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叠浇式地下连续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27708发布日期:2020-05-20 03:23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叠浇式地下连续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浇式地下连续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是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每个单元槽段一般不超过6米,如此逐段进行,直至沿着待建工程周圈形成一道闭合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挡土的围护结构,待砼达到一定龄期后,再采取边挖边撑的方法将内部土取出,以施作地下结构。一般来说,地铁车站、超高层深基坑、以及处于交通拥挤环境下的结构物均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

目前,现有的地下连续墙结构存以下缺点:首先,由于地下连续墙是采取逐段施工,受工艺限制,相邻单元段之间的钢筋无法实现整体连接,此时的连续墙其实可看作是由许多个独立的“单元墙体”构成,单元墙体之间存在接缝,当土体开挖后,基坑内外两侧土体压力不平衡,即使在有支撑的情况下,接缝也及其容易扩展,导致渗漏、冒泥等情况出现,且结构相对复杂。

其次,传统工艺的地下连续墙在成槽时,槽壁不可能实现完全垂直平整,总会出现塌孔,从而导致成型的连续墙出现鼓包,后期需要剔凿,处理十分麻烦,尤其在天津、上海等地质较为松软的滨海地区,连续墙鼓包情况十分普遍。

最后,传统结构形式的地下连续墙在开挖被围护的地下工程土方时,由于支撑力不足,需要每开挖一定深度后就要对连续墙体用钢管支撑,支撑间距很密,一般2m左右一道,这导致开挖下层土时,上层支撑结构会影响挖土设备,挖土效率较低,且深度越深,影响越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叠浇式地下连续墙及其施工方法,旨在解决现阶段连续墙结构出现的内墙面平整度差,结构整体性差和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叠浇式地下连续墙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多个预制单元墙体和现浇混凝土墙体;

所述预制单元墙体包括内墙板部和外凸梁部;两个所述外凸梁部间距设在所述内墙板部宽度方向的外侧;

所述预制单元墙体沿着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在基坑外围的深槽内;相邻的所述预制单元墙体之间相对设置的外凸梁部形成的凹槽结构;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浇筑在所述凹槽结构内,从而实现对相邻的所述预制单元墙体之间接缝的封堵。

可选地,所述预制单元墙体上的两个外凸梁部之间设有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从而实现与所述深槽匹配的墙体结构。

可选地,所述预制单元墙体上设有预应力孔道;所述预应力孔道设在所述内墙板部的边角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预应力孔道为圆弧状孔道结构;所述预应力孔道分别设在所述内墙板部上部的两侧边角上。

可选地,相邻的所述预制单元墙体之间穿设有预应力钢筋;所述预应力钢筋穿设在相邻所述预制单元墙体的预应力孔道内,以此实现相邻的预制单元墙体依次紧密排布在所述深槽内。

可选地,所述内墙板部和外凸梁部的厚度与基坑的宽度尺寸匹配设置;以此实现所述预制单元墙体在基坑宽度方向快速定位放置。

可选地,两个所述外凸梁部间距设在所述内墙板部的外侧中部位置处。

可选地,所述内墙板部的外侧内壁上分布有接茬筋;所述接茬筋与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的钢筋连接,以此实现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的钢筋笼的定位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预制单元墙体,且预制单元墙体的光面朝向基坑内侧,所以不存在后期剔凿,解决了传统结构的鼓包现象,保证了内墙面的平整度,易于后期做防水工作。

2、本实用新型通过现浇混凝土墙体浇筑在凹槽结构内,实现对单元墙体之间的接缝的封堵;通过预制段和现浇段结合的墙体,解决了地下连续墙的渗水冒泥的问题,结构整体性好,能够有效的起到围护作用。

