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5813发布日期:2020-02-21 20:3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河堤就是沿河道两岸用土或石垒成似墙的构筑,防止河水溢出河床而毁坏河道周围的环境,提高了水源的利用率,节能环保,是水利工程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堤位于河流变迁带的河道堤防是防止河流下游洪水漫溢的主要水利工程形式,防洪效果十分显著。而在现有技术中,河堤防渗加固不够完善,河堤仅在河道两边的地面上用土石对垒而成,缺少用于抵抗洪水水平冲击的加固设计,在河道内发生猛烈的洪水灾害时,该河堤容易发生坍塌,对沿河两岸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

为此,亟需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该加固结构的结构稳固,抵抗河道内洪水冲击的能力强,有利于消除洪水对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该加固结构抵抗河道内洪水冲击的能力强,有利于消除洪水对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威胁。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包括沿河延伸建造的堤体、设置于堤体上的防渗构造以及设置于堤体上的用于加固堤体的加固构造;所述堤体包括设置于河道两侧的固定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固定体靠近河道一侧的防冲体,所述固定体与所述防冲体均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加固构造包括开设于河道两侧地面上的加固坑、竖直设置于所述加固坑内的桩基柱以及浇筑于所述加固坑内并与所述桩基柱凝结固定的加固混凝土;所述桩基柱上端设置于所述固定体内并与固定体凝结固定,且所述桩基柱设有多根多根桩基柱沿所述固定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防冲体的垂直于河道延伸方向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防冲体靠近所述固定体的侧壁与固定体一体浇筑固定,且所述防冲体靠近河道的侧壁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河道内的洪水冲击该加固结构时,防冲体的倾斜侧壁遭受河道的冲击并将该冲击分解成传递至地面上的竖直作用以及对固定体的水平作用,而当固定体遭受水平冲击时,桩基柱设置于固定体内的一端弯曲变形,吸收了固定体遭受的部分水平冲击,且桩基柱下端设置于地面内通过加固混凝土凝结固定,与固定体直接浇筑于地面上的方式相比,加强了固定体与地面的连接,提高了沿河防渗加固结构整体的抵抗洪水冲击的能力,有利于消除洪水对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威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桩基柱设置于所述加固坑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多个加强凸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桩基柱上设置于加固坑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多个加强凸柱,增大了桩基柱与加固坑内加固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加固混凝土对桩基柱的在竖直方向上的凝结固定,从而增强了桩基柱的抗拔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固构造还包括一端穿过所述固定体并与所述桩基柱靠近河道的侧壁焊接固定另一端设置于所述防冲体内的第一连接钢筋、设置于所述防冲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连接钢筋远离所述桩基柱的一端焊接固定的第二连接钢筋以及设置于所述防冲体内并与防冲体凝结固定的钢筋框;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防冲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连接钢筋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钢筋分别与多个所述桩基柱连接;所述钢筋框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钢筋框沿所述防冲体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并均与所述第二连接钢筋焊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冲体遭受洪水冲击时,设置于防冲体内的钢筋框变形,吸收了该防冲体上的部分冲击,提高了防冲体的遭受冲击时的韧性,而传递到钢筋框上的冲击通过第二连接钢筋上并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钢筋分散至沿固定体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桩基柱上,使得防冲体对固定体的冲击进一步分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沿河防渗加固结构抵抗洪水冲击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渗构造包括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上表面的第一隔水层、设置于所述防冲体靠近河道的倾斜侧壁上的第二隔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水层上的第一硬化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隔水层上的第二硬化层;所述第一隔水层以及所述第二隔水层由聚氯乙烯防水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一隔水层与所述固定体上表面通过混凝土凝结固定,所述第二隔水层底面与所述防冲体倾斜侧壁通过混凝土凝结固定;所述第一硬化层由细石混凝土于所述第一隔水层上表面浇筑而成,所述第二硬化层由细石混凝土于所述第二隔水层上表面浇筑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沿河防渗加固结构靠近河水的最外层为由细石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第一硬化层以及第二硬化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而第一硬化层与固定体之间以及第二硬化层与防冲体之间分别设有由聚氯乙烯防水材料制成的第一隔水层以及第二隔水层,进一步阻碍了河水对固定体以及防冲体的渗透,提高了该沿河防渗加固结构的防渗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硬化层与所述固定体之间设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一端穿入所述固定体上表面并与固定体凝结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隔水层延伸至第一硬化层内并与第一硬化层凝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定位柱的设置使得第一硬化层与固定体连接固定,防止第一硬化层上承受的载荷直接作用于第一隔水层上,防止聚氯乙烯防水材料制成的第一隔水层长期承受载荷而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硬化层与所述防冲体之间设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一端穿入所述防冲体的倾斜侧壁内并与防冲层凝结固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隔水层延伸至第二硬化层内并与第二硬化层凝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定位柱的设置使得第二硬化层与防冲体连接固定,防止第二硬化层上承受的载荷直接作用于第二隔水层上,防止聚氯乙烯防水材料制成的第二隔水层长期承受载荷而损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硬化层上固定有隔水立石,所述隔水立石设置于所述固定体远离河道的一侧,且所述隔水立石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固定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水立石的设置,有效防止了冲击在第一硬化层上的水流流动至固定体远离河道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硬化层上还固定有设置于所述固定体靠近河道一侧的临河立石,所述临河立石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隔水立石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临河立石的靠近河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硬化层上浇筑有设置于所述隔水立石与所述临河立石之间的倾斜层,所述倾斜层的上表面朝向河道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河道内的洪水冲击带第一硬化层上时,水流沿倾斜层的倾斜上表面朝向临河立石流动,最终通过排水口流动到河道内,防止污水在该固定体上积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河道内的洪水冲击该加固结构时,防冲体的倾斜侧壁遭受河道的冲击并将该冲击分解成传递至地面上的竖直作用以及对固定体的水平作用,而当固定体遭受水平冲击时,桩基柱设置于固定体内的一端弯曲变形,吸收了固定体遭受的部分水平冲击,且桩基柱下端设置于地面内通过加固混凝土凝结固定,与固定体直接浇筑于地面上的方式相比,加强了固定体与地面的连接,提高了沿河防渗加固结构整体的抵抗洪水冲击的能力,有利于消除洪水对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威胁;

