结构运动异常。

优选的,所述顶端活塞腔由顶端密闭销、顶端密闭鞘、顶端弹簧座及顶端壳体共同构成,所述顶端密闭销与顶端密闭鞘相连接,所述顶端复位弹簧设置在顶端密闭销及顶端弹簧座之间,且一端与顶端密闭销相连接,另一端与顶端弹簧座相连接,所述顶端壳体与顶端密闭鞘及顶端弹簧座相连接,所述顶端密闭销一端与联动活塞杆相连接,另一端与顶端复位弹簧相连接,所述与联动活塞杆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顶端活塞杆槽,所述顶端活塞杆槽与联动活塞杆相配合,进一步的,所述联动活塞杆与顶端密闭销之间通过顶端活塞杆槽相连接。采用所述结构,本发明具有更好的产品设计,合理利用了产品的内部结构及空间。

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振子换向结构,所述振子换向结构包括丝杠活塞杆、传动丝杠及偏心振子,所述偏心振子包括换向振子及固定振子,所述丝杠活塞杆与末端活塞结构及传动丝杠相连接,所述传动丝杠与换向振子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末端活塞结构包括末端密闭销及末端密闭鞘,所述末端密闭销与末端密闭鞘相连接,更优选的,所述末端密闭销及末端密闭鞘构成末端活塞腔,所述末端活塞腔与液压腔相连通,进一步的,所述丝杠活塞杆与末端密闭销相连接。采用所述结构,可有效提高本发明的末端活塞结构的密闭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更优选的,所述末端密闭销与丝杠活塞杆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末端活塞杆槽,所述末端活塞杆槽与丝杠活塞杆相配合,进一步的,所述丝杠活塞杆与末端密闭销之间通过末端活塞杆槽相连接。采用所述结构,本发明具有更好的产品设计,合理利用了产品的内部结构及空间。

优选的,所述顶端活塞腔、液压腔及末端活塞腔内填充有液压油,采用所述方式,可显著提高液压腔的使用寿命,且利于液压腔对作用力的进行传导,提高产品的灵敏程度。

工作开始之前,所述换向手柄、转动曲轴、联动曲柄、联动活塞杆、顶端密闭销、末端密闭销、丝杠活塞杆及传动丝杠位于固定位置状态,所述固定位置状态是指平板夯原地震动时,所述换向手柄、转动曲轴、联动曲柄、联动活塞杆、顶端密闭销、末端密闭销、丝杠活塞杆及传动丝杠所处的位置,所述换向振子位于固定角度状态,所述固定角度状态是指平板夯原地震动时,所述换向振子所处的角度。

工作时,向前推动换向手柄,所述换向手柄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转动曲轴转动,所述转动曲轴带动设置在其曲轴杆体上的联动曲柄转动,所述联动曲柄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联动活塞杆向下径向位移,所述联动活塞杆向下径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顶端密闭销向下径向位移,所述顶端密闭销向下径向位移使的顶端活塞腔体积减小,所述顶端活塞腔内的压强变大,从而使所述顶端活塞腔内填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腔向末端活塞腔内移动,所述末端活塞腔内的液压油增多,末端活塞腔的压强变大,使末端密闭销受力向前横向位移,所述末端密闭销向前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丝杠活塞杆向前横向位移,所述丝杠活塞杆向前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丝杠向前横向位移,所述传动丝杠向前横向位移带动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前改变,所述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前改变使平板夯向前移动,所述平板夯进入前进状态。

下一步,松开换向手柄,所述转动曲轴在定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弹至固定位置,所述转动曲轴带动与其相连接的换向手柄回弹到固定位置,同时所述转动曲轴带动设置在其上的联动曲柄移动到固定位置,所述联动曲柄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联动活塞杆移动到固定位置,所述联动活塞杆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顶端密闭销移动到固定位置,所述顶端密闭销移动到固定位置使的顶端活塞腔的容积恢复到固定体积,所述顶端活塞腔内的压强变小,从而使所述末端活塞腔内填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腔向顶端活塞腔内移动,所述末端活塞腔内的液压油减少,末端活塞腔的压强变小并恢复到固定体积,使末端密闭销回到固定位置,所述末端密闭销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丝杠活塞杆回到固定位置,所述丝杠活塞杆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丝杠回到固定位置,所述传动丝杠带动换向振子转动到固定角度,所述换向振子回到固定角度使平板夯变成原地震动状态。

