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8978发布日期:2020-05-20 03:2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环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作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人群居住在海绵城市,日常的活动及生产,会给海绵城市造成大量的污染,因此,需要一种课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利用自然雨水等,对海绵城市的污染进行调节,从而营造一座更加健康的海绵城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的海绵城市由于人群的日常活动和生产,造成城市污染严重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地表、污水处理厂、河坝、溢流层、滤网、住户楼、和屋顶,所述土壤层中开挖有储水池,所述地表覆盖在土壤层的上侧,所述污水处理厂建筑在地表上,且地表上开设有河道,所述河坝浇筑在河道的上游,所述溢流层浇筑在河坝上,且溢流层的两侧通过水管与湿地公园相连通,所述滤网安装在水管中,所述住户楼建筑在地表上,所述住户楼楼层之间设置有屋檐,所述屋顶浇筑在住户楼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储水池至少开挖有三组,且储水池呈分开结构开挖在地表的下侧。

优选的,所述地表上种植有绿植,且绿植根部植入土壤层中。

优选的,所述河坝的横剖面设置为梯形,梯形结构的一段为矩形蓄水段,另一段为斜坡导流段,所述河坝上浇筑有溢流层,所述溢流层设置为板型结构,且溢流层浇筑在河坝的蓄水段。

优选的,所述湿地公园共设置有两组,且湿地公园的下侧通过水管分别与溢流层的左右两侧相连通,所述水管中均设置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屋檐和屋顶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屋檐凹槽设置为矩形环绕在住户楼的楼层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通过开挖有储水池和河道以及湿地公园,对自然雨水进行收集,同时,将收集的雨水用以城市灌溉或者城市饮水使用;另外,通过将河道的淤泥运输到地表或者住户楼的屋檐和屋顶上,用以种植绿植,通过绿植的光合作用,对海绵城市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调节海绵城市的污染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图1中a的结构放大俯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图1中a的结构放大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图1中b的结构放大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系统原理示意图。

图中:1、土壤层;2、储水池;3、地表;4、污水处理厂;5、河道;6、河坝;7、溢流层;8、水管;9、滤网;10、湿地公园;11、住户楼;12、屋檐;13、屋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1、地表3、污水处理厂4、河坝6、溢流层7、滤网9、住户楼11、和屋顶13,土壤层1中开挖有储水池2,作为优选的,储水池2至少开挖有三组,且储水池2呈分开结构开挖在地表3的下侧,储水池2将自然雨水进行收集,以便于提供城市用水。

地表3覆盖在土壤层1的上侧,作为优选的,地表3上种植有绿植,且绿植根部植入土壤层1中,利用绿植,通过光合作用,对城市空气进行净化,从而调节污染负荷。

污水处理厂4建筑在地表3上,且地表3上开设有河道5,河坝6浇筑在河道5的上游,溢流层7浇筑在河坝6上,且溢流层7的两侧通过水管8与湿地公园10相连通,滤网9安装在水管8中,作为优选的,河坝6的横剖面设置为梯形,梯形结构的一段为矩形蓄水段,另一段为斜坡导流段,河坝6上浇筑有溢流层7,溢流层7设置为板型结构,且溢流层7浇筑在河坝6的蓄水段,湿地公园10共设置有两组,且湿地公园10的下侧通过水管8分别与溢流层7的左右两侧相连通,水管8中均设置有滤网9,在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河道5的水流溢出河坝6,液面升到溢流层7中,溢流层7通过水管8强溢出的水流导流到湿地公园10中,为湿地公园10进行供水,另外,水管8中设置有滤网9,可以过滤大颗粒固体物,另外,可以将河道5中的淤泥运输到住户楼11的屋檐12和屋顶13中,用于绿植种植土壤使用。

住户楼11建筑在地表3上,住户楼11楼层之间设置有屋檐12,屋顶13浇筑在住户楼11的顶端,作为优选的,屋檐12和屋顶13上均开设有凹槽,屋檐12凹槽设置为矩形环绕在住户楼11的楼层之间,通过在住户楼11的屋檐12和屋顶13种植绿植,通过绿植的光合作用,对住户楼11的周边环境进行净化,从而达到调节污染负荷的作用。

工作原理:自然雨水降落的地表3上,为地表3上的绿植进行灌溉,同时雨水渗透至土壤层1,其中,部分渗透的雨水被储水池2收集,河道5中的水流和住户楼11使用的生活用水,可通过污水处理厂4进行处理后再使用,从而大大节约水资源;

河道5上游的河坝6,对河道5的水流起到节流作用,在水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河道5的水流溢出河坝6,液面升到溢流层7中,溢流层7通过水管8强溢出的水流导流到湿地公园10中,为湿地公园10进行供水,另外,水管8中设置有滤网9,可以过滤大颗粒固体物;

可以将河道5中的淤泥运输到住户楼11的屋檐12和屋顶13上,用以种植绿植,通过绿植净化周边环境,从而达到调节污染负荷的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1)、地表(3)、污水处理厂(4)、河坝(6)、溢流层(7)、滤网(9)、住户楼(11)、和屋顶(13),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1)中开挖有储水池(2),所述地表(3)覆盖在土壤层(1)的上侧,所述污水处理厂(4)建筑在地表(3)上,且地表(3)上开设有河道(5),所述河坝(6)浇筑在河道(5)的上游,所述溢流层(7)浇筑在河坝(6)上,且溢流层(7)的两侧通过水管(8)与湿地公园(10)相连通,所述滤网(9)安装在水管(8)中,所述住户楼(11)建筑在地表(3)上,所述住户楼(11)楼层之间设置有屋檐(12),所述屋顶(13)浇筑在住户楼(11)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池(2)至少开挖有三组,且储水池(2)呈分开结构开挖在地表(3)的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3)上种植有绿植,且绿植根部植入土壤层(1)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坝(6)的横剖面设置为梯形,梯形结构的一段为矩形蓄水段,另一段为斜坡导流段,所述河坝(6)上浇筑有溢流层(7),所述溢流层(7)设置为板型结构,且溢流层(7)浇筑在河坝(6)的蓄水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公园(10)共设置有两组,且湿地公园(10)的下侧通过水管(8)分别与溢流层(7)的左右两侧相连通,所述水管(8)中均设置有滤网(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屋檐(12)和屋顶(13)上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屋檐(12)凹槽设置为矩形环绕在住户楼(11)的楼层之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污染负荷的海绵城市用湿地系统,包括土壤层、地表、污水处理厂、河坝、溢流层、滤网、住户楼、和屋顶,所述土壤层中开挖有储水池,所述地表覆盖在土壤层的上侧,所述污水处理厂建筑在地表上,且地表上开设有河道,所述河坝浇筑在河道的上游,所述滤网安装在水管中,所述住户楼楼层之间设置有屋檐,所述屋顶浇筑在住户楼的顶端。本系统通过开挖有储水池和河道以及湿地公园,对自然雨水进行收集,同时,将收集的雨水用以城市灌溉或者城市饮水使用;另外,通过将河道的淤泥运输到地表或者住户楼的屋檐和屋顶上,用以种植绿植,通过绿植的光合作用,对海绵城市的空气进行净化,从而调节海绵城市的污染负荷。

技术研发人员:尹程;张祥霖;蒯圣龙;刘丹丹;盛晶梦;吴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尹程
技术研发日:2019.08.28
技术公布日:2020.0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