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漏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2293发布日期:2020-02-04 12:34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地漏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下水装置,具体地涉及地漏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地漏井将过滤板直接设置在井内,那么就会使得过滤板全部沉浸在井体内,进而导致想要将过滤板取出的时候无法直接接触到过滤板,而需将手伸入至井内取出过滤板,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漏井,该地漏井不会全部沉浸在下水中,具有容易将过滤板取出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漏井,该地漏井包括井体,所述井体的前后侧连通于下水道,所述井体的上方设置有镂空的井盖,位于井体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弯曲的且连通于所述井体内的弧形插入槽,所述井体内位于所述弧形插入槽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卡槽,具有弹性弯曲性能的过滤板自所述弧形插入槽内伸入并插入至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井体的上端端口的内侧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井盖的台阶。

优选地,所述过滤板位于所述弧形插入槽内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件。

优选地,所述牵引件为牵引拉环。

优选地,所述弧形插入槽的上端还设置有与其相契合的封条。

优选地,所述井体内还设置有拱形滤板,所述拱形滤板的一端固接于所述井体的内壁,另一端固接于所述井体的底壁。

优选地,所述拱形滤板自上而下包括颗粒过滤层和活性炭过滤层。

优选地,所述过滤板的上表面的周缘围合形成有弹性护条。

优选地,所述过滤板上形成有网格型的过滤网。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中所述井体的前后连通于下水道,所述井体的上方设置有镂空的井盖,位于井体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弯曲的且连通于所述井体内的弧形插入槽,所述井体内位于所述弧形插入槽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卡槽,具有弹性弯曲性能的过滤板自所述弧形插入槽内伸入并插入至所述卡槽内。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当需要取出过滤板的时候只需要通过拉动设置在弧形插入槽内的未沉浸在井体内的过滤板部分即可将整个过滤板抽出,十分的方便。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地漏井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过滤板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井体2封条

3过滤板4井盖

5拱形滤板6卡槽

7弹性护条8牵引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参见图1-2所示的地漏井,该地漏井包括井体1,所述井体1的前后侧连通于下水道,所述井体1的上方设置有镂空的井盖4,位于井体1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弯曲的且连通于所述井体1内的弧形插入槽,所述井体1内位于所述弧形插入槽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卡槽6,具有弹性弯曲性能的过滤板3自所述弧形插入槽内伸入并插入至所述卡槽6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所述井体1的前后连通于下水道,所述井体1的上方设置有镂空的井盖4,位于井体1的一侧设置有向下弯曲的且连通于所述井体1内的弧形插入槽,所述井体1内位于所述弧形插入槽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卡槽6,具有弹性弯曲性能的过滤板3自所述弧形插入槽内伸入并插入至所述卡槽6内。通过该结构的设置,当需要取出过滤板3的时候只需要通过拉动设置在弧形插入槽内的未沉浸在井体1内的过滤板3部分即可将整个过滤板3抽出,十分的方便。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放置井盖4,优选地,所述井体1的上端端口的内侧形成有用于放置所述井盖4的台阶。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牵引过滤板3,优选地,所述过滤板3位于所述弧形插入槽内的一端设置有牵引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牵引过滤板3,优选地,所述牵引件为牵引拉环8。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对弧形插入槽的密封遮盖效果,优选地,所述弧形插入槽的上端还设置有与其相契合的封条2。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在排水的同时可以获得一部分可回收利用的水,优选地,所述井体1内还设置有拱形滤板5,所述拱形滤板5的一端固接于所述井体1的内壁,另一端固接于所述井体1的底壁。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滤效果,优选地,所述拱形滤板5自上而下包括颗粒过滤层和活性炭过滤层。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可以在抽出过滤板3的时候可以顺带带出黏在其上的杂质,不至于被弧形插入槽剐蹭掉,优选地,所述过滤板3的上表面的周缘围合形成有弹性护条7。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获得更好的过滤效果,优选地,所述过滤板3上形成有网格型的过滤网。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