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46642发布日期:2020-09-25 18:19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水运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斜坡堤或其他形式堤坝的护肩或护脚结构一般采用抛填块石或者人工块体的形式,这些块体具有稳定性高、施工方便、技术成熟等优点,目前得到广泛应用。但是,该类传统筑堤构件功能单一、生态效应较差、促淤效果一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包括:三棱块柱体外框、空腔和倒角结构,所述空腔与三棱块柱体外框内部连接,所述倒角结构与三棱块柱体外框端部连接;

其中,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包括:第一混凝土外框、第二混凝土外框、第三混凝土外框和孔洞,所述第一混凝土外框、第二混凝土外框和第三混凝土外框依次连接,所述孔洞设于第一混凝土外框、第二混凝土外框和第三混凝土外框上,所述第一混凝土外框、第二混凝土外框和第三混凝土外框的厚度为0.1~0.5m,所述孔洞为复数个。

进一步,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为等边三角形结构,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的高度为0.4~2m。

进一步,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竖直进行叠放,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的叠放数量为6个,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通过外壁进行连接。

进一步,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横卧进行叠放,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通过外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混凝土外框的一侧与地面触接,所述倒角结构的一侧与地面触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设计采用三棱块柱体护滩结构,并在表面增设孔洞,内部设置空腔,实现有效减缓近底流速,促进泥沙淤积,并且为小型底栖、游泳生物提供相对隐蔽的栖息空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堆叠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卧堆叠状态图。

附图标记:

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第三混凝土外框130和孔洞140。

空腔200和倒角结构30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堆叠状态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卧堆叠状态图。

如图1所示,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包括: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空腔200和倒角结构300,空腔200与三棱块柱体外框100内部连接,倒角结构300与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端部连接;

其中,三棱块柱体外框100包括: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第三混凝土外框130和孔洞140,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依次连接,孔洞140设于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上,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的厚度为0.1~0.5m,孔洞140在本实施例中为9个。

三棱块柱体外框100为等边三角形结构,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的高度为0.4~2m。

如图2所示,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竖直进行叠放,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的叠放数量为6个,三棱块柱体外框100通过外壁进行连接。

如图3所示,三棱块柱体外框100横卧进行叠放,三棱块柱体外框100通过外壁进行连接,第二混凝土外框120的一侧与地面触接,倒角结构300的一侧与地面触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构件使用混凝土预制而成,单个构件近似为三棱柱体,上下底面不封闭,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表面开有若干孔洞140,结构尺寸可根据具体波浪条件确定单个块体重量后设定,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块体高度约1.2米,壁厚约0.3米,外轮廓近似为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约1.3米,端部尖角处应使用倒角结构300做圆滑处理,内部直至空腔200,可有效减缓近底流速,促进泥沙淤积,并且为小型底栖、游泳生物提供相对隐蔽的栖息空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空腔(200)和倒角结构(300),所述空腔(200)与三棱块柱体外框(100)内部连接,所述倒角结构(300)与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端部连接;

其中,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包括: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第三混凝土外框(130)和孔洞(140),所述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依次连接,所述孔洞(140)设于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上,所述第一混凝土外框(110)、第二混凝土外框(120)和第三混凝土外框(130)的厚度为0.1~0.5m,所述孔洞(140)为复数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为等边三角形结构,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的高度为0.4~2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竖直进行叠放,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的叠放数量为6个,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通过外壁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横卧进行叠放,所述三棱块柱体外框(100)通过外壁进行连接,所述第二混凝土外框(120)的一侧与地面触接,所述倒角结构(300)的一侧与地面触接。


技术总结
一种生态型三棱柱体护滩结构,包括:三棱块柱体外框、空腔和倒角结构,空腔与三棱块柱体外框内部连接,倒角结构与三棱块柱体外框端部连接。其中,三棱块柱体外框包括:第一混凝土外框、第二混凝土外框、第三混凝土外框和孔洞。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通过设计采用三棱块柱体护滩结构,并在表面增设孔洞,内部设置空腔,实现有效减缓近底流速,促进泥沙淤积,并且为小型底栖、游泳生物提供相对隐蔽的栖息空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技术研发人员:季岚;杨琪;陈琳;楼飞;支远哲;张同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8
技术公布日:2020.09.2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