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雨水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04535发布日期:2019-12-13 19:54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一种道路雨水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雨水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为避免雨水天气时道路积水,道路两侧均开设有与城市排水系统连通的雨水口,为避免行人掉落至雨水口内,雨水口开口处通常设置有雨水篦子,而下雨时,道路上落叶较多,雨水会将道路上的落叶冲刷至雨水口处,当落叶在雨水篦子上堆积较多时,会将雨水篦子堵塞,导致雨水排放受到阻碍。

公告号为cn2055770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雨水篦子,包括雨水篦子本体,分布设置在雨水篦子本体上的排水孔,以及设置在雨水篦子本体上的加强筋,雨水篦子本体包括排水面与承载面,排水孔设置在排水面上。道路两旁的雨水排放至雨水篦子处时,雨水从雨水篦子中的排水面排放至雨水口内。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雨水从排水面排放时,落叶会堆积于雨水篦子的排水面上,由于雨水篦子为镂空设置,清洁工清理落叶时,容易使落叶掉落至雨水口内,长此以往会导致雨水口内的落叶积累过多,影响到雨水的排放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道路雨水排水装置,其具有防止作业人员清理落叶时,落叶掉落至雨水口内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道路雨水排水装置,包括设置于雨水口开口处的雨水篦子本体,还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之间的承接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板上的接料板,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接料板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第一支板设置于雨水口处,沿竖直方向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开设有过水孔,所述雨水篦子本体设置于所述过水孔处且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板上,所述第二支板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接料板且与雨水口连通的避让槽,所述驱动组件可驱动所述接料板由所述避让槽内转动至雨水口中位于所述雨水篦子本体正下方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时,首先在雨水口处挖设用于放置第二支板的基坑,然后将第二支板放置于基坑内,将第一支板放置于雨水口处。通过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设置为具有一定的上下高度差,可在第二支板上方铺设地砖,即可保证道路的美观整洁程度,又不会影响行人的行走。当雨水篦子本体上积累较多的落叶时,将接料板从避让槽中转出至雨水口内,然后再将雨水篦子本体上的落叶直接扫向任一侧或直接将落叶捅入雨水口内,将落叶扫向一侧时部分落叶被扫向雨水篦子本体旁的路面上,一部分掉落至雨水口内,掉落至雨水口内的落叶由于接料板的阻挡作用均停留于接料板上,作业人员再将雨水篦子打开,再将接料板上的落叶清理出即可,清理完成后将雨水篦子本体转动至原位,再将接料板转动至避让槽内即可。通过设置接料板可将掉落至雨水口内的落叶收集,防止落叶掉落至雨水口内将雨水口堵塞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料板顶壁开设有收料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接料板顶壁设置收料槽,可将落叶暂存于接料槽内,避免每次清理时都需要将雨水篦子本体打开,再将落叶从接料板上清理出的情况,减少了作业人员的作业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接板上沿竖直方向贯穿开设有与所述避让槽连通的转接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穿过所述转接孔且一端与所述接料板连接的驱动杆,以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驱动杆顶壁的施力杆,所述驱动杆底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转动接料板时,转动施力杆,施力杆带动驱动杆转动,驱动杆转动时便可带动接料板转动。通过设置施力杆便于作业人员将接料板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杆顶壁与所述第一支板顶壁平齐,所述驱动杆顶壁开设有第一对接槽,所述施力杆包括与所述第一对接槽匹配的对接柱,以及与所述对接柱一体设置的把手,所述第一对接槽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多边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转动接料板时,将对接柱插入第一对接槽中,然后作业人员握持住把手,转动把手便可带动对接柱转动,由于对接柱与第一对接槽均为多边形,因此转动对接柱时便可带动驱动杆转动。通过将施力杆设置为可拆卸的,可避免施力杆影响行人的正常行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雨水篦子本体包括多个同轴且从中心依次向外辐射设置的支环,以及多个沿所述支环直径方向设置的连接杆,相邻两个连接杆与相邻两个支环之间均形成排水槽,所述连接杆和支环的上表面齐平设置,位于最外周的支环转动连与所述第一支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雨时,落叶停留于雨水篦子本体上表面,雨水从排水槽中掉落至雨水口内。将雨水篦子本体设置为蜘蛛网状,其具有较高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沿位于最内周的支环内壁开设有贯穿至位于最外周的支环内壁的活动槽,位于最外周的所述支环上开设有与所述活动槽连通的环状导向槽,所述支环内圈设置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周壁沿平行于所述支环直径方向设置有位于所述活动槽内的多个转接杆,所述转接杆接近所述外支环的一端设置有滚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内的滚珠,且所述滚珠转动连接于所述转接杆端部,穿过所述支环设置有螺纹连接于所述转接杆上的螺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理雨水篦子本体上的落叶时,拧出螺丝,然后驱动转动块转动,转动块转动时,带动转接杆以内支环轴线为中心转动,转接杆转动时带动滚珠沿着导向槽滚动,直至将转接杆转动至连接杆侧壁处。设置可转动连接于排水槽内的转接杆,可在实际生产中将排水槽设置的较大,以方便作业人员将落叶清理至雨水口内,但同时在排水槽内设置转接杆又可保证雨水篦子对落叶的过滤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块顶壁开设有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与所述第一对接槽沿水平方向的截面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转动连接杆时,将驱动杆中的对接柱插入第二对接槽中,再转动驱动杆便可带动转动块转动。通过设置第二对接槽便于作业人员转动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接杆位于每一所述排水槽内的一段均设置有支块,所述支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支环上表面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接杆位于排水槽内的段落设置支块,可使得行人从雨水篦子上行走时更加顺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设置接料板可使得作业人员清理落叶时,落叶掉落至接料板上,避免作业人员清理落叶时落叶掉落至雨水口内导致雨水口堵塞的问题;

