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28575发布日期:2019-06-15 00:37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地下室、综合管廊、明挖区间等类似地下结构工程或地上装配式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大,目前装配式地下结构思路常见有三种,第一种是采用整体预制管段纵向拼装形式,管段环与环之间采用水泥材料密封填充;第二种是采用分块装配,底板接缝现浇的做法;第三种是结构顶板、侧墙、立柱及梁结构均预制装配,底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并预留杯口、钢套筒等形式供上部构件后期连接。其中,第三种底板现浇预留杯口、钢套筒等方法在地下结构装配式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性,但是亦存在如下问题:

(1)构件之间采用机械、套筒灌浆连接,预埋钢筋和套筒施工时定位极易产生偏差,造成工程侵限,影响工程使用。

(2)构件之间常采用机械、套筒灌浆连接,现场钢筋连接困难,容易造成结构安全隐患。

(3)在地下水丰富地区,由于地下水水压的作用,接头处很容易漏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装配式结构件中预制构件定位实施难、节点受力差及局部易漏水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件和预制结构件,所述混凝土结构件和预制结构件之间现浇筑有现浇结构件,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预留有u型筋一,所述u型筋一的两侧部分伸入混凝土结构件内部,u型筋一的底部伸出混凝土结构件,所述预制结构件上预留有u型筋二,所述u型筋二的一侧部分伸入预制结构件内部,u型筋二的另一侧位于现浇结构件内,所述u型筋一和u型筋二的下端重叠搭接定位,且u型筋一和u型筋二的搭接处位于现浇结构件内。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结构件底部设有定位型钢,所述混凝土结构件上设有用于与定位型钢配合定位的钢板。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型钢与u型筋一和u型筋二的搭接部位错位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u型筋一和u型筋二搭接处的一侧均间隔设有多根第一横向钢筋,且所述u型筋一上的多根第一横向钢筋与u型筋二上的多根第一横向钢筋一一相对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u型筋二上分别位于预制结构件和现浇结构件内部的两侧上均间隔设有多根第二横向钢筋。

进一步的,所述u型筋一和u型筋二均有多根,且u型筋一和u型筋二交替布置。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期施工混凝土结构件,并在混凝土结构件的上方预留u型钢筋一,u型钢筋一两端以倒u方式插入混凝土结构件中;

2)预制出预制结构件,并在预制结构件中预埋u型钢筋二,u型钢筋二的一侧从预制结构件底部伸入预制结构件中,另一侧位于预制结构件外部;

3)将步骤2)中预制结构件吊装至混凝土结构件上方,然后靠拢使预制结构件的u型钢筋二底部与混凝土结构件的u型钢筋一露出部分错位相扣搭接,限位预制结构件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

4)在预制结构件与混凝土结构件之间通过现浇方式浇筑现浇结构件,将预制结构件和混凝土结构件连接成整体结构。

进一步的,在混凝土结构件上表面预埋钢板,在预制结构件的底部固定一定位型钢,在吊装预制结构件至混凝土结构件上方时,通过定位型钢和钢板进行焊接定位预制结构件和混凝土结构件的相对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这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通过u型钢筋一和u型钢筋二之间相扣连接,以及通过定位型钢和钢板之间的焊接定位,有效解决了现有装配式结构件中预制构件定位实施难的问题;同时u型钢筋一和u型钢筋二的设置增加了预制结构件与混凝土结构件连接节点的受力强度。

