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1644发布日期:2020-01-24 10:57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丁坝建设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



背景技术:

丁坝,又称“挑流坝”,是与河岸正交或斜交伸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筑物。该坝的端与堤岸相接呈“t”字形。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密布,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水资源和舟楫之利,但也需进行防灾兴利的治理。在治河工程中,丁坝是应用广泛的水工建筑物;在交通建设、河滩围垦和海涂工程中,丁坝也是常用的建筑物之一。丁坝有长短之分,长者使水流动力轴线发生偏转,趋向对岸,起挑溜作用;短者起局部调整水流保护河岸的作用。由丁坝组成的护岸工程,能控导溜势,保护堤岸,又有束狭河床、堵塞岔口和淤填滩岸的作用。丁坝由坝基和坝头组成,其平面形状呈直线型或拐头型。坝头多为流线型、圆头型或斜线型。

丁坝的建设免不了护岸,传统护岸大多采用石笼结构,然而传统的石笼结构生产时其结构形状,规格大小已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临时裁剪并通过焊接拼装之后在使用,大大降低了修建护岸的工程效率,同时,传统的石笼在生产后为一定的框型,其在运输过程中极其不便,不仅占用空间同时装卸麻烦,运输量小,运输效率低下,运输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以解决现有石笼结构形状,规格大小固定,使用过程中调节起来麻烦,以及运输以及装卸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包括铰链节、折叠网、第一边杆、卡扣、边杆卡扣、边杆母扣、第二边杆以及母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节分别设于第一边杆以及第二边杆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边杆设有铰链节的一侧面与第二边杆设有铰链节的一侧面通过折叠网连接,且所述铰链节与折叠网铰接,所述边杆卡扣以及边杆母扣皆均匀分布于第一边杆以及第二边杆上与安装有铰链节的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上,且所述边杆卡扣与边杆母扣交替排布与第一边杆以及第二边杆上,所述第一边杆上设有边杆卡扣与第二边杆上设有边杆母扣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边杆上设有边杆母扣与第二边杆上设有边杆卡扣位置相对应,且所述边杆卡扣与边杆母扣相配合,所述卡扣设于折叠网上无铰链节的一侧边上,且与折叠网固定连接,所述母扣设于折叠网上无铰链节的另一侧边上,且与折叠网固定连接,所述卡扣与母扣彼此对应设置,且所述卡扣与母扣相配合。

所述铰链节为直三棱柱,且与第一边杆连接的铰链节其直三棱柱任意一直棱面固定于第一边杆侧面上,与该直棱面相对的直棱上设有铰链架;

与所述第二边杆连接的铰链节其三棱柱任意一直棱面固定于第二边杆侧面上,与该直棱面相对的直棱上设有铰链架。

所述折叠网包括铰链节铰链、第一折叠杆、折叠杆铰链、第二折叠杆、第三折叠杆、折叠杆连接铰链以及第四折叠杆,所述第一折叠杆一端与第四折叠杆一端通过铰链节铰链铰接于同一个铰链节上,所述第一折叠杆另一端通过折叠杆连接铰链与第二折叠杆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折叠杆另一端通过折叠杆连接铰链与第三折叠杆连接,所述第二折叠杆与第三折叠杆相互交叉,且第二折叠杆与第三折叠杆中心点重合与交叉位置,所述第二折叠杆与第三折叠杆交叉位置通过折叠杆铰链铰接,所述第二折叠杆与第三折叠杆的末端皆通过折叠杆连接铰链与另一对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以及第三折叠杆铰接,另一对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以及第三折叠杆末端继续与新的一对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以及第三折叠杆铰接,依次连接有若干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以及第三折叠杆,连接在最末端的第二折叠杆以及第三折叠杆分别与另一对第一折叠杆以及第四折叠杆铰链,另一对所述第一折叠杆以及第四折叠杆通过另一个铰链节铰链铰链在另一个铰链节上;

所述第一折叠杆、第二折叠杆、第三折叠杆以及第四折叠杆皆采用低碳钢丝材料制成;

所述若干数为六个,所述铰链节与另一个铰链节分别设于第一边杆以及第二边杆上。

所述卡扣包括转轴贯通孔、凹槽、转轴、侧壁通孔、限位通槽、末端连接节以及母扣壳,所述母扣壳一侧面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上端凹槽壁与母扣壳上端面以及下端面贯通,所述末端连接节设于母扣壳一侧面上,且设有末端连接节的侧面与设有凹槽的侧面相对应,所述末端连接节上设有横向设置的限位通槽,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与凹槽内槽壁上,所述转轴贯通孔设于转轴上。所述侧壁通孔设于凹槽内槽壁上,并贯通槽内槽壁,且所述内槽壁为设有末端连接节的母扣壳槽壁;

