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37005发布日期:2020-04-17 22:0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坑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高层建筑的迅速发展和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使得深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问题成了基础工程中的热点问题。深基坑工程的规模也逐年增大,从而有关于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种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支护桩支护结构属于一种常见的支护形式,通常情况下,其具有施工快,施工工艺简单的特点,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施工的工期。截止到目前为止,支护桩支护结构已经成为了深基坑支护结构的首选方案之一。

对于采用桩基作为基础形式的地下结构,在构筑物的底板上往往布置较多的基桩。当采用支护桩作为基坑支护形式的时候,构筑物桩基承台边缘的桩基往往与支护桩距离很近,而支护桩往往作为一种永久性构筑物埋于地下,如果将支护桩作为构筑物底板边缘的永久性桩基,这将有效减少结构的基础工程造价,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支护桩作为构筑物的基础,需要发明一种牛腿支撑系统,能为构筑物提供竖向支撑,充分利用支护桩,节约工程总造价。

然而目前常用的支护桩中的预埋钢筋难以解决预埋时钢筋出现的偏差问题,若钢筋位置偏移,支护桩浇筑完成后也无法调整,若要与牛腿接驳,只能依靠后期植筋,但植筋可能会对支护结构造成损伤,而且植筋胶的使用年限最高为50年,而有些工程设计的使用年限为100年,因此后期植筋的方案无法满足设计年限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避免因钢筋预埋偏差而导致接驳不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撑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坑支撑装置包括支护桩和牛腿,支护桩中布置有钢筋笼,钢筋笼布置有钢筋构件,牛腿中布置有与钢筋构件接驳的第一钢筋,钢筋构件包括第一预埋钢筋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对应第一钢筋同一接驳端的第一预埋钢筋的接驳端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的接驳端在竖向具有间距s。

进一步,第一钢筋具有两个接驳端,且第一钢筋的两个接驳端呈一上一下布置。

进一步,第一钢筋的每个接驳端对应的第一预埋钢筋数量为一个,第一钢筋的每个接驳端对应的第一预埋备用钢筋的数量为两个,其中第一预埋钢筋的接驳端位于两个第一预埋备用钢筋的接驳端之间。

进一步,第一预埋钢筋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弯折为l型。

进一步,以凿毛面为界,第一预埋钢筋的水平锚固深度不小于15d,竖向弯钩长度不小于20d,d为第一预埋钢筋的直径。

进一步,钢筋笼中布置有第二预埋钢筋,牛腿中布置有与第二预埋钢筋接驳的第二钢筋,第二钢筋具有两个接驳端,第二钢筋的两个接驳端呈一左一右布置。

进一步,第二预埋钢筋具有两个接驳端。

有益效果:设计第一预埋钢筋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解决了地下空间钢筋预埋时竖向定位难的问题,当预埋的钢筋位置出现偏差,可改用备用的钢筋接驳,有效解决钢筋笼竖向定位偏差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发明结构合理,便于施工,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基坑工程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基坑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预埋钢筋、第一预埋备用钢筋和第一钢筋的布置图;

图3为第一预埋钢筋、第一预埋备用钢筋和第二预埋钢筋的接驳端在支护桩侧面的布置图;

图4为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的布置图;

图5为第二预埋钢筋和第二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预埋钢筋、第一预埋备用钢筋和第一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支撑装置,其包括支护桩11和牛腿12,牛腿12用于支撑构筑物,牛腿12悬挂于支护桩11侧面,支护桩11与牛腿12共同承受竖向力,承力明确,刚度较大。支护桩11中布置有钢筋笼13,钢筋笼13布置有钢筋构件,钢筋构件通过定位钢筋与钢筋笼13绑扎固定。牛腿12中布置有与钢筋构件接驳的第一钢筋14,第一钢筋14和钢筋构件的数量为多个。第一钢筋14为顶底主筋,第一钢筋14具有两个接驳端,且第一钢筋14的两个接驳端呈一上一下布置,即第一钢筋14在竖直平面内弯折。

