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8937发布日期:2020-09-01 16:40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塔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安装固定塔吊时,需要在混凝土层的内部埋置预埋件,然后再将塔吊固定安装在预埋件上,但是现有的预埋件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差,预埋件易出现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预埋件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较差,预埋件易出现松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柱、安装板和固定组件,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底板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所述安装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底板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为140°~160°。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为130°~150°。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横板,所述横板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横板的最短的直角边与所述支撑柱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柱的一侧。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支杆,所述支杆的一端与所述横板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横板远离所述支撑柱的一端,所述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

其中,所述固定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组件沿所述支撑柱的轴向线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通过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底板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所述安装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底板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其中根据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底板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且所述安装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底板的长度,能够推算出所述底板、所述支撑柱和所述安装板呈工字形设置,工字型的设置能够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与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杆分别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呈倾斜角度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获得提高预埋件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预埋件不易出现松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00-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底板、11-支撑柱、12-安装板、20-固定组件、21-第一连接杆、22-第二连接杆、23-横板、24-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种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包括底板10、支撑柱11、安装板12和固定组件20,所述支撑柱1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11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2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2与所述底板10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底板10的上方,且所述安装板12的长度小于所述底板10的长度,所述固定组件20包括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一连接杆2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底板10和所述支撑柱11置于混凝土层的内部,所述安装板12裸露在混凝土层的上方,用于安装内爬塔吊,由于所述支撑柱11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0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柱11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板12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2与所述底板10相互平行,并位于所述底板10的上方,且所述安装板12的长度小于所述底板10的长度,由此可推出所述底板10、所述支撑柱11和所述安装板12的横截面呈工字形结构设置,工字形结构的设置,能够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在混凝土层内不易出现晃动,同时由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呈倾斜角度设置,能够增加所述底板10在混凝土层内的稳定性,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底板1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所述底板10被更加牢固的固定在混凝土层内,同时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呈倾斜角度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所述底板10在混凝土层内的稳定性,进而使得所述述底板10被更加牢固的固定在混凝土层内,继而使得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好,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不易出现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为140°~160°。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底板10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为140°~160°时,所述底板10在混凝土层内的稳定性最佳,进而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好,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不易出现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为130°~150°。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度为130°~150°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所述底板10在混凝土层内的稳定性,进而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更好,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不易出现晃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20还包括横板23,所述横板23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横板23的最短的直角边与所述支撑柱1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柱11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横板23的横截面呈三角形设置,且所述横板23的最短的直角边与所述支撑柱11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支撑柱11的一侧。所述横板23的设置能够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20还包括支杆24,所述支杆24的一端与所述横板23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横板23远离所述支撑柱11的一端,所述支杆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杆21的一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杆24的设置能增加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增加与混凝土层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在混凝土层内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组件20沿所述支撑柱11的轴向线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固定组件2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应用于内爬塔吊的新型预埋件装置100与混凝土层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