2.通过在接料板上设置收料槽,可将落叶暂存,避免每次清理落叶时都要将雨水篦子打开,将落叶从接料板中清理出来;

3.通过在雨水篦子上设置转动连接的转接杆,可使得作业将转接杆转动至接近连接杆处之后,便于将落叶清理至雨水口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雨水篦子本体打开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雨水篦子本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b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板;11、过水孔;111、支撑槽;2、第二支板;21、避让槽;3、承接板;31、转接孔;4、雨水篦子本体;41、支环;411、限位孔;412、拉环;42、连接杆;43、排水槽;44、活动槽;45、导向槽;46、转动块;461、第二对接槽;47、转接杆;471、滚珠;48、支块;5、接料板;51、收料槽;6、驱动组件;61、施力杆;611、对接柱;612、把手;613、橡胶套;62、驱动杆;621、第一对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道路雨水排水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板1和第二支板2,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板1和第二支板2之间的承接板3,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板1上的雨水篦子本体4,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板2上的接料板5,以及用于驱动接料板5转动的驱动组件6,接料板5顶壁开设有收料槽51。

参照图1和图3,第一支板1设置于雨水口开口处,沿竖直方向依次穿过第一支板1和第二支板2开设有过水孔11,第一支板1上于过水孔11外周开设有支撑槽111,雨水篦子本体4卡设于支撑槽111内且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支板1上。

参照图3,雨水篦子本体4包括多个同轴且从中心依次向外辐射设置的支环41,以及多个沿支环41直径方向设置的连接杆42,本实施例中支环41和连接杆42的个数均为4个,且四个连接杆42沿支环41周向均布,相邻两个连接杆42与相邻两个支环41之间均形成排水槽43,连接杆42和支环41的上表面齐平设置。

参照图3和图4,沿位于最内周的支环41内壁开设有贯穿至位于最外周的支环41内壁的活动槽44,位于最外周的支环41内壁开设有与活动槽44连通的环状导向槽45,支环41内圈设置有转动块46,转动块46周壁沿平行于支环41直径方向设置有位于活动槽44内的多个转接杆47,本实施例中转接杆47的个数为四个,且初始状态下,每一转接杆47均设置于相邻两个连接杆42所形成夹角的中间位置处,转接杆47接近外支环41的一端设置有滚动连接于所述导向槽45内的滚珠471,且滚珠471转动连接于转接杆47端部,位于最内圈的支环41上开设有限位孔411,穿过限位孔411设置有螺纹连接于转接杆47上的螺丝(图中未示出),螺丝顶部焊接有拉环412,且拉环412设置于限位孔411内。

参照图3和图4,转接杆47位于每一排水槽43内的一段顶壁均设置有支块48,支块48的上表面与支环41上表面平齐。

参照图4和图5,第二支板2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用于容纳接料板5且与雨水口连通的避让槽21,驱动组件6可驱动接料板5由避让槽21内转动至雨水口中位于雨水篦子本体4正下方处。

承接板3上沿竖直方向贯穿开设有与避让槽21连通的转接孔31,驱动组件6包括穿过转接孔31且一端与接料板5连接的驱动杆62,以及可拆卸连接于驱动杆62顶壁的施力杆61,驱动杆62底端转动连接于第二支板2上。

驱动杆62顶壁与第一支板1顶壁平齐,驱动杆62顶壁和转接块顶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对接槽621和第二对接槽461,施力杆61包括与第一对接槽621匹配的对接柱611,以及与对接柱611一体设置的把手612,把手612周壁套设有橡胶套613,第一对接槽621和第二对接槽461沿水平方向的截面为相等的两个正六边形。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安装时,首先在雨水口外周挖设用于放置第二支板2的基坑,将基坑挖设好之后,将第二支板2放置于基坑内,将过水孔11正对雨水口放置,将第二支板2放置好之后,便可在第二支板2上铺设泥土或地砖等,将第二支板2压设与泥土或地砖内。

需要清理雨水篦子本体4处的落叶时,将施力杆61中的对接柱611插入第一对接槽621,转动施力杆61,施力杆61带动接料板5转动至雨水口中,然后将雨水篦子本体4上的落叶通入雨水口中,落入雨水口中的落叶掉落至收料槽51中,将雨水篦子本体4上的落叶清理完成后,转动施力杆61将接料板5转动至原位。

当收料槽51中的落叶堆积满时,打开雨水篦子本体4,将收料槽51中的落叶拿出即可。

若雨水篦子本体4上积累的落叶较多较厚时,作业人员拉住拉环412,转动螺丝将螺丝拧出,然后将对接杆插入第二对接槽461中,转动施力杆61,施力杆61带动转接杆47转动,直至转接杆47转动至与连接杆42侧壁接触即可,使得排水槽43内的间隙增大,作业人员便可较为轻松的将落叶捅入雨水口内,将落叶清理完成后,转动施力杆61将转接杆47转动至原位,再用螺丝将转接杆47与支环41锁紧即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