钢筋笼13中布置有第二预埋钢筋18,第二预埋钢筋18为侧面钢筋,牛腿12中布置有与第二预埋钢筋18接驳的第二钢筋17,第二钢筋17为侧面钢筋,第二钢筋17具有两个接驳端,第二钢筋17的两个接驳端呈一左一右布置,即第二钢筋17在水平面内弯折。第二预埋钢筋18具有两个接驳端,第二预埋钢筋18的两个接驳端分别与第二钢筋17的两个接驳端接驳。横纵组合的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7构成牛腿12的钢筋骨架。

钢筋构件包括第一预埋钢筋15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第一预埋钢筋15为顶底主筋,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为备用顶底主筋,第一预埋钢筋15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通过点焊的方式组成钢筋构件。对应第一钢筋14同一接驳端的第一预埋钢筋15的接驳端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的接驳端在竖向具有间距s,根据施工误差,可调整间距s。通常情况下,第一钢筋14与第一预埋钢筋15接驳,若钢筋笼13在竖向定位出现偏差,第一钢筋14可改为与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接驳。

施工时,钢筋构件随钢筋笼13下沉,支护桩11浇筑完成后,开挖基坑,然后在支护桩11的侧面凿出第一预埋钢筋15、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和第二预埋钢筋18的接驳端,分别接驳第一钢筋14和第二钢筋17,完成牛腿12的钢筋连接。然后浇筑牛腿12,可有效减少基础规模,降低工程总造价。

第一钢筋14的每个接驳端对应的第一预埋钢筋15数量为一个,第一钢筋14的每个接驳端对应的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的数量为两个,其中第一预埋钢筋15的接驳端位于两个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的接驳端之间。因此无论钢筋笼13是向上还是向下出现偏差,第一钢筋14都可与相应的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接驳。

上述各钢筋的接驳端处均布置有钢筋接驳器19。

第一预埋钢筋15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弯折为l型,并焊接为一整体的钢筋构件。以凿毛面为界,第一预埋钢筋15的水平锚固深度不小于15d,竖向弯钩长度不小于20d,d为第一预埋钢筋15的直径,凿毛深度为5cm。

施工时,提前预埋第一预埋钢筋15、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第二预埋钢筋18和钢筋接驳器19,其中第一预埋钢筋15、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和第二预埋钢筋18的与埋置深度在满足规范锚固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小,保证钢筋笼13中有不小于50cm的下导管空间,为导管灌注混凝土施工预留足够的空间。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桩(11)和牛腿(12),支护桩(11)中布置有钢筋笼(13),钢筋笼(13)布置有钢筋构件,牛腿(12)中布置有与钢筋构件接驳的第一钢筋(14),钢筋构件包括第一预埋钢筋(15)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对应第一钢筋(14)同一接驳端的第一预埋钢筋(15)的接驳端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的接驳端在竖向具有间距s。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钢筋(14)具有两个接驳端,且第一钢筋(14)的两个接驳端呈一上一下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钢筋(14)的每个接驳端对应的第一预埋钢筋(15)数量为一个,第一钢筋(14)的每个接驳端对应的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的数量为两个,其中第一预埋钢筋(15)的接驳端位于两个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的接驳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预埋钢筋(15)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16)弯折为l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以凿毛面为界,第一预埋钢筋(15)的水平锚固深度不小于15d,竖向弯钩长度不小于20d,d为第一预埋钢筋(15)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钢筋笼(13)中布置有第二预埋钢筋(18),牛腿(12)中布置有与第二预埋钢筋(18)接驳的第二钢筋(17),第二钢筋(17)具有两个接驳端,第二钢筋(17)的两个接驳端呈一左一右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预埋钢筋(18)具有两个接驳端。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支撑装置,其包括支护桩和牛腿,支护桩中布置有钢筋笼,钢筋笼布置有钢筋构件,牛腿中布置有与钢筋构件接驳的第一钢筋,钢筋构件包括第一预埋钢筋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对应第一钢筋同一接驳端的第一预埋钢筋的接驳端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的接驳端在竖向具有间距S。设计第一预埋钢筋和第一预埋备用钢筋,解决了地下空间钢筋预埋时竖向难的问题,当预埋的钢筋位置出现偏差,可改用备用的钢筋接驳,有效解决钢筋笼竖向定位偏差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发明结构合理,便于施工,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基坑工程技术领域。

技术研发人员:杨智贵;上官兵;袁卫国;方万进;曲研;何钟瑜;秦永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省冶金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9
技术公布日:2020.0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