所述转轴贯通孔与侧壁通孔相对应,所述末端连接节与折叠网一侧的折叠杆连接铰链一侧连接。

所述母扣包括卡槽、限位凸块、母扣环开口、母扣连接节、母扣环、支撑杆以及限位卡,所述母扣环开口设于母扣环一侧上,所述母扣环上与母扣环开口一侧对应的另一侧外侧壁上连接有母扣连接节,其内侧壁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母扣连接节另一端与折叠网另一侧的折叠杆连接铰链一侧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上下内侧壁上分布设有相对应的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卡设于卡槽内,且所述限位卡外侧壁对应限位凸块处设有限位凹槽;

所述限位卡能够由卡槽内拆卸,所述限位卡与限位通槽配合,所述母扣环开口大小与转轴直径配合,所述支撑杆恰好与转轴贯通孔以及侧壁通孔配合。

所述边杆卡扣结构与卡扣结构完全相同,所述边杆母扣与母扣结构完全相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步骤及原理:

1)运输时,将本实用新型第一边杆向第二边杆一侧移动,从而将本实用新型折叠起来,放置搬运到车上;

2)使用时,取出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边杆往第二边杆的反方向扳动,从而拉扯折叠网展开,在拉扯过程中,根据丁坝护岸的规格拉扯出一个合适规格的大小的网;

3)之后继续取出4-5个本实用新型,并安装2)的方式拉扯成符合规格的石笼网;

4)之后将取两个石笼网,将一个放置在地面上,另一个竖直放置,并将竖直放置的网一边的卡扣与一个放置在地面上的网一边的母扣对应安装,先将卡扣上的转轴转动一定角度,使转轴贯通孔水平向上,之后将支撑杆由转轴贯通孔上端插入,之后将限位卡由卡槽一端插入,使限位卡将母扣牢牢的固定在卡扣上;

5)之后再依次取3个石笼网,按照4)的方式依次安装在放置在地面上的笼网上,形成一个符合工程规格的石笼网。

6)当单个石笼网面积不够时,取出两个石笼网,将一个放置在地面上,先将放置在地面上的卡扣上的转轴转动一定角度,使转轴贯通孔与侧壁通孔水平连接,之后将支撑杆由凹槽槽口一端插入,之后将限位卡由限位通槽插入卡槽中,使限位卡将母扣牢牢的固定在卡扣上;

7)之后再依次取3个石笼网,按照6)的方式依次安装在放置在地面上的笼网上,使石笼网得到扩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网结构,使得石笼网能够被折叠,同时折叠起来体积较小,不仅方便搬运装卸,同时体积小装载数量大,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本实用新型采用卡扣与母扣的配合结构与方式,使得石笼网不仅能够快速方便的组装,同时该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能进行规格快速扩充,当单个石笼网规格较小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卡扣与母扣配合以及边杆卡扣与边杆母扣配合,进行适当的快速扩充,从而避免裁剪焊接,大大的提高了工程效率,节省了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折叠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卡扣与母扣配合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的母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所示,一种石笼结构丁坝护岸,包括铰链节1、折叠网2、第一边杆3、卡扣4、边杆卡扣5、边杆母扣6、第二边杆7以及母扣8,其特征在于,铰链节1分别设于第一边杆3以及第二边杆7的一侧面上,第一边杆3设有铰链节1的一侧面与第二边杆7设有铰链节1的一侧面通过折叠网2连接,且铰链节1与折叠网2铰接,边杆卡扣5以及边杆母扣6皆均匀分布于第一边杆3以及第二边杆7上与安装有铰链节1的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上,且边杆卡扣5与边杆母扣6交替排布与第一边杆3以及第二边杆7上,第一边杆3上设有边杆卡扣5与第二边杆7上设有边杆母扣6位置相对应,第一边杆3上设有边杆母扣6与第二边杆7上设有边杆卡扣5位置相对应,且边杆卡扣5与边杆母扣6相配合,卡扣4设于折叠网2上无铰链节1的一侧边上,且与折叠网2固定连接,母扣8设于折叠网2上无铰链节1的另一侧边上,且与折叠网2固定连接,卡扣4与母扣8彼此对应设置,且卡扣4与母扣8相配合。

