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3982发布日期:2021-01-26 14:3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属于河道取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自来水厂一般建设在河流附近,通过铺设的引水管从河流中引水,引水管在河流中的端部通常与一取水头结构相连接,河水先进入取水头结构,再进入引水管中,取水头结构安装在河道中,必须保证整体结构安装稳定可靠,同时,还需尽量减小河水流动对取水头结构的冲击;另外,需要防止尺寸较大的杂物进入取水头结构内,避免堵塞引水管。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防止杂物堵塞取水路径并对取水过程水体内夹杂的沙子处理,排除河道水流短流和紊流脉动对水体中沙子沉沙干扰,对取水头进行设计降低水流及物体冲击伤害。
[0004]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包括:
[0005]
取水基件,取水基件内部中空设置,取水基件一侧设开设进水口且进水口相对侧开设出水口,出水口安装有引水管,取水头两侧设有导流部,
[0006]
安装基座,安装基座设于取水基件底部,安装基座具有凸台结构且设于取水基件空腔内,
[0007]
排沙箱体,排沙箱体设于安装基座底部且排沙箱体内部中空设置,排沙箱体底部设有配重板体。
[0008]
其中,凸台顶面具有斜面且倾斜方向由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倾斜向下,凸台顶面均设排沙斗,排沙斗端口之间向下渐缩,排沙斗内壁表面均布导流件,导流件为锥台状,导流件靠近排沙斗端的锥台面积大于其对向侧锥台面积,安装基座开设有排沙通道,排沙通道连通排沙斗和排沙箱体,排沙箱体两相对侧分别开设排沙出口。
[0009]
本发明的取水头在安放时,通常放置在河道中间底部,在考虑到河道枯水期较久或易发生碰撞河道时,将取水头设置在河道侧方。取水头在取水过程通过在取水基件侧方开设的进水口引进河道内的水体,进入取水基件内的水体通过出水口设置的引水管排出送入进水间或者泵房内,考虑到取水头放置在河道内会受到河水的持续冲刷,可能致使取水头产生位移等不良现象,通过在取水头两侧设置导流部的方式,这样降低河道内水体的冲刷,且导流部内优选采用混凝土浇筑,提高耐河水冲击效果。安装基座凸台边缘与取水基件底部固接,在取水基件内底部形成斜面的方式来提高取水基件内水体向引水管方向流动效果,在取水基件内底部的凸台表面分别开设排沙斗的方式来便于取水基件内水体中的沙粒向下沉降并通过排沙斗快速通过底部的排沙通道进入排沙箱体内,减小取水基件内水体中的含沙量避免沙粒对后续水体处理设备的磨损,进入排沙箱体的沙粒在河道内水体的冲刷下排出排沙箱体,经过排沙箱体的水体其具有一定的流速对排沙通道内的水体或沙粒形成
一定吸力,这样可提高排沙斗和排沙通道内沙粒的下移上的,解决排沙通道堵塞的问题,取水件内水体中的颗粒物及沙粒向下沉降至排沙斗并排送至排沙箱体的过程中,沙粒及颗粒物经过排沙斗内壁及导流件,在经过导流件的过程中,由于导流件靠近排沙斗端的锥台面积大于其对向侧锥台面积,这样导流件下部存在一定孔隙,沙粒及水体经过导流件上部到达其下部时存在释放空间,水体和沙粒的向下流动速度得以提高并且对于存在紊流的水体起到一定的整流效果进一步促进流体及沙粒向下的排出,实现沙粒及颗粒物从上往下逐渐密集连续往下移动,连续向下流动的水体和大量的沙粒落入排沙箱体,河道底部水体对排沙箱体内冲刷将沙粒带出排沙箱体,且设置配重板体来提高排沙箱体在水中的稳定效果。
[0010]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排沙箱体的排沙出口与取水基件的进水口、出水口位置对应设置,排沙箱体的排沙出口上能够安装过滤网板,排沙箱体内部设有排沙组件,排沙组件设于排沙通道下方。排沙箱体的排沙出口在某些情况下可选择安装过滤网板例如河道底部水草较多的情况下避免水草生长至排沙箱体内,通过过滤网板来防止水草生长至排沙箱内,为提高排沙箱体内沙粒排出排沙箱体,通过在排沙箱体内设置排沙组件来提高排沙效果。
[0011]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排沙组件包括轴线与排沙箱体底面平行设置的排沙转轴,排沙转轴一端部通过轴承与排沙箱体连接,另一端部设有连接过度件,连接过度件能够相对排沙转轴旋转,连接过度件固定连接轴线与排沙转轴轴线垂直的第二锥齿轮,排沙转轴端部设有与第二锥齿轮啮合的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连接有同轴的排沙转盘,排沙转盘上开设扇面装置的第二排沙通槽和第一排沙通槽。第二排沙通槽布设在排沙转盘一侧方向上,第一排沙通槽布设在另一侧排水排沙转盘上,第一排沙通槽扇面面积小于第二排沙通槽的扇面面积,第二排沙通槽相邻布设构成类似半圆状,第一排沙通槽相邻布设构成类似半圆状。排沙转盘可相对连接过度件旋转,连接过度件可相对第一锥齿轮旋转。排沙箱体侧壁开设的排沙出口便于河道水底的水体流通,通过流动的水流带动排沙箱体内沙粒的移动使沙粒移出排沙箱体,在水体流经排沙箱体的过程中水流与排沙转盘相接触对其形成推动,所形成推动力使第二锥齿轮相对第一锥齿轮旋转运动,进而实现排沙转盘在绕排沙转轴轴线旋转的同时随第二锥齿轮旋转运动,改变原有转动板体单一绕转轴旋转的方式,并且在排沙转盘表面分别开设第一排沙通槽和第二排沙通槽,在达到减轻排沙转盘重量便于其随水体旋转的同时控制排沙转盘与水体的接触面,使排沙转盘表面未开槽板体旋转过程中与排沙转轴轴线水平面上部水体接触量减小,利于排沙通道向下排沙并且排沙转轴下部水体与排沙转盘表面接触量较多对上部水体及介质具有向下吸附作用促进排沙通道向下排沙以及防止排沙通道的堵塞。
