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树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9961发布日期:2019-11-20 00:54阅读:817来源:国知局
生态树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树池,特别是涉及一种水质净化效果好、雨水调蓄高效的生态树池。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透水地面急剧增加,截断了雨水的原有入渗通道,使降雨入渗量大大减小,雨洪峰值增加,汇流时间缩短,从而引起城市暴雨天气时街道洪水泛流及地下水储量减少,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和排洪问题。同时,雨水冲刷地面而产生的径流污染,也给城市的污水处理加大了处理难度,冲刷地面后的初期雨水若直接排放进自然水体,会严重污染水资源环境。

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除初期雨水外,其受污染程度较轻,经处理后可作为城市的绿化、冲刷道路等杂用水源。目前城市所拥有的成熟的雨水利用技术有三种,分别是屋顶雨水收集,城市路面雨水利用,城市绿地、花坛和园林的雨水利用。

城市大街小巷的行道树树池,就是一种可以提高道路表面排水设施综合排水能力的构筑物。改进道路旁绿化带内的树池,通过土壤渗滤过滤,利用树池将径流雨水净化,同时发挥其积蓄调节能力,是解决降雨引发的污染及内涝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树池在增加绿化面积和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树池结构仅仅通过混凝土和砖将树木围砌起来进行保护,其保护性低,且不利于树木生长,而且大多数树池只是单纯的解决了种植树木、缓解径流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净化雨水径流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生态树池,能够大幅度提高雨水中污染物的过滤及净化效率,对净化后的雨水进行适量收集循环利用,提高径流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态树池,包括:种植区、位于所述种植区外侧的蓄水区和位于所述蓄水区外侧的水质净化区;

所述水质净化区靠近所述蓄水区的一侧的下端设置有透水孔;

所述蓄水区包括第一蓄水层和第二蓄水层,所述第一蓄水层位于所述第二蓄水层的上方,所述第一蓄水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透水砖,所述第二蓄水层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透水砖,所述第一蓄水层和第二蓄水层的上端均设置有溢流口;所述第一蓄水层上的溢流口与市政管网连通,第二蓄水层的溢流口与雨水回用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蓄水层靠近所述种植区的一侧设置有透水槽;所述种植区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三透水砖、种植土层和砾石补水层;所述第三透水砖的透水系数小于所述第一透水砖的透水系数;所述种植土层的材质为种植土;所述砾石补水层的材质为砾石,所述砾石补水层与所述蓄水区通过所述透水槽连接。

优选的,所述蓄水区的宽度小于所述水质净化区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水质净化区自上而下包括雨水篦、生物炭层、陶粒层和砾石层,所述生物炭层的材质为生物炭,所述陶粒层的材质为陶粒,所述砾石层的材质为砾石。

优选的,所述雨水篦中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mm~5mm。

优选的,所述水质净化区还包括第一砂石层,所述第一砂石层位于所述雨水篦和生物炭层之间;所述第一砂石层的材质为砂石,所述第二砂石层的厚度为30mm~50mm。

优选的,所述水质净化区中各层之间通过透水土工布隔离。

优选的,所述透水槽的表面包覆有透水土工布。

优选的,所述种植区还包括第二砂石层,所述第二砂石层位于所述第三透水砖和种植土层之间;所述第二砂石层的材质为砂石,所述第二砂石层的厚度为30mm~50mm。

优选的,所述种植区还包括吸水引流棒,所述吸水引流棒的一端位于所述种植土层,所述吸水引流棒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砾石补水层。

优选的,所述吸水引流棒的材质为聚丙烯腈系吸水纤维。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提供了一种生态树池,大颗粒污染物及垃圾、落叶等均被提前截留、分解,避免了大颗粒物质堵塞下级滤料,延长生态树池的使用寿命。

(2)利用水质净化区中填料的净化效果,大幅度提高雨水中污染物的过滤及净化效率,保证污染物更好的去除效果。通过蓄水区对净化后的雨水进行适量收集循环利用,避免了初期弃流,提高径流雨水资源化利用率。

(3)将雨水高效净化与利用有机结合,在保证有效补充树池植物所需水分的同时,有很强的调蓄能力。

(4)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低养护景观持久,雨水过滤净化能力强等优点。且适用范围广,可适用于城市道路、小区人行道、公园道路等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生态树池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水质净化区1、雨水篦11、第一砂石层12、生物炭层13、陶粒层14、砾石层15、透水孔16;

蓄水区2、第一蓄水层21、第二蓄水层22、第一透水砖23、第一溢流口24、透水槽25、第二透水砖26、第二溢流口27;

种植区3、第三透水砖31、第二砂石层32、种植土层33、砾石补水层34、吸水引流棒3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附图,一种生态树池,包括:种植区3、位于种植区3外侧的蓄水区2和位于蓄水区2外侧的水质净化区1。蓄水区2的宽度小于水质净化区1的宽度,确保雨水是经过水质净化区1的充分净化后才在蓄水区2中蓄积的。

水质净化区1在生态树池的最外侧,宽度为300mm~400mm,自上而下分别是雨水篦11、第一砂石层12、生物炭层13、陶粒层14和砾石层15。

雨水篦11中栅栏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mm~5mm,需要定期清理其杂物。雨水篦11用于拦截随雨水冲刷的杂物,防止其进入下部净化区堵塞填料,影响雨水净化效果。

第一砂石层12的厚度为30mm~50mm,填料为砂石。第一砂石层12的厚度过薄则积水容易冲刷掉砂石,导致积水不经过直接到达下部净化区,降低净化效率。

生物炭层13厚度为150mm~200mm,填料为生物炭,粒径为在2mm~4mm,该层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生物炭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高度羧酸酯化和芳香化结构,能够减少无机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淋溶,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元素,并调节ph值。

