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11675发布日期:2020-12-08 13:49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孔道模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



背景技术:

对于雨水井下人孔位置的留置一般采用大直径波纹管、或者砌筑砖胎膜,后期波纹管留在混凝土内无法取出,转胎膜费时费人工。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旨在决绝波纹管留在混凝土内无法取出、转胎膜费时费人工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第一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为具有弧形空间的中空结构;第二弧形板,第二弧形板与第一弧形板可旋转地相连接,且与第义弧形板相扣合并形成圆筒状结构,第二弧形板可沿第一弧形板的壁面旋转至弧形空间内。

进一步地,上述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中,圆筒状结构内设置有支撑筒,并且,支撑筒与第一弧形板相连接;第二弧形板通过第一撑杆与插销相连接,插销可旋转地插设于支撑筒内。

进一步地,上述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中,支撑筒与圆筒状结构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中,第一弧形板的第一壁面通过多层支撑机构与支撑筒相连接,并且,第一弧形板的第一壁面朝向支撑筒,各层支撑机构沿支撑筒的中轴线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中,每层支撑机构均包括:多个第二撑杆,各第二撑杆的一端均与支撑筒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第一弧形板朝向支撑筒的壁面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中,第二弧形板连接有手柄。

进一步地,上述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中,第一弧形板占筒状结构的三分之二;第二弧形板占筒状结构的三分之一。

本实用新型中,当第二弧形板旋转至第一弧形板的弧形空间外时,与第一弧形板构成圆筒状结构,将圆筒状结构固定于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可形成标准直径大小的下人孔,使得形成的人孔大小得到了统一。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第二弧形板旋转至第一弧形板的弧形空间内,从而将整个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提出,使得该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实现了可周转利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的优选结构,如图1所示,该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包括:第一弧形板10和第二弧形板20,第一弧形板10为夹层结构,具体为具有弧形空间的中空结构,弧形空间的弧度适应于第一弧形板10的弧度,弧形空间的尺寸略小于第一弧形板10的尺寸。第二弧形板20的弧度适应于弧形空间的弧度,且第二弧形板20的尺寸略小于弧形空间的尺寸。第二弧形板20与第一弧形板10可旋转地相连接,第二弧形板20可旋转至弧形空间内,也可以旋转至弧形空间外。当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弧形空间外时,第二弧形板20和第一弧形板10相扣合,并构成周向封闭的圆筒状结构;当第二弧形板20完全旋转至弧形空间内时,即第二弧形板20位于第一弧形板10的内部,则视觉上仅存在第一弧形板10。使用时,将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弧形空间外,并与第一弧形板10形成圆筒状结构,然后将圆筒状结构下放并固定于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再在孔道内壁与圆筒状结构之间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弧形空间内,并将整个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提出即可。

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第一弧形板10的弧形空间外时,与第一弧形板10构成圆筒状结构,将圆筒状结构固定于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可形成标准直径大小的下人孔,使得形成的人孔大小得到了统一。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第一弧形板10的弧形空间内,从而将整个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提出,使得该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实现了可周转利用。

支撑筒30的外壁与第一弧形板10的第一壁面相连接,具体地,当第一弧形板10和第二弧形板20形成圆筒状结构时,支撑筒30位于圆筒状结构内且与圆筒状结构同轴设置,在支撑筒30的中轴线方向上,支撑筒30的长度、第一弧形板10的长度和第二弧形板20的长度相等。第一撑杆40水平设置,第二弧形板20朝向支撑筒30的壁面与第一撑杆40的一端相连接且连接点靠近第二弧形板20的一条直边,第一撑杆40的另一端与竖直设置的插销50的顶端相连接,插销50插设于支撑筒30内并可相对于支撑筒30旋转。第二弧形板20通过与插销50相连接,且插销50可旋转地插设于与第一弧形板10相连接的支撑筒30内,实现了与第一弧形板10可旋转相连接的目的。参见图2,第一弧形板10从远离第一撑杆40的一条直边开始旋转进入弧形空间内,即从a出旋转进入,以避免第一撑杆40阻碍第一弧形板40的转入。

第一弧形板10朝向支撑筒30的壁面通过多层支撑机构与支撑筒30相连接,同时,各层支撑机构沿着支撑筒30的中轴线、从上至下(相对于图1而言)依次设置。每层支撑机构均包括:多个第二撑杆60,各第二撑杆60的一端均与支撑筒30的外壁相连接,另一端均与第一弧形板10朝向支撑筒30的壁面相连接,具体地,第一弧形板10占圆筒状结构的三分之二,第二弧形板20占圆筒状结构的三分之一,每层支撑机构均包括:三个第二撑杆60,三个第二撑杆60的一端与第一弧形板10朝向支撑筒30的壁面的连接点均匀地分布于第一弧形板10的壁面上,以对支撑筒30提供均匀的支撑力。

再次参见图2,第二弧形板20上连接有手柄70,通过对手柄施加力而使第二弧形板20旋转,更加便捷。当然,手柄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撑杆40上。

综上,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第一弧形板10的弧形空间外时,与第一弧形板10构成圆筒状结构,将圆筒状结构固定于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可形成标准直径大小的下人孔,使得形成的人孔大小得到了统一。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将第二弧形板20旋转至第一弧形板10的弧形空间内,从而将整个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提出,使得该雨水井内下人孔道内撑模板实现了可周转利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