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及构建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79769发布日期:2019-11-20 00:5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及构建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及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煤炭开采使部分土地变成了塌陷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且诱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恢复是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生态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基质改良、植被恢复、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应用等,生态恢复的理论主要包括生态演替理论、限制因子理论等。

目前治理采煤塌陷区主要依赖水生植物吸收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处理手段单一且效果差,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及构建方法,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处理手段单一且效果差,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塘、岸坡、护栏、作业道路、连接道路、第一陆生植物区、截水槽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由远离至靠近由塌陷区形成的所述生态塘的方向,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截水槽、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所述作业道路、所述护栏以及所述岸坡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所述作业道路、所述岸坡以及所述生态塘的水平高度逐渐降低,所述连接道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截水槽以及第一陆生植物区并与所述作业道路相连。

优选的,所述连接道路从所述截水槽的上方穿过所述截水槽。

优选的,所述岸坡为格宾挡墙结构或人工放坡结构。

优选的,所述岸坡为人工放坡结构。

优选的,还包括水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位于所述生态塘中。

优选的,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水位由浅到深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浮叶植物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如上述任意一种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先对塌陷区的土壤进行成分分析,若土壤中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含量过高,应先进行治理直至土壤中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含量降低到适合动植物生长为止;

(b)对塌陷区的地势进行修整,直至塌陷的外围至其中心,地势逐渐降低,塌陷区的中心形成生态塘;

(c)修建岸坡;

(d)修建作业道路和连接道路,所述作业道路与岸坡之间留有预定距离用于安装护栏;

(e)修建护栏、第一陆生植物区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并在第一陆生植物区与第二陆生植物区之间预留间距用于设置截水槽;

(f)在步骤(e)中预留间距处开挖截水槽即可。

优选的,还包括步骤(g);

(g)在所述生态塘中投放水生植物以形成水生植物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利用植物为动物提供生长所需,而动物的排泄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处理手段多样且效果好,还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采煤塌陷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处理手段多样且效果好,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纵剖图。

图中:1—生态塘,2—岸坡,3—护栏,4—作业道路,5—第一陆生植物区,6—截水槽,7—第二陆生植物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纵剖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包括生态塘1、岸坡2、护栏3、作业道路4、连接道路(图中未示出)、第一陆生植物区5、截水槽6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7,生态塘1不仅仅是一个由塌陷区形成的凹陷的塘,它还包括塘底的淤泥,淤泥中的降解微生物,以及生长在生态塘中的莲藕、鱼虾等。岸坡2为格宾挡墙结构或人工放坡结构。本实施例中,岸坡2为人工放坡结构。作业道路4可以作为收获莲藕、鱼虾的作业区域,也可以作为观光道路。第一陆生植物区5和第二陆生植物区7种植的陆生植物为放养在该生态系统内的羊、鸡、鸭等动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元素。而截水槽6用于截留下雨等情况下流向生态塘中的雨水,以为第一陆生植物区5和第二陆生植物区7上生长的动物提供饮用水。

如图1所示,由远离至靠近由塌陷区形成的生态塘1的方向,第二陆生植物区7、截水槽6、第一陆生植物区5、作业道路4、护栏3以及岸坡2依次设置,且第二陆生植物区7、第一陆生植物区5、作业道路4、岸坡2以及生态塘1的水平高度逐渐降低,连接道路的一端穿过第二陆生植物区7、截水槽6以及第一陆生植物区5并与作业道路4相连。连接道路从截水槽6的上方穿过截水槽6。连接道路4用于人穿过第一陆生植物区5、截水槽6和第二陆生植物区7直达作业道路4。护栏3用于防止人和动物意外坠入生态塘1中。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水生植物区,水生植物区位于生态塘1中。水生植物区包括水位由浅到深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浮叶植物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如上述任意一种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先对塌陷区的土壤进行成分分析,若土壤中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含量过高,应先进行治理直至土壤中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含量降低到适合动植物生长为止。

(b)对塌陷区的地势进行修整,直至塌陷的外围至其中心,地势逐渐降低,塌陷区的中心形成生态塘1。

(c)修建岸坡2。岸坡2为格宾挡墙结构或人工放坡结构。本实施例中,岸坡2为人工放坡结构。

(d)修建作业道路4和连接道路,作业道路4与岸坡2之间留有预定距离用于安装护栏3。

(e)修建护栏3、第一陆生植物区5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7,并在第一陆生植物区5与第二陆生植物区7之间预留间距用于设置截水槽6。

(f)在步骤(e)中预留间距处开挖截水槽6即可。

还包括步骤(g)。

(g)在生态塘1中投放水生植物以形成水生植物区(图中未示出)。水生植物区包括水位由浅到深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浮叶植物区。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塘、岸坡、护栏、作业道路、连接道路、第一陆生植物区、截水槽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由远离至靠近由塌陷区形成的所述生态塘的方向,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截水槽、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所述作业道路、所述护栏以及所述岸坡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所述作业道路、所述岸坡以及所述生态塘的水平高度逐渐降低,所述连接道路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截水槽以及第一陆生植物区并与所述作业道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道路从所述截水槽的上方穿过所述截水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为格宾挡墙结构或人工放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坡为人工放坡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生植物区,所述水生植物区位于所述生态塘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水位由浅到深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和浮叶植物区。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先对塌陷区的土壤进行成分分析,若土壤中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含量过高,应先进行治理直至土壤中重金属和有色金属含量降低到适合动植物生长为止;

(b)对塌陷区的地势进行修整,直至塌陷的外围至其中心,地势逐渐降低,塌陷区的中心形成生态塘;

(c)修建岸坡;

(d)修建作业道路和连接道路,所述作业道路与岸坡之间留有预定距离用于安装护栏;

(e)修建护栏、第一陆生植物区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并在第一陆生植物区与第二陆生植物区之间预留间距用于设置截水槽;

(f)在步骤(e)中预留间距处开挖截水槽即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g);

(g)在所述生态塘中投放水生植物以形成水生植物区。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及构建方法,它包括生态塘、岸坡、护栏、作业道路、连接道路、第一陆生植物区、截水槽以及第二陆生植物区,由远离至靠近由塌陷区形成的生态塘的方向,第二陆生植物区、截水槽、第一陆生植物区、作业道路、护栏以及岸坡依次设置,且第二陆生植物区、第一陆生植物区、作业道路、岸坡以及生态塘的水平高度逐渐降低,连接道路的一端穿过第二陆生植物区、截水槽以及第一陆生植物区并与作业道路相连。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治理采煤塌陷区的湿地岸坡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因此,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处理手段多样且效果好,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军;童超;王韬;张艳;张俊;侯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新宇生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5
技术公布日:2019.11.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