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88371发布日期:2020-05-01 17:04阅读:2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渗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渗井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中,在雨天时,很多地方都容易发生积涝,这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还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通常在容易积水的地方挖渗井进行排水。但是现有的渗井都是现场使用砖块砌成,施工强度大,工序复杂,工期较长,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使用寿命短,渗水率低;而且现有的渗井的井盖固定不牢固,比较容易被取下,当遇到暴雨天气时,渗井内充满雨水时容易把井盖顶开,这样就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渗井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仅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还能够及时的将渗井周围的水生态排走,避免积涝。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渗井结构,包括透水底座、井身、井口圈和井盖,所述井身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所述井身的下端与所述透水底座连接,所述井口圈设置于所述井身的上端,所述井口圈的上端内侧壁设有卡槽,所述井盖设置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所述井盖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所述井身的上端侧壁上设有第一透水孔,所述井身的下端侧壁上设有第二透水孔,所述井身的外侧壁在与所述第一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所述井身的内侧壁在与所述第二透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

可选地,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一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

可选地,所述井身的设有所述第二透水孔的部位上还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连通所述井身的内部与外部。

可选地,所述透水底座的内表面还设有井底反滤层。

可选地,所述卡槽包括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从所述井口圈的上端朝向下端延伸,所述第二卡槽开设于所述第一卡槽的下端且沿所述井口圈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构成l型卡槽,所述卡接部的形状也为l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卡槽的底部设有锁孔,所述锁孔内设有锁芯,所述锁芯与所述锁孔滑动配合,所述锁芯与所述锁孔的底部之间设有弹簧,所述锁芯用于挡住所述第二卡槽的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井盖上设有通气孔。

可选地,所述井身的内侧壁上设有脚蹬,所述脚蹬从所述井身的上端朝向下端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井身由多个井圈层叠拼接制成,部分所述井圈上设有所述第一透水孔,部分所述井圈上设有第二透水孔。

可选地,所述井身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渗井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井盖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井身上端设置的第一透水孔,这样能够快速的将渗井周围的水引入到渗井内部,避免地面积涝,第一反滤层的设置能够避免泥土跟随水流流入到渗井内,造成土壤流失,井身的下端设有第二透水孔,这样能够快速的将渗井内的水生态排走,第二反滤层的设置能够避免泥土跟随水流流走,造成土壤流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渗井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井口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井盖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井盖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1-透水底座;111-井底反滤层;12-井身;121-井圈;122-第一透水孔;123-第二透水孔;124-第一反滤层;125-第二反滤层;126-进水管;127-渗透管;13-井口圈;131-卡槽;132-第一卡槽;133-第二卡槽;134-锁孔;135-锁芯;136-弹簧;14-井盖;141-卡接部;142-腰型孔;143-透气孔;144-吊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渗井结构,包括透水底座11、井身12、井口圈13和井盖14。

透水底座11可以在工厂预制成型,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透水底座11上设有透水孔,这样便于水渗透。

井身12为两端开放的筒状结构,井身12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由多个井圈121层叠组合构成。本实施例中,井身12由多个井圈121组合制成,井圈121可以在工厂预制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单独的井圈121不仅重量较轻,而且运转和安装都比较方便,使用时,根据所设计的井身12的深度选择井圈121的数量即可。由多个井圈121组合成的井身12,相邻两个井圈121之间可以是卡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粘胶连接,这样不仅方便拆装、维护或更换,而且还能保证相邻两个井圈121相对固定。

井圈12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正多边形或不规则的形状等。本实施例中,井圈121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部分井圈121上开设有第一透水孔122,部分井圈121上开设有第二透水孔123,其余井圈121则不能透水,层叠组合时,开设有第二透水孔123的井圈121放置在下层,开设有第一透水孔122的的井圈121放置在上层。

井身12设置在透水底座11的上表面,井身12与透水底座11之间可以是卡接连接,也可以通过粘胶粘接连接,这样不仅方便拆装、维护或更换,而且还能保证井身12与透水底座11相对固定。

透水底座11的内表面设有井底反滤层111,井底反滤层111完全覆盖住透水底座11的内表面,井底反滤层111的设置可以避免井身12内的泥土跟随井身12内的水向外流走,造成土壤流失。