下一步,向后拉动换向手柄,所述换向手柄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转动曲轴转动,所述转动曲轴带动设置在其曲轴杆体上的联动曲柄转动,所述联动曲柄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联动活塞杆向上径向位移,所述联动活塞杆向上径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顶端密闭销向上径向位移,所述顶端密闭销向上径向位移使的顶端活塞腔体积增大,所述顶端活塞腔内的压强变小,从而使所述末端活塞腔内填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腔向顶端活塞腔内移动,所述末端活塞腔内的液压油减少,末端活塞腔的压强变小,使末端密闭销受力向后横向位移,所述末端密闭销向后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丝杠活塞杆向后横向位移,所述丝杠活塞杆向后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丝杠向后横向位移,所述传动丝杠向后横向位移带动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后改变,所述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后改变使平板夯向后移动,所述平板夯进入后退状态。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平板夯控制方法,所述平板夯控制方法提供了三种工作状态,所述三种工作状态包括前进状态、原地状态及后退状态,所述前进状态通过向前推动换向手柄,使换向手柄脱离固定位置向前移动而实现,所述原地状态通过使换向手柄保持在固定位置实现,所述后退状态通过向后拉动换向手柄,使换向手柄脱离固定位置向后移动而实现,所述平板夯控制方法还提供了一种定位状态,即通过定位弹簧的自动回弹,将脱离外力作用的换向手柄回弹至固定位置,使平板夯进入在原地状态实现。

采用上述方便,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符合人体力学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操作人员对平板夯的使用效率,使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进一步的,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还具有定位状态,便于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平板夯的工作状态,有效提高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的工作效率,同时上述的定位状态也大大降低平板夯转向所需使用的牵引力,便于平板夯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灵活转向,提高平板夯对工作环境的普适性,并且本控制方法的固定状态为原地状态,平板夯启动后仅在原地震动,防止由于现有技术中开启平板夯后,平板夯自动进入前进状态,造成操作不便的情况发生。

工作时,打开所述动力机构并向前推动换向手柄,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前进状态,撤回施加在换向手柄上的作用力后,所述换向手柄在定位弹簧的作用下完成回弹,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原地状态,向后拉动所述换向手柄,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后退状态,再次撤回施加在换向手柄上的作用力后,所述换向手柄在定位弹簧的作用下完成回弹,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原地状态,关闭动力机构,所述平板夯停止工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具有更高的耐用性,有效提高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使用时长,减少由于频繁更换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造成的生产浪费;

2.本发明具有定位弹簧,在无外力影响换向手柄的条件下,所述定位弹簧会使换向手柄固定转动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所述结构使本发明的平板夯具有更优的待机状态,保证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平板夯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下,降低平板夯的操作难度,提高平板夯的适用环境;

3.本发明在失去换向外力操作换向手柄时,会自动将换向手柄回弹到固定位置,从而完成对平板夯的紧急控制,大大提高平板夯的操作安全性,预防生产事故,提高施工质量;

4.本发明固定的工作状态为原地状态,平板夯启动后仅在原地震动,防止由于现有技术中开启平板夯后,平板夯自动进入前进状态,造成操作不便的情况发生;

5.本发明符合人体力学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操作人员对平板夯的使用效率,使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便于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平板夯的工作状态,有效提高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的工作效率,同时上述的定位状态也大大降低平板夯转向所需使用的牵引力,便于平板夯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灵活换向,提高平板夯对工作环境的普适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第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第二视角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第三视角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平板夯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1、换向手柄;12、转动曲轴;13、定位弹簧;141、减震块;142、弹簧腔;143、曲轴轴套;144、液压箱头;21、联动曲柄;22、联动活塞杆;3、顶端活塞结构;31、顶端密闭销;311、顶端活塞杆槽;32、顶端密闭鞘;33、顶端复位弹簧;34、顶端弹簧座;35、顶端壳体;351、注油口;352、第一限位杆;353、第二限位杆;36、顶端活塞腔;4、液压腔;5、末端活塞结构;51、末端密闭销;511、末端活塞杆槽;52、末端密闭鞘;53、末端活塞腔;61、丝杠活塞杆;62、传动丝杠;63、偏心振子。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发明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所述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包括换向手柄11、转动曲轴12、定位弹簧13、联动曲柄21及顶端壳体35,所述换向手柄11与转动曲轴12相连接,所述转动曲轴12与联动曲柄21相连接,所述换向手柄11、转动曲轴12、定位弹簧13及联动曲柄21设置在顶端壳体35内,所述定位弹簧13用于换向手柄11的复位。