[0012]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取水基件开设的进水口至少有两个,开设进水口侧的取水基件设有副引水箱,副引水箱中部中空设置且与至少一个进水口配合设置,副引水箱上部箱面倾斜设置且开设进水通槽。通过在取水基件上开设多个进水口的方式来提高进水速率,当然还可以在取水基件两侧分别开设进水口,取水基件上开设的进水口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以便于对不同高度层的水体进行取水,这样取水基件内获取的水体中的溶氧量可相对提高,克服单一获取河道底部的水体中含氧量较低的问题,且可实现提升取水基件内获取水体的水温,河道上下层水体的水温存在温差,这样也避免大量抽取河道底部水体导致河道上层水体向下流入导致河道底层水生物对水温的不适,而在取水基件侧方设置副引水箱
使进入取水基件下部进水口的水体需经过副引水箱,这样消耗了进入取水基件底部进水口水流能量,降低其流速避免其进水对取水基件内底部水体的扰动,特别是水体中沙粒的沉降。
[0013]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位于取水基件上端的进水口上配设进水管体,进水管体外侧方设有引水组件,进水管体中部设有与其轴线垂直的且位经过圆心的引水转轴,引水转轴上设有直径小于进水管体内径的引水转动板,进水管体外侧还设有与引水转轴连接第一引水连杆。在取水基件上端的进水口安装进水管体并在其管体内配设能够随水体冲击旋转的引水转动板,这样对于河道内的水体进入取水基件的进水流速可起到有效控制,使其随水体流速的快慢自主调整引水转动板的状态进而调整进水管体的进水流通面积,引水转动板的设置实现进水流通面的控制同时其相对削减进入取水基件内流体的流速,能够削减进入取水基件内的水体对水体中颗粒物沉降扰动。
[0014]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引水组件包括安设在取水基件顶部的引水安装基件,引水安装基件内中空且中空两端向下开口,引水安装基件内中部设置引水调节板体,引水调节板体上铰接第三引水连杆且与其铰接处为第三引水连杆中段处,进水管体外侧设有竖直设置的引水轴体,引水轴体顶端通过引水固定基座与引水安装基件固设,且引水轴体上端部具有螺纹段,螺纹段配设能够相对引水轴体上下移动的升降螺纹套,升降螺纹套侧面固设连接固定件,连接固定件与第三引水连杆一端部连接,第三引水连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二引水连杆,第二引水连杆与第一引水连杆铰接。河道内的水体进入进水管体的过程中对其内部的引水转动板形成冲击促使其发生旋转控制进水管体的流通面积,通过在取水基件顶部设置引水安装基件以及各连杆的方式,使引水转动板在旋转过程中同步带动第一引水连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引水连杆上下位移进而使第三引水连杆两端上下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升降螺纹套上下升降,通过上述方案来限制引水转动板在面对水体冲击过程中的转动频率和幅度,解决该类板体在面对水体冲击过程持续旋转以及旋转幅度过大造成进水困难的问题。
[0015]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升降螺纹套下方设有套接在引水轴体上的升降推动件,升降推动件两侧分别铰接有第四引水连杆,引水轴体侧面开设有相对且平行的安装平面,安装平面上分别铰接有第五引水连杆,第五引水连杆一端部与第四引水连杆铰接,另一端连接有配重球体。配重球体的设置用于提高第四引水连杆和第五引水连杆在水中的稳定性,在进水管体进水口端侧方设置引水轴体并且设置第四引水连杆和第五引水连杆的方式,这样流经取水基件侧方的水体可对第四引水连杆和第五引水连杆形成一定的推动力使其旋转并带动升降推动件上下升降,在升降推动件上下上将过程第四引水连杆对下方的第五引水连杆形成拉动力,进而使第五引水连杆的张开幅度不变化,反之第五引水连杆的张开幅度变化可同样驱使第四引水连杆的上下位移变化,通过取水基件侧方水体流速来调控升降推动件的升降来控制升降螺纹套的上下升降实现控制引水转动板的位置状态来调整进水流通面积。
[0016]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水口上过滤网板,过滤网板包括蛇形排布的