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0984发布日期:2020-06-17 01:10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岸结构,具体为一种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属于水运、河道、生态景观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河岸上泥土不被河水侵蚀冲刷,以及航道船只航行安全,通常在河道两侧采用水泥石块垒砌护岸保护,或直接灌注水泥并用预制板与河道隔离,如此造成了依靠河岸栖息的水生动植物生活环境的破坏,不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协同生境营造,生态环境效益较差。因此现代生态护岸建设不仅要具有束水、固土的功能,而且能够维护河流的自净能力,具有营造沿河优美景观的功能,以构建健康、和谐的内河航道生态系统。

目前生态护岸结构形式主要为:互锁块、铰链块、拱圈、生态混凝土护坡;自嵌块、互嵌块挡墙;嵌锁式植草墙;箱式绿化挡墙;生态袋挡墙;仿木桩等。块式护坡或挡墙下水土流失会造成其结构损坏,且相比于其他生态护岸结构,绿化率较低。而传统生态袋挡墙可绿化面积大,但墙体表面易被破坏,耐久性较差。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研究利用土工袋砌筑形成桩式墙身,然后将开挖的淤泥土直接用于墙身空隙回填,共同形成质轻、耐撞的挡土墙体,从而实现废弃淤泥土的再利用,并因墙身较轻而减少了地基处理的工程费用的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护岸结构生态效果差、开挖淤泥土资源被废弃等缺点,发明一种岸坡安全性能、生态性和景观性良好,并能将护岸工程建设产生的淤泥土资源循环利用的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

设计梯级护岸结构,从而解决传统生态袋挡墙墙体表面易被破坏、耐久性差的问题,同时兼顾护岸的可绿化面积,并实现了工程本身废弃淤泥土和疏浚土的循环利用,在降低了制作成本的同时达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所述护岸为沿所述边坡在高度方向上依次设有绿植带及挡墙结构,所述绿植带及挡墙结构在所述边坡上依次布设,形成多段式布设结构;

所述绿植带在所述边坡上水平设置,且采用岸基工程开挖土进行覆土;所述挡墙结构包括若干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由所述边坡内部向上堆叠,且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间回填所述边坡内部开挖的淤泥土,且所述挡墙结构向所述边坡背水侧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内填充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包括生态水泥、水、砂石、水玻璃,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根据强度要求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设计;所述生态水泥包括质量百分数如下的各组分:水泥54.2%-85.3%、牡蛎壳4.1%-19.3%、开挖淤泥土8.9%-34.1%。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材质采用聚合化纤合成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边坡为临水侧倾斜边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挡墙结构向背水侧倾斜角度5-10°。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在所述边坡内部堆叠高度为400mm-600mm。

进一步的,所述绿植带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及耐湿乡土植物。

进一步的,所述绿植带厚度为500mm-800mm。

进一步的,所述绿植带在所述边坡上宽度为3000mm-5000mm。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将河岸工程开挖的淤泥土,以及海洋废弃牡蛎壳等进行资源化利用,能在保证护岸束水固土功能的同时,减少废物处置的环境压力,降低了环境风险,并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材料成本;

2、本实用新型桩式梯级护岸结构改变了一墙到顶的传统航道断面护岸形式,采用组合式断面增加景观效果,为船民和沿河居民创造优美环境;

3、本实用新型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及护岸结构材质除水泥、砂石、水玻璃外,其他材料均来自河岸工程开挖或者海洋资源,有利于维护水生生态系统和谐,营造良好的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协同生境营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护岸边坡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的结构剖面图,一种桩式混凝土挡墙梯级边坡护岸,所述边坡7为临水侧倾斜边坡结构,所述护岸为沿所述边坡7在高度方向上依次设有绿植带6及挡墙结构2,所述绿植带6及挡墙结构2在所述边坡7上依次布设,形成多段式布设结构;

所述绿植带6在所述边坡7上水平设置,且采用岸基工程开挖土5进行覆土;所述挡墙结构2包括若干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由所述边坡7内部向上堆叠,且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间回填所述边坡内部开挖的淤泥土3,且所述挡墙结构2向所述边坡7背水侧倾斜;具体的,在布设所述挡墙结构2时,开挖边坡后形成边坡开挖区4,其内部堆叠布设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间回填开挖所述边坡开挖区4的淤泥土3,以形成挡墙结构2。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考虑: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材质采用聚合化纤合成材料;并且: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内填充材料为基于生态水泥制备成的混凝土,所述混凝土包括生态水泥、水、砂石、水玻璃,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数根据强度要求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设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数的各组分:生态水泥16.7%、水11.1%、砂石66.7%、水玻璃5.5%;所述生态水泥中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数的各组分:水泥68.5%、牡蛎壳11.3%、开挖淤泥土20.2%;

更进一步考虑,所述挡墙结构2向背水侧倾斜角度5-10°,净高为2000mm-3000mm;可以考虑: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尺寸为长800mm-1200mm,宽400mm-600mm,高200mm-300mm;并且,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在所述边坡开挖区4内部堆叠高度为400mm-600mm,其目的在于对挡墙结构2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绿植带6表面种植水生植物及耐湿乡土植物,并且,可以考虑:所述绿植带6厚度为500mm-800mm,所述绿植带6在所述边坡7上宽度为3000mm-5000mm。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护岸边坡中绿植带及挡墙结构的数量根据具体的沿河岸边坡具体情况布设,本实施例中设置3段挡墙结构,净高均为2000mm,向背水侧倾斜角度为8°;施工时,在每段挡墙结构2下方布设边坡开挖区4,本具体实施例中边坡开挖区4下沉高度为500mm,其目的在于增加挡墙结构2的稳定性;在边坡开挖区4内有序堆叠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生态水泥混凝土工袋1间充填开挖淤泥土3,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水生动植物亲水环境,并保证边坡的稳定性;在挡墙结构中间区域布设绿植带6,绿植带6上方种植水生植物及耐湿乡土植物,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河岸工程开挖的淤泥土,以及海洋废弃牡蛎壳等进行资源化利用设置护岸结构,在实现束水、固土功能的同时,能够维护河流的自净能力,具有营造沿河优美景观的功能,从而构建了健康、和谐的内河航道生态系统;同时梯级护岸结构由于形成台阶,方便了游客的亲水需要,具备人性化的优势。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举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做出若干改进措施,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