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的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具有更高的耐用性,有效提高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使用时长,减少由于频繁更换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造成的生产浪费,同时,上述结构具有定位弹簧13,在无外力影响换向手柄11的条件下,所述定位弹簧13会使换向手柄11固定转动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所述结构使本发明的平板夯具有更优的待机状态,保证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平板夯处理固定工作状态,降低平板夯的操作难度,提高平板夯的适用环境。

所述换向手柄11通过换向连接结构与转动曲轴12相连接,所述换向连接结构包括减震块141、弹簧腔142及曲轴轴套143,所述减震块141一端与换向手柄11相连接,另一端与弹簧腔142相连接,所述弹簧腔142的另一端与顶端壳体35相连接,所述曲轴轴套143套接在转动曲轴12上且与顶端壳体35固定连接。

所述换向手柄11以转动曲轴12为轴心转动,所述联动曲柄21设置在转动曲轴12杆体的中间位置,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定位弹簧13设置有两个,所述两个定位弹簧13以联动曲柄21为对称轴在转动曲轴12杆体上对称设置。采用所述结构,便于换向操作结构与联动结构之间联动的灵敏度,提高转向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设置多个定位弹簧13也保证了换向手柄11可以及时回弹到固定位置,有效提高回弹效率。

所述定位弹簧13采用扭转弹簧实现,所述扭转弹簧一端与弹簧腔142固定,另一端与固定在顶端壳体35上的曲轴轴套143固定,工作时,扳动所述换向手柄11旋转使与其相连接的转动曲轴12转动,所述转动曲轴12转动会使扭转弹簧从自然状态变换到扭曲受力状态,松开所述换向手柄11后,所述扭转弹簧会由扭曲受力状态自发向自然状态扭动,而所述扭转弹簧扭动即会带动转动曲轴12、弹簧腔142及减震块141旋转,所述转动曲轴12旋转带动与其相连接的换向手柄11旋转,所述扭转弹簧恢复到自然状态,所述换向手柄11即恢复到固定位置,上述过程进行时,所述联动结构、液压传动结构及振子换向结构会产生相应的联动过程,实现对平板夯的自动定位。采用上述结构,本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在失去换向外力操作换向手柄11时,会自动将换向手柄11回弹到固定位置,从而完成对平板夯的紧急控制,大大提高平板夯的操作安全性,预防生产事故,提高施工质量。

所述顶端壳体35上设置有第一限位杆352,所述第一限位杆352用于限制联动曲柄21的运动范围,防止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联动曲柄21运动异常。

具体的,本发明的还提供了一种平板夯,所述平板夯采用上述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平板夯包括换向控制机构、液压机构、动力机构、平板夯底板及平板夯护架,所述换向控制机构、液压机构及动力机构设置在平板夯护架内部,且所述平板夯护架与换向控制机构、液压机构及动力机构相连接,所述换向控制机构与液压机构相连接,所述液压机构与动力机构及平板夯底板相连接,所述平板夯底板设置在平板夯护架底部。

所述液压机构包括顶端活塞结构3、液压腔4及末端活塞结构5,所述顶端活塞结构3及液压腔4相连接,所述液压腔4与末端活塞结构5相连接,上述结构可显著提高平板夯的控制效果,提高平板夯的工作效率。

所述顶端壳体35包括液压箱头144,所述液压箱头144上设置有注油口351,所述注油口351用于添加液压油,所述注油口351还具有排气阀的作用,便于排除顶端壳体35内的多余气体,所述弹簧腔142一端与减震块141相连接,另一端与液压箱头144相连接,所述曲轴轴套143套接在转动曲轴12上且与液压箱头144固定连接。