铰链节1为直三棱柱,且与第一边杆3连接的铰链节1其直三棱柱任意一直棱面固定于第一边杆3侧面上,与该直棱面相对的直棱上设有铰链架。

与第二边杆7连接的铰链节1其三棱柱任意一直棱面固定于第二边杆7侧面上,与该直棱面相对的直棱上设有铰链架。

如图2所示,折叠网2包括铰链节铰链21、第一折叠杆22、折叠杆铰链23、第二折叠杆24、第三折叠杆25、折叠杆连接铰链26以及第四折叠杆27,第一折叠杆22一端与第四折叠杆27一端通过铰链节铰链21铰接于同一个铰链节1上,第一折叠杆22另一端通过折叠杆连接铰链26与第二折叠杆24一端连接,第四折叠杆27另一端通过折叠杆连接铰链26与第三折叠杆25连接,第二折叠杆24与第三折叠杆25相互交叉,且第二折叠杆24与第三折叠杆25中心点重合与交叉位置,第二折叠杆24与第三折叠杆25交叉位置通过折叠杆铰链23铰接,第二折叠杆24与第三折叠杆25的末端皆通过折叠杆连接铰链26与另一对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24以及第三折叠杆25铰接,另一对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24以及第三折叠杆25末端继续与新的一对彼此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24以及第三折叠杆25铰接,依次连接有若干交叉铰接的第二折叠杆24以及第三折叠杆25,连接在最末端的第二折叠杆24以及第三折叠杆25分别与另一对第一折叠杆22以及第四折叠杆27铰链,另一对第一折叠杆22以及第四折叠杆27通过另一个铰链节铰链21铰链在另一个铰链节1上。

第一折叠杆22、第二折叠杆24、第三折叠杆25以及第四折叠杆27皆采用低碳钢丝材料制成。

若干数为六个,铰链节1与另一个铰链节1分别设于第一边杆3以及第二边杆7上。

如图4所示,卡扣4包括转轴贯通孔41、凹槽42、转轴43、侧壁通孔44、限位通槽45、末端连接节46以及母扣壳47,母扣壳47一侧面上设有凹槽42,凹槽42上端凹槽壁与母扣壳47上端面以及下端面贯通,末端连接节46设于母扣壳47一侧面上,且设有末端连接节46的侧面与设有凹槽42的侧面相对应,末端连接节46上设有横向设置的限位通槽45,转轴43转动连接与凹槽42内槽壁上,转轴贯通孔41设于转轴43上。侧壁通孔44设于凹槽42内槽壁上,并贯通槽内槽壁,且内槽壁为设有末端连接节46的母扣壳47槽壁。

转轴贯通孔41与侧壁通孔44相对应,末端连接节46与折叠网2一侧的折叠杆连接铰链26一侧连接。

如图5所示,母扣8包括卡槽81、限位凸块82、母扣环开口83、母扣连接节84、母扣环85、支撑杆86以及限位卡87,母扣环开口83设于母扣环85一侧上,母扣环85上与母扣环开口83一侧对应的另一侧外侧壁上连接有母扣连接节84,其内侧壁上设有支撑杆86,母扣连接节84另一端与折叠网2另一侧的折叠杆连接铰链26一侧连接,支撑杆86另一端上设有卡槽81,卡槽81上下内侧壁上分布设有相对应的限位凸块82,限位卡87设于卡槽81内,且限位卡87外侧壁对应限位凸块82处设有限位凹槽。

限位卡87能够由卡槽81内拆卸,限位卡87与限位通槽45配合,母扣环开口83大小与转轴43直径配合,支撑杆86恰好与转轴贯通孔41以及侧壁通孔44配合。

边杆卡扣5结构与卡扣4结构完全相同,边杆母扣6与母扣8结构完全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步骤及原理:

1运输时,将本实用新型第一边杆3向第二边杆7一侧移动,从而将本实用新型折叠起来,放置搬运到车上;

2)使用时,取出本实用新型,将第一边杆3往第二边杆7的反方向扳动,从而拉扯折叠网2展开,在拉扯过程中,根据丁坝护岸的规格拉扯出一个合适规格的大小的网;

3)之后继续取出4-5个本实用新型,并安装2)的方式拉扯成符合规格的石笼网;

4)之后将取两个石笼网,将一个放置在地面上,另一个竖直放置,并将竖直放置的网一边的卡扣4与一个放置在地面上的网一边的母扣8对应安装,先将卡扣4上的转轴43转动一定角度,使转轴贯通孔41水平向上,之后将支撑杆86由转轴贯通孔41上端插入,之后将限位卡87由卡槽81一端插入,使限位卡87将母扣8牢牢的固定在卡扣4上;

5)之后再依次取3个石笼网,按照4)的方式依次安装在放置在地面上的笼网上,形成一个符合工程规格的石笼网。

6)当单个石笼网面积不够时,取出两个石笼网,将一个放置在地面上,先将放置在地面上的卡扣4上的转轴43转动一定角度,使转轴贯通孔41与侧壁通孔44水平连接,之后将支撑杆86由凹槽42槽口一端插入,之后将限位卡87由限位通槽45插入卡槽81中,使限位卡87将母扣8牢牢的固定在卡扣4上;

7)之后再依次取3个石笼网,按照6)的方式依次安装在放置在地面上的笼网上,使石笼网得到扩充。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