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岸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61365发布日期:2020-07-29 03:42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岸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河道岸线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岸线。



背景技术:

城市河道的主要功能除了泄洪排水外,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其生态景观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当完成截污纳管等控制污染物入河措施以后,河两岸面源污染成为河道主要污染物来源,多数直接入河,落雨时尤甚。以往城市河道岸线建设多采取硬质化驳岸,阻止了水岸交流,破坏了微生物和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微生物失去生存条件、动植物不易存活,污染物得不到控制与降解,水体失去自然修复功能,河道自净功能丧失,致使不少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治理出现反复,水质指标低至ⅴ类水以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态岸线,用于解决河岸面源污染严重以及水体失去自净功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态岸线,包括从河岸往水面方向依次设置的生态槽、岸上植物带、排桩和水生植物带,所述生态槽设置在岸坡顶部,所述岸上植物带包括沿所述生态槽往所述排桩方向依次设置的灌木带、景观植物带和挺水植物带,所述排桩上近水侧还设置有生物膜载体。

进一步地,河岸地基包括实土和植物基土,所述植物基土铺设在所述生态槽与所述排桩之间的实土上,所述植物基土上铺设有草坪,所述岸上植物带栽种在所述河岸地基上。

进一步地,所述挺水植物带沿所述排桩方向连续紧密设置,且所述挺水植物带紧靠所述排桩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排桩上向岸侧设置有纤维布。

进一步地,水生植物带包括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所述浮水植物带设置在所述排桩向水侧的水面,所述沉水植物带设置在所述排桩向水侧的浅水区河床,所述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与所述生物膜载体之间形成供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并构建成微生物菌群活跃集聚区。

进一步地,所述排桩为木排桩,且所述木排桩设置为沿河岸线排列,所述木排桩用于分割水岸,所述木排桩一端埋于地下,另一端高出于紧靠所述木排桩的地表面和常水面。

进一步地,所述排桩之间设置有横梁,通过所述横梁固定所述排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为全生态环境友好型岸线,适用于众多城市河道岸线的整治工程;

2、通过生态槽和岸上植物带等对面源污染实现立体的拦截并且形成生态景观岸线;

3、木排桩沿水岸线设置,保持岸线稳固并形成水岸分割同时保持良好的水岸交流;

4、木排桩近水侧设置的生物膜载体和水生植物带形成供土著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形成菌群活跃的聚集区,实现水体的自热生态净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生态河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生态河岸的部分俯视图;

附图标记:

1-生态槽、2-岸基、3-灌木带、4-景观植物带、5-草坪、6-实土、7-植物基土、8-横梁、9-纤维布、10-挺水植物带、11-木排桩、12-生物膜载体、13-浮水植物带、14-活跃土著菌群集聚区、15-河床、16-水体、17-常水面、18-沉水植物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生态岸线,包括从河岸往水面方向依次设置的生态槽、岸上植物带、排桩和水生植物带,生态槽设置在岸坡顶部,用于拦截初始面源污染物,岸上植物带包括沿生态槽往排桩方向依次设置的灌木带、景观植物带和挺水植物带,排桩上近水侧还设置有生物膜载体,通过从河岸往河面方向依次设置的生态槽、植物带和排桩,实现立体拦截面源污染物,减少水体污染,同时形成生态景观岸线。

另外,河岸地基包括河岸本身的实土和植物基土,植物基土铺设在生态槽与排桩之间的实土上,植物基土上铺设有草坪,岸上植物带栽种在河岸地基上,不仅可以通过岸上植物带对面源污染物进行吸收分解,还可以通过草坪实现对经过生态槽初滤的面源污染物进行吸收分解。

本实施例中,相邻设置的灌木带和景观植物带中灌木带通常采用榆树、桂花、木绣球和火棘等根系发达,保土力强,适应性强,具有滤尘,吸二氧化硫,抗污染,耐干旱等特性的植物,而景观植物带通常种植凤尾竹、迎春、萱草和含笑等根系发达易生长的植物,而铺设在实土上的植物基土能够很好的适用于景观植物带的植物的生长。

如图1所示,排桩为木排桩,单根木排桩直径为15-18cm,长度根据河岸土质选择,一般选择1.5m-2.5m即可,且木排桩设置为沿河岸线排列,木排桩用于分割水岸,木排桩一端削成楔形打入地下,另一端高出于紧靠木排桩的地表面和常水面,且高出于常水面10-20cm。同时木排桩之间设置有横梁,通过横梁固定木排桩,保持木排桩和岸线设置稳定。

进一步地,挺水植物带沿排桩方向连续紧密设置,且挺水植物带紧靠排桩设置,在通过灌木带和景观植物带实现拦截后,挺水植物带实现最后一步的生态拦截。

其中,挺水植物带采用美人蕉、再力花、菖蒲、芦苇和旅人蕉等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植物,具体栽种密度可根据各河岸实际情况选择,同时可以选择栽种一排或多排挺水植物构筑拦截防护的挺水植物带。

本实施例中,排桩上向岸侧设置有纤维布,纤维布设置于挺水植物带和排桩之间,纤维布的上端与排桩的上端齐平设置,下端埋入实土之中,用于防止岸基的水土流失,保持岸线的稳固并形成水岸分割,同时不同于硬质化驳岸,纤维布和排桩的设置能够很好的实现水岸交流,且纤维布相较于行业普遍采用的无纺布不会存在环保问题。

进一步地,水生植物带包括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设置在排桩向水侧的水面,沉水植物带设置在排桩向水侧的浅水区河床,其中浮水植物带通常采用金钱草、荇菜等水生植物组成的植物浮岛和睡莲等浮于河面的植物,沉水植物带通常采用金鱼藻、轮叶黑藻和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栽种在浅水区的河岸。通过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生物膜载体之间形成供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并构建成土著微生物菌群活跃集聚区,并向外围扩散,作用于水体,完成水体的生态自净化。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