所述顶端活塞结构3包括顶端密闭销31、顶端密闭鞘32、顶端复位弹簧33、顶端弹簧座34及顶端壳体35,所述顶端密闭销31与顶端密闭鞘32相连接,所述顶端复位弹簧33设置在顶端密闭销31及顶端弹簧座34之间,且一端与顶端密闭销31相连接,另一端与顶端弹簧座34相连接,所述顶端壳体35与顶端密闭鞘32及顶端弹簧座34相连接,所述顶端密闭销31、顶端密闭鞘32、顶端弹簧座34及顶端壳体35共同构成顶端活塞腔36,所述顶端活塞腔36与液压腔4相连通,所述联动活塞杆22与顶端密闭销31相连接,所述顶端壳体35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杆353,所述第二限位杆353用于限制顶端活塞结构3的运动范围,防止由于压力过大造成的顶端活塞结构3运动异常。采用所述结构,可有效提高本发明的顶端活塞结构3的密闭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所述顶端密闭销31一端与联动活塞杆22相连接,另一端与顶端复位弹簧33相连接,所述与联动活塞杆22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顶端活塞杆槽311,所述顶端活塞杆槽311与联动活塞杆22相配合,所述联动活塞杆22与顶端密闭销31之间通过顶端活塞杆槽311相连接。采用所述结构,本发明具有更好的产品设计,合理利用了产品的内部结构及空间。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振子换向结构,所述振子换向结构包括丝杠活塞杆61、传动丝杠62及偏心振子63,所述偏心振子63包括换向振子及固定振子,所述丝杠活塞杆61与末端活塞结构5及传动丝杠62相连接,所述传动丝杠62与换向振子相连接。

所述末端活塞结构5包括末端密闭销51及末端密闭鞘52,所述末端密闭销51与末端密闭鞘52相连接,更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末端密闭销51及末端密闭鞘52构成末端活塞腔53,所述末端活塞腔53与液压腔4相连通,所述丝杠活塞杆61与末端密闭销51相连接。采用所述结构,可有效提高本发明的末端活塞结构5的密闭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所述末端密闭销51与丝杠活塞杆61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末端活塞杆槽511,所述末端活塞杆槽511与丝杠活塞杆61相配合,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所述丝杠活塞杆61与末端密闭销51之间通过末端活塞杆槽511相连接。采用所述结构,本发明具有更好的产品设计,合理利用了产品的内部结构及空间。

所述顶端活塞腔36、液压腔4及末端活塞腔53内填充有液压油,采用所述方式,可显著提高液压腔4的使用寿命,且利于液压腔4对作用力的进行传导,提高产品的灵敏程度。

工作开始之前,所述换向手柄11、转动曲轴12、联动曲柄21、联动活塞杆22、顶端密闭销31、末端密闭销51、丝杠活塞杆61及传动丝杠62位于固定位置状态,所述位于换向振子固定角度状态,所述顶端活塞腔36及末端活塞腔53处于固定体积状态。

工作时,向前推动换向手柄11,所述换向手柄11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转动曲轴12转动,所述转动曲轴12带动设置在其曲轴杆体上的联动曲柄21转动,所述联动曲柄21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联动活塞杆22向下径向位移,所述联动活塞杆22向下径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顶端密闭销31向下径向位移,所述顶端密闭销31向下径向位移使的顶端活塞腔36体积减小,所述顶端活塞腔36内的压强变大,从而使所述顶端活塞腔36内填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腔4向末端活塞腔53内移动,所述末端活塞腔53内的液压油增多,末端活塞腔53的压强变大,使末端密闭销51受力向前横向位移,所述末端密闭销51向前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丝杠活塞杆61向前横向位移,所述丝杠活塞杆61向前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丝杠62向前横向位移,所述传动丝杠62向前横向位移带动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前改变,所述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前改变使平板夯向前移动,所述平板夯进入前进状态。