2.桩基柱上设置于加固坑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多个加强凸柱,增大了桩基柱与加固坑内加固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加固混凝土对桩基柱的在竖直方向上的凝结固定,从而增强了桩基柱的抗拔性;

3.该沿河防渗加固结构靠近河水的最外层为由细石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第一硬化层以及第二硬化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而第一硬化层与固定体之间以及第二硬化层与防冲体之间分别设有由聚氯乙烯防水材料制成的第一隔水层以及第二隔水层,进一步阻碍了河水对固定体以及防冲体的渗透,提高了该沿河防渗加固结构的防渗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堤体;11、固定体;12、防冲体;2、防渗构造;21、第一隔水层;22、第二隔水层;23、第一硬化层;24、第二硬化层;25、第一定位柱;26、第二定位柱;27、隔水立石;28、临河立石;281、排水口;29、倾斜层;3、加固构造;31、加固坑;32、桩基柱;321、加强凸柱;33、加固混凝土;34、第一连接钢筋;35、第二连接钢筋;36、钢筋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沿河防渗加固结构,包括堤体1、防渗构造2以及加固构造3。堤体1包括固定体11以及防冲体12,固定体11由碎石、沙子以及普通混凝土浇筑于河道两侧的地面上,固定体11的截面呈矩形,且其长度方向沿河道的长度方向延伸。防冲体12同为碎石、沙子以及普通混凝土浇筑于固定体11靠近河道的一侧地面上,其截面呈直角三角形,且其长度方向与固定体11一致。此外,防冲体12靠近固定体11的侧壁竖直,而其靠近河道的侧壁倾斜,且防冲体12与固定体11一体浇筑而成。