井身12的外侧壁在与第一透水孔122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反滤层124,第一反滤层124完全覆盖住第一透水孔122,第一反滤层124的设置可以避免井身12外的泥土跟随水流入到井身12内,造成土壤流失。

井身12的内侧壁在与第二透水孔123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反滤层125,第二反滤层125完全覆盖住第二透水孔123,第二反滤层125的设置可以避免井身12内的泥土跟随井身12内的水向外流走,造成土壤流失。

井身12在设有第一透水孔122的部位上还设有进水管126,进水管126沿井身12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进水管126连通井身12的内部与外部,进水管126的数量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当进水管126的数量为多根时,多根进水管126沿井身12的周向分布。进水管126的设置可以更快速的将渗井周围的靠近地表层的水引入到渗井内,避免造成积涝。

井身12在设有第二透水孔123的部位上还设有渗透管127,渗透管127沿井身12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渗透管127连通井身12的内部与外部,渗透管127的数量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多根,当渗透管127的数量为多根时,多根渗透管127沿井身12的周向分布。渗透管127的设置可以快速的将井身12内的水向四周引流排走,避免水积在井身12内。

井口圈13也可以在工厂预制成型,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井口圈13的横截面形状与井身1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井口圈13设置在井身12的上端,井口圈13与井身12之间卡接连接或者通过粘胶连接。

参考图2所示,井口圈13的上端内侧壁上设有卡槽131,卡槽131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卡槽131沿井口圈13的周向均布分布,卡槽131包括第一卡槽132和第二卡槽133。

第一卡槽132从井口圈13的上端朝向下端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槽132的横截面形状为u型。第二卡槽133设置在第一卡槽132的下端,第二卡槽133沿井口圈13的周向延伸,第二卡槽133与第一卡槽132连通,并且第二卡槽133与第一卡槽132构成l型卡槽131。

第一卡槽132的下端设有锁孔134,锁孔134内设有锁芯135,锁芯135与锁孔134滑动配合,这样锁芯135就能够在锁孔134内滑动,锁芯135与锁孔134的底部之间设有弹簧136,弹簧136的上端与锁芯135连接,弹簧136的下端固定在锁孔134的底部,弹簧136对锁芯135起到复位的作用。当对锁芯135施加向下的压力时,锁芯135能够被压入到锁孔134内,当压力消除后,锁芯135在弹簧136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锁芯135上移后能够挡住第二卡槽133。

井盖14设置在井口圈13的上端,井盖14用于封闭住井口圈13。

参考图3和4所示,井盖14的下侧靠近边缘位置处设有卡接部141,卡接部141为l型结构,卡接部141的数量与井口圈13上卡槽13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安装时,将卡接部141对准第一卡槽132,井盖14落下并将锁芯135压入锁孔134内,然后旋转井盖14,将卡接部141旋入第二卡槽133内,卡接部141旋入第二卡槽133内时,锁芯135在弹簧136的作用下被顶起,并且挡住第二卡槽133,这样,卡接部141就不能从第二卡槽133内旋出,井盖14也不能取下或被顶开,避免了因井身12内充满水而将井盖14顶开造成安全事故。

井盖14上还设有腰型孔142,腰型孔142与卡接部141相邻。当需要将井盖14取下时,可以使用细长杆从腰型孔142插入,将锁芯135压入到锁孔134内,然后旋转井盖14,将卡接部141从第二卡槽133内旋出,就可以将井盖14取下。

井盖14上设有透气孔143,当井身12内产生气体时,气体可以从透气孔143排出,避免井身12内压力过大。

井盖14上还可以设有吊孔144,吊孔144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吊孔144为螺纹孔,这样方便安装吊耳,从而对井盖14进行吊装。

井身12的内侧壁还设有脚踏,脚踏从井身12的上端朝向下端间隔分布,脚踏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进入井身12内,对井身12内的杂物或淤泥进行清理,或在井身12内进行施工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渗井结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井盖14不易被顶开,较好的保证了渗井的安全性,井身12上端设置的第一透水孔122,这样能够快速的将渗井周围的水引入到渗井内部,避免地面积涝,第一反滤层124的设置能够避免泥土跟随水流流入到渗井内,造成土壤流失,井身12的下端设有第二透水孔123,这样能够快速的将渗井内的水生态排走,第二反滤层125的设置能够避免泥土跟随水流流走,造成土壤流失。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