下一步,松开换向手柄11,所述转动曲轴12在定位弹簧13的作用下回弹至固定位置,所述转动曲轴12带动与其相连接的换向手柄11回弹到固定位置,同时所述转动曲轴12带动设置在其上的联动曲柄21移动到固定位置,所述联动曲柄21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联动活塞杆22移动到固定位置,所述联动活塞杆22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顶端密闭销31移动到固定位置,所述顶端密闭销31移动到固定位置使的顶端活塞腔36的容积恢复到固定体积,所述顶端活塞腔36内的压强变小,从而使所述末端活塞腔53内填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腔4向顶端活塞腔36内移动,所述末端活塞腔53内的液压油减少,末端活塞腔53的压强变小并恢复到固定体积,使末端密闭销51回到固定位置,所述末端密闭销51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丝杠活塞杆61回到固定位置,所述丝杠活塞杆61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丝杠62回到固定位置,所述传动丝杠62带动换向振子转动到固定角度,所述换向振子回到固定角度使平板夯变成原地震动状态。

下一步,向后拉动换向手柄11,所述换向手柄11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转动曲轴12转动,所述转动曲轴12带动设置在其曲轴杆体上的联动曲柄21转动,所述联动曲柄21转动带动与其相连接的联动活塞杆22向上径向位移,所述联动活塞杆22向上径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顶端密闭销31向上径向位移,所述顶端密闭销31向上径向位移使的顶端活塞腔36体积增大,所述顶端活塞腔36内的压强变小,从而使所述末端活塞腔53内填充的液压油通过液压腔4向顶端活塞腔36内移动,所述末端活塞腔53内的液压油减少,末端活塞腔53的压强变小,使末端密闭销51受力向后横向位移,所述末端密闭销51向后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丝杠活塞杆61向后横向位移,所述丝杠活塞杆61向后横向位移带动与其相连接的传动丝杠62向后横向位移,所述传动丝杠62向后横向位移带动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后改变,所述换向振子转动角度向后改变使平板夯向后移动,所述平板夯进入后退状态。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平板夯控制方法,所述平板夯控制方法提供了三种工作状态,所述三种工作状态包括前进状态、原地状态及后退状态,所述前进状态通过向前推动换向手柄11,使换向手柄11脱离固定位置向前移动而实现,所述原地状态通过使换向手柄11保持在固定位置实现,所述后退状态通过向后拉动换向手柄11,使换向手柄11脱离固定位置向后移动而实现,所述平板夯控制方法还提供了一种定位状态,即通过定位弹簧13的自动回弹,将脱离外力作用的换向手柄11回弹至固定位置,使平板夯进入在原地状态实现。

采用上述方便,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符合人体力学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操作人员对平板夯的使用效率,使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还具有定位状态,便于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平板夯的工作状态,有效提高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的工作效率,同时上述的定位状态也大大降低平板夯转向所需使用的牵引力,便于平板夯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灵活转向,提高平板夯对工作环境的普适性,并且本控制方法的固定状态为原地状态,平板夯启动后仅在原地震动,防止由于现有技术中开启平板夯后,平板夯自动进入前进状态,造成操作不便的情况发生。

工作时,打开所述动力机构并向前推动换向手柄11,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前进状态,撤回施加在换向手柄11上的作用力后,所述换向手柄11在定位弹簧13的作用下完成回弹,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原地状态,向后拉动所述换向手柄11,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后退状态,再次撤回施加在换向手柄11上的作用力后,所述换向手柄11在定位弹簧13的作用下完成回弹,所述平板夯经由换向控制机构调整进入原地状态,关闭动力机构,所述平板夯停止工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具有更高的耐用性,有效提高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的使用时长,减少由于频繁更换平板夯换向控制机构造成的生产浪费;本发明具有定位弹簧13,在无外力影响换向手柄11的条件下,所述定位弹簧13会使换向手柄11固定转动并保持在固定位置,所述结构使本发明的平板夯具有更优的待机状态,保证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平板夯处于固定工作状态,降低平板夯的操作难度,提高平板夯的适用环境;本发明在失去换向外力操作换向手柄11时,会自动将换向手柄11回弹到固定位置,从而完成对平板夯的紧急控制,大大提高平板夯的操作安全性,预防生产事故,提高施工质量;本发明符合人体力学设计,极大的提高了操作人员对平板夯的使用效率,使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便于操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平板夯的工作状态,有效提高采用本平板夯控制方法的平板夯的工作效率,同时上述的定位状态也大大降低平板夯转向所需使用的牵引力,便于平板夯在复杂工作环境下的灵活转向,提高平板夯对工作环境的普适性。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