陶粒层14厚度为200mm~300mm,填料为陶粒,粒径为5mm~20mm。陶粒具有表面坚硬、内部多微孔、孔隙率高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发挥吸附、过滤、净化雨水的效果,另外陶粒层14处于厌氧环境中,可有效去除流经该层的雨水中氮。

砾石层15厚度300mm~400mm,填料为砾石,砾石直径20mm~30mm,砾石不仅具有吸附、截留等物理处理功能,同时可在砾石表面形成生物膜,实现对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去除。

水质净化区1靠近蓄水区2的一侧的下端设置有透水孔16,具体的为在砾石层15下部靠近蓄水区2有透水孔16,透水孔16直径为10mm~15mm。当水进入水质净化区1自上而下得到净化后,通过砾石层15下方的透水孔16进入蓄水区2,保证雨水的有效利用。水质净化区1中各层之间通过透水土工布隔离,防止层间错位。水质净化区1与蓄水区2采用pp塑料板分隔。水质净化区1可以通过雨水篦11接收树池周边径流雨水,实现径流雨水的雨水收集、净化、蓄存。

蓄水区2位于水质净化区1与种植区3中间,用于蓄积净化后的雨水及补充种植区3水分,蓄水区2的宽度为80mm~100mm。蓄水区2分上下两层,包括第一蓄水层21和第二蓄水层22,第一蓄水层21位于第二蓄水层22的上方。

蓄水层最上部为第一透水砖23,第一透水砖23的铺设厚度为30mm~50mm,可以使少部分雨水进入蓄水区2上层,在雨量十分大时,缓解水质净化区1的压力。第一蓄水层21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溢流口24,第二蓄水层2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溢流口27,第一蓄水层21上的第一溢流口24与市政管网连通,直接接入市政管网,在雨量较大时,未经净化的雨水通过该第一蓄水层21上的第一溢流口24直接进入市政管网,减少对整个系统的冲击。第二蓄水层上的第二溢流口27与雨水回用管道连通,溢流雨水可收集回用。

雨水在水质净化区1的净化后通过透水孔16进入第二蓄水层22,第二蓄水层22靠近种植区3的一侧设置有透水槽25,透水槽25上均匀分布有直径为10mm~15mm透水小孔,水槽的表面包覆有透水土工布,保证经水质净化区1净化后的雨水顺利进入砾石补水层34,且有一定程度的再净化效果。

第一蓄水层21和第二蓄水层22之间通过第二透水砖26分隔,第二透水砖26的铺设厚度为30mm~50mm,第一蓄水层21和第二蓄水层22之间的第二透水砖26可对蓄水区2上层的雨水进行再次过滤净化,从而进入蓄水区2下层利用。

当雨量较大,水质净化区1净化后的雨水在第二蓄水层22蓄积过多时,雨水可通过第二蓄水层22上的第二溢流口27进入回用通道,一方面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合理化和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防止雨水蓄积过多影响种植区3植物生长。

种植区3位于整个生态树池结构的中心,种植区3自上而下依次包括第三透水砖31、第二砂石层32、种植土层33、砾石补水层34。

第三透水砖31的铺设厚度为30mm~50mm,第三透水砖31的透水系数小于第一透水砖23的透水系数,保证大部分雨水不会直接通过第三透水砖31进入植物种植区3,过多未净化的雨水进入种植区3可能会对树木的生长造成影响。

第二砂石层32的厚度为30mm~50mm,第二砂石层32的材质为砂石,用于保护下部种植土层33,且有一定的过滤净化效果。

种植土层33的厚度为300mm~500mm,种植土层33的材质为种植土。种植土层33的渗水孔径小,当种植土层33的厚度过薄,积水的过滤效果较差,且难以满足植被层的植物生长需要,容易造成植物根系破坏下层结构。

砾石补水层34厚度为300mm~400mm,砾石补水层34的材质为砾石。第二蓄水层22的水通过透水槽25进入砾石补水层34,在上部种植土层33缺水时,通过吸水引流棒35补充其水分,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

吸水引流棒35的一端位于种植土层33,吸水引流棒35的另一端位于砾石补水层34。吸水引流棒35错落设置,即吸水引流棒35的高度不一致,吸水引流棒35的位置相互错落。吸水引流棒35采用聚丙烯腈系吸水纤维,吸附能力强,可有效吸收砾石补水层34中的水分补充种植土层33,保证植物生长。

实际运用过程中,雨水通过雨水篦11、第一砂石层12下渗,进入生物炭层13、陶粒层14和砾石层15过滤净化,通过透水孔16进入第二蓄水层22,再通过透水槽25进入砾石补水层34,在第二蓄水层22和砾石补水层34蓄积。当种植土层33水分不足时,净化后的雨水经过吸水引流棒35补充种植土层33水分,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当雨量较大而导致蓄水层下部水量蓄积过多时,可通过第二蓄水层22的第二溢流口27进入其他回用渠道再利用。

雨量过大时,部分雨水通过第一透水砖23直接进入第一蓄水层21,在蓄积到一定深度时直接通过第一蓄水层21的第一溢流口24进入市政管网,部分雨水可通过第二透水砖26再次过滤净化后进入第二蓄水层22进行利用。另外第二蓄水层22水位提高时可通过第二透水砖26渗透到第一蓄水层21,水位再增加,通过第一蓄水层21的第一溢流口24进入市政管网。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