3、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预制段与现浇段来形成墙体结构,同时在预制部分也添加了横向预应力,使整个墙体连接更加紧密牢固,使连续墙体挡土能力提升,也就可以相应扩大内部钢管支撑间距,减少传统浇筑结构的钢支撑的密度和数量,解决了挖土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4、本实用新型在吊装预制段时候能够实现精确定位,不需要再外扩放大,便于安装和调节,更加省时省力。

5、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全浇法,接缝呈“之”字形,水路长,防水效果好。

6、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不同基坑的尺寸,设置与之匹配的预制单元墙体的尺寸;通过采用标准的长度的预制单元墙体,可实现根据具体施工要求来选用合适数量的预制单元墙体和钢筋笼来进行施工,可实现标准化的施工,便于生产和制造,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更加经济实用。

7、本实用新型通过先将预制段定位安装后,再进行现浇段的浇筑,保证了结构整体性能,同时保证了对接处的受力性能和防水效果,受施工环境的影响较小,可用于各种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施工更加安全可靠,适合广泛推广。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单元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单元墙体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单元墙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多个预制单元墙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叠浇式地下连续墙;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边角预制单元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闭合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预制单元墙体;11、内墙板部;111、接茬筋;12、外凸梁部;13、预应力孔道;2、现浇混凝土墙体;3、基坑;4、预应力钢筋;5、深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结合附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叠浇式地下连续墙,要解决现阶段连续墙结构出现的内墙面平整度差,结构整体性差和施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包括多个预制单元墙体1和现浇混凝土墙体2;

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包括内墙板部11和外凸梁部12;两个所述外凸梁部12间距设在所述内墙板部11宽度方向的外侧;

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沿着长度方向依次排布设在基坑3外围的深槽5内;相邻的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之间相对设置的外凸梁部12形成的凹槽结构;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2浇筑在所述凹槽结构内,从而实现对相邻的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之间接缝的封堵。

本实用新型通过预制单元墙体,且预制单元墙体的光面朝向基坑内侧,所以不存在后期剔凿,解决了传统结构的鼓包现象,保证了内墙面的平整度,易于后期做防水工作;通过现浇混凝土墙体浇筑在凹槽结构内,实现对单元墙体之间的接缝的封堵;通过预制段和现浇段结合的墙体,解决了地下连续墙的渗水冒泥的问题,结构整体性好,能够有效的起到围护作用;通过采用预制段与现浇段来形成墙体结构,同时在预制部分也添加了横向预应力,使整个墙体连接更加紧密牢固,使连续墙体挡土能力提升,也就可以相应扩大内部钢管支撑间距,减少传统浇筑结构的钢支撑的密度和数量,解决了挖土效率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可选地,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上的两个外凸梁部12之间设有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2,从而实现与所述深槽5匹配的墙体结构,结构更加牢固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地下连续墙的整体性得到加强,所以可以减少内部钢支撑的数量,可便于机械挖土工作。

优选地,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上设有预应力孔道13;所述预应力孔道13设在所述内墙板部11的边角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预应力孔道13为圆弧状孔道结构;具体为四分之一圆弧状孔道结构,并轴向对称设在所述内墙板部11上部的两侧边角上。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之间穿设有预应力钢筋4;所述预应力钢筋4穿设在相邻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的预应力孔道13内,以此实现相邻的预制单元墙体1依次紧密排布在所述深槽5内。

优选地,所述内墙板部11和外凸梁部12的厚度与基坑3的宽度尺寸匹配设置;以此实现所述预制单元墙体1在基坑3宽度方向快速定位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常规工艺中,连续墙体的结构定位较难,一般都会局部入侵主体结构,施工单位一般都将连续墙整体外扩放大10厘米,这就造成内部主体结构超厚,造成混凝土材料浪费,本申请中在吊装预制段时候能够实现精确定位,不需要再外扩放大,便于安装和调节,更加省时省力。

