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丁坝坝头冲刷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8221发布日期:2019-12-03 19:1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丁坝坝头冲刷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丁坝坝头冲刷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丁坝是水利领域常用的坝体结构,其头部深入河流内部,坝体与岸边形成丁字形结构,这种坝体结构对于防止岸边的冲刷破坏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的河流中得到广泛使用。

钱塘江强潮河口动力强劲,基础防护工程是海塘建设的关键所在,采用丁坝群保护效果明显。但丁坝突出河岸,在涌潮水流的作用下,坝根、坝身和坝头的破坏相当严重,尤其是坝头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丁坝坝头冲刷防护装置,通过将冲向坝头的水流导离头部,从而减少水流对丁坝头部的破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丁坝坝头冲刷防护装置,包括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和曲面挡板,所述曲面挡板和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和曲面挡板的下方设有混凝土预制桩,所述第一直挡板上均匀地排布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直挡板上均匀地排布有若干第二通孔,所述曲面挡板上均匀地排布有若干第三通孔,所述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和曲面挡板所围成的半封闭区域内设有若干石笼。

所述曲面挡板和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之间通过两片打孔钢板和螺栓固定连接,所述钢板的上分布有4×2个圆形通孔。

所述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和曲面挡板的厚度均为0.5米。

所述石笼为锥形石笼,所述锥形石笼的底面半径为2米。

所述石笼均匀分布在第一直挡板,第二直挡板和曲面挡板所围成的半封闭区域内。

所述第一直挡板上均匀排布有3×4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直挡板上均匀排布有3×4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矩形通孔。

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截面尺寸为1.2m×2m,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方向倾斜朝向曲面挡板的头部,倾角为45度。

所述曲面挡板上均匀排布有3×19个第三通孔。

所述第一直挡板和第二直挡板的长度为丁坝长度的0.1-0.15倍,所述曲面挡板的最远点到丁坝头部的最近距离为丁坝长度的0.2-0.25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装置内部具有四边形通孔,水流流入该装置后,会与其内部的锥形石笼碰撞,产生紊流,利用水流的碰撞使漩涡远离丁坝头部,从而达到保护头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挡板的放置位置示意图;

图4是挡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直挡板,2-曲面挡板,3-第二直挡板,4-第一通孔,5-第二通孔,6-石笼,7-第三通孔,8-混凝土预制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丁坝坝头冲刷防护装置,包括第一直挡板1,第二直挡板3和曲面挡板2,所述曲面挡板2和第一直挡板1,第二直挡板3之间通过两片打孔钢板和螺栓固定连接围成半封闭结构,所述钢板的上分布有4×2个圆形通孔。所述第一直挡板1,第二直挡板3和曲面挡板2的厚度均为0.5米,所述第一直挡板1和第二直挡板3的长度为丁坝长度的0.1-0.15倍,所述曲面挡板2的最远点到丁坝头部的最近距离为丁坝长度的0.2-0.25倍。所述第一直挡板1,第二直挡板3和曲面挡板2的下方设有混凝土预制桩8,使用混凝土预制桩8可以增加防护装置的根基稳定性,所述混凝土预制桩8事先用沉桩设备打入土中,并整平表面。

所述第一直挡板1上均匀地排布有3×4个第一通孔4,所述第二直挡板3上均匀地排布有3×4个第二通孔5,所述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为矩形通孔,所述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的截面尺寸为1.2m×2m,第一通孔4和第二通孔5的方向倾斜朝向曲面挡板2的头部,倾角为45度,所述第一通孔4朝向与第二通孔5朝向呈对称关系。所述曲面挡板2上均匀地排布有3×19个第三通孔7。所述第一直挡板1,第二直挡板3和曲面挡板2所围成的半封闭区域内均匀分布有若干锥形石笼,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石笼6的数量,所述锥形石笼的底面半径为2米。

将本装置放在丁坝头部处,水流通过第一通孔4流入该装置并与装置内布置的石笼6碰撞,产生紊流,利用水流相互碰撞减弱水流强度,再从第二通孔5流出,达到保护坝头的目的。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进行了多组该装置放置于丁坝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加了该装置后,丁坝头部的冲刷坑缩小并开始远离丁坝头部。在丁坝头部布置该装置,可发挥其导流及缩小冲刷坑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