(2)本发明提供的这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方法将预制结构件和混凝土结构件通过“湿节点”现浇方式浇筑成整体结构,解决了现有装配式结构件接缝处易漏水的问题。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混凝土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预制结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混凝土结构件;2、u型筋一;3、现浇结构件;4、定位型钢;5、u型筋二;6、预制结构件;7、钢板;8、第一横向钢筋;9、第二横向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结构件1和预制结构件6,所述混凝土结构件1和预制结构件6之间现浇筑有现浇结构件3;所述混凝土结构件1上预留有u型筋一2,所述u型筋一2的两侧部分伸入混凝土结构件1内部固定,u型筋一2的底部伸出混凝土结构件1,其伸出长度根据预设的预制结构件6和混凝土结构件1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确定;所述预制结构件6上预留有u型筋二5,所述u型筋二5的一侧部分伸入预制结构件6内部,u型筋二5的另一侧位于现浇结构件3内,通过u型筋二5的两侧将预制结构件6与现浇结构件3固定,同时所述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的下端重叠搭接定位,且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的搭接处位于现浇结构件3内,通过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的搭接连接,不仅解决了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现场连接困难的问题,而且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连接了混凝土结构件1、预制结构件6、现浇结构件3,增强了该装配式结构件连接节点的受力强度。

优化的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预制结构件6底部设有定位型钢4,所述混凝土结构件1上设有用于与定位型钢4配合定位的钢板7,通过定位型钢4与钢板7的焊接而对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连接进行定位,有效解决了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定位难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型钢4与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的搭接部位错位布置,定位型钢4与u型筋一2、u型筋二5的位置互不影响,既保证了定位型钢4对预制结构件6的定位效果,又不影响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对加强连接节点受力强度的作用。

具体的,所述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搭接处的一侧均间隔设有多根第一横向钢筋8,第一横向钢筋8垂直于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布置,所述u型筋一2上的多根第一横向钢筋8与u型筋二5上的多根第一横向钢筋8一一相对布置,通过第一横向钢筋8的设置,不仅可用于固定u型筋2一和u型筋二5,而且可进一步加强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的连接节点处受力强度。另外,所述u型筋二5上分别位于预制结构件6和现浇结构件3内部的两侧上均间隔设有多根第二横向钢筋9,第二横向钢筋9垂直于u型筋二5布置,通过第二横向钢筋9进一步加强预制结构件6与现浇结构件3的连接节点的受力强度。进一步的,所述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均有多根,均沿第一横向钢筋8的延伸方向布置,且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交替分布,多根u型筋一2和u型筋二5的相扣搭接,进一步加强了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先期施工混凝土结构件1,并在混凝土结构件1的上方预留u型钢筋一2,u型钢筋一2两端以倒u方式插入混凝土结构件1中,u型钢筋一2预留伸出混凝土结构件1的长度根据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间隔浇筑距离以及规范规定的搭接长度计算确定。

其次,在预制工厂预制出预制结构件6,并在预制结构件6中预埋u型钢筋二5,u型钢筋二5的一侧从预制结构件6底部伸入预制结构件6中,另一侧位于预制结构件6外部,用于与后期现浇筑的现浇结构件3固定。

然后,将上述预制结构件6吊装至混凝土结构件1上方,然后靠拢使预制结构件6的u型钢筋二5底部与混凝土结构件1的u型钢筋一2伸出混凝土结构件1部分错位相扣搭接,从而限位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之间的相对位置。

优化的,为了能够快速定位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可在混凝土结构件1上表面预埋钢板7,在预制结构件6的底部固定一定位型钢4,在吊装预制结构件6至混凝土结构件1上方时,通过定位型钢4和钢板7进行焊接而定位预制结构件6和混凝土结构件1的相对位置。

最后,在预制结构件6与混凝土结构件1之间通过现浇方式浇筑现浇结构件3,此时预制结构件6兼具模板功能,连接区域外侧只需搭设少量模板,通过现浇方式将预制结构件6和混凝土结构件1连接形成整体结构,避免了结构件接缝处漏水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这种装配式结构件的连接结构通过u型钢筋一和u型钢筋二之间相扣连接,以及定位型钢和钢板之间的焊接定位,解决了现有装配式结构件中预制构件定位实施难的问题,且加强了预制结构件与混凝土结构件连接节点的受力强度;同时将预制结构件和混凝土结构件通过现浇方式浇筑成整体结构,解决了现有装配式结构件接缝处易漏水的问题。

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