优选地,两个所述外凸梁部12间距设在所述内墙板部11的外侧中部位置处,且所述外凸梁部12在内墙板部11上轴向对称设置,更加便于加工;且所述外凸梁部12设在所述内墙板部11沿长度方向的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使得相邻的现浇段的尺寸相同,可采相同尺寸的钢筋笼,便于标准化的施工。

具体地,通过”π”形的预制单元墙体1的设计,由于其与深槽5的接触面积较小,收到深槽侧壁的摩擦了较小,便于更好地放置于深槽5;且通过对外凸梁部外端的调节,可实现其在深槽5内的调节,定位放置和调节更加灵活和方便;同时本申请的预制单元墙体结构与运输托板的形状相似,便于搬运;本申请的预制单元墙体没有中空结构,且预制单元墙体结构简单新颖,设计巧妙,便于加工和运输。

优选地,所述内墙板部11的外侧内壁上分布有接茬筋111;所述接茬筋111与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2的钢筋连接,以此实现所述现浇混凝土墙体2的钢筋笼的定位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预制段与现浇段有接茬钢筋连接,使所有墙体连接成一整体,所以成型的地下连续墙整体性好,对土体的支挡能力得到加强,渗漏水问题得到解决。

结合附图3,在具体实施时,预制单元墙体的内墙板部横截面的长度为6米,宽度为0.4米;外凸梁部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均为0.4米,从预制单元墙体与现浇段的接缝处构造看,叠浇法(即半预制半现浇)施工地下连续墙不存在“贯通型缝隙”,即使接缝处混凝土因收缩而产生微裂纹,也会因为“水路过长(示图中水路长2.1米)”而降低渗漏量,利于后期堵水处置;通过设置预制单元墙体,使槽壁更不容易塌孔,有利于工程质量;且预制单元墙体光面朝向基坑内侧,所以不需要后期剔凿。

结合附图5和图6,在具体实施时,还设有边角预制单元墙体;所述边角预制单元墙体与预制单元墙体1的预应力孔道13对应设置,且边角处的现浇混凝土墙体为l形结构,在实现对边角处的接缝封堵的同时,还以此实现连续墙的边角的有效连接,设置合理。

上述叠浇式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采用成槽机械在基坑3外围开槽,并通过泥浆护壁形成围护的深槽5;同时将预制好的预制单元墙体1运输至施工现场;

步骤二,将一预制单元墙体1吊运至开挖好的槽段内;

步骤三,将另一预制单元墙体1吊运至开挖好的槽段内,并通过预应力钢筋4来实现两个相邻的预制单元墙体1的侧边紧密对接;

步骤四,在对接的预制单元墙体1外侧凹槽结构内定位设置钢筋笼,以此进行现浇混凝土墙体2的浇筑,来将预制单元墙体1之间的接缝进行封堵;

步骤五,按照步骤一到步骤四的施工步骤,将在深槽5的所有预制单元墙体1依次进行连接和浇筑,从而形成闭合的地下连续墙结构;

步骤六,待所有地下连续墙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基坑3的施工。

优选地,钢筋笼预制好后并运输至现场;通过采用预制的钢筋笼,不用现场进行钢筋笼的捆扎,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工期。

结合附图7,在另一实施例中,由于实际施工中,地下连续墙周长不可能恰好满足预制单元墙体的模数,所以在闭合段全部采取现浇;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传统全浇法,上述闭合段的接缝依然呈“之”字形,水路长,防水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不同基坑的尺寸,设置与之匹配的预制单元墙体的尺寸;通过采用标准的长度的预制单元墙体,可实现根据具体施工要求来选用合适数量的预制单元墙体和钢筋笼来进行施工,可实现标准化的施工,便于生产和制造,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经济实用;且通过先将预制段定位安装后,再进行现浇段的浇筑,保证了结构整体性能,同时保证了对接处的受力性能和防水效果,受施工环境的影响较小,可用于各种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可用于各种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施工更加安全可靠,适合广泛推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未详细阐述部分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或可直接从市场上采购获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本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此处不再详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