如图1所示,防渗构造2包括第一隔水层21、第二隔水层22、第一硬化层23、第二硬化层24、第一定位柱25、第二定位柱26、隔水立石27、临河立石28以及倾斜层29。第一隔水层21以及第二隔水层22均由聚氯乙烯防水材料制成,第一隔水层21底面与固定体11上表面通过混凝土凝结固定,第二隔水层22底面与防冲体12的倾斜侧壁通过混凝土凝结固定。第一定位柱25为由钢筋切割制成,其下端竖直穿过第一隔水层21并延伸至固定体11上表面内,且第一定位柱25于固定体11浇筑时与固定体11凝结固定。第一定位柱25上端高于第一隔水层21上表面,第一硬化层23由细石混凝土配合黄沙以及水于第一隔水层21上浇筑而成,且第一硬化层23上表面高于第一定位柱25上端,使得第一定位柱25上端于第一硬化层23内凝结固定。第二定位柱26由钢筋切割制成,其垂直于防冲体12的倾斜侧壁,且第二定位柱26下端穿过第二隔水层22延伸至防冲体12的倾斜侧壁内并与防冲体12凝结固定,且第二定位柱26上端穿出第二隔水层22。第二硬化层24由细石混凝土配合黄沙以及水于第二隔水层22上浇筑而成,且第二硬化层24的厚度大于第二定位柱26上端到第二隔水层22的距离,使得第二定位柱26上端于第二硬化层24内凝结固定。隔水立石27由普通混凝土浇筑于第一硬化层23上表面,其截面呈矩形,且其长度方向沿固定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此外,隔水立石27远离河道的侧壁与固定体11远离河道的侧壁齐平。临河立石28由普通混凝土浇筑于第一硬化层23上表面,其截面呈矩形,且其长度方向沿固定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此外,临河立石28靠近河道的侧壁与固定体11靠近河道的侧壁齐平。此外,临河立石28靠近河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水口281,排水口281的截面呈矩形,其与临河立石28底面连通,且排水口281设有多处,多处排水口281沿临河立石28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倾斜层29设置于隔水立石27与临河立石28之间,其由普通混凝土于第一硬化层23上表面浇筑而成,且其上表面朝向临河立石28倾斜。

如图1所示,加固构造3包括加固坑31、桩基柱32、加固混凝土33、第一连接钢筋34、第二连接钢筋35以及钢筋框36,加固坑31开设于固定体11下侧的地面上,其截面呈圆形,且加固坑31于固定体11浇筑前通过工程钻孔设备开设。桩基柱32由型钢制成,其竖直设置,且其下端竖直设置于加固坑31内,其上端设置于固定体11内并于固定体11浇筑时与固定体11凝结固定。加固混凝土33由普通混凝土与黄沙配制而成,其倾倒于加固孔内并与桩基柱32加水浇筑凝结固定,从而使得桩基柱32下端与地面连接牢固。桩基柱32上设有加强凸柱321,加强凸柱321为圆柱体结构,其轴线水平,且加强凸柱321端部与桩基柱32下端靠近河道以及远离河道的侧壁焊接固定。加强凸柱321设有多个,多个加强凸柱321于桩基柱32的侧壁上呈矩形阵列分布,且加强凸柱321设置于加固坑31内与加固混凝土33凝结固定。桩基柱32设有多根,多根桩基柱32沿固定体11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且加固坑31设有多处,多处加固坑31分别与多根桩基柱32对应。第一连接钢筋34的长度方向水平,其设置于固定体11内并与固定体11凝结固定,且第一连接钢筋34一端与桩基柱32靠近防冲体12的侧壁焊接固定,另一端穿出固定体11延伸至防冲体12内并与防冲体12凝结固定。各个桩基柱32上的第一连接钢筋34共设有三根,三根第一连接钢筋34竖直均匀排列。第二连接钢筋35水平设置于防冲体12内并与防冲体12凝结固定,第二连接钢筋35的长度方向与防冲体12的长度方向一致,且第二连接钢筋35分别与沿固定体11长度方向排列的多根第一连接钢筋34穿入防冲体12内的端部焊接固定。第二连接钢筋35共设有三根,三根第二连接钢筋35分别与竖直排列的第一连接钢筋34焊接固定。钢筋框36为钢筋折弯呈三角形并首尾焊接制成,其竖直边、水平边以及倾斜边分别与防冲体12连接固定体11的侧壁、防冲体12底面以及防冲体12靠近河道的倾斜侧壁平行,且钢筋框36设置于防冲体12内并与防冲体12凝结固定。此外,钢筋框36的竖直边与竖直排列的三根第二连接钢筋35焊接固定,且钢筋框36设有多个,多个钢筋框36沿第二连接钢筋35的长度方向排列。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河道内的洪水冲击该加固结构时,防冲体12的倾斜侧壁遭受河道的冲击并将该冲击分解成传递至地面上的竖直作用以及对固定体11的水平作用,而当固定体11遭受水平冲击时,桩基柱32设置于固定体11内的一端弯曲变形,吸收了固定体11遭受的部分水平冲击,且桩基柱32下端设置于地面内通过加固混凝土33凝结固定,与固定体11直接浇筑于地面上的方式相比,加强了固定体11与地面的连接,提高了沿河防渗加固结构整体的抵抗洪水冲击的能力,有利于消除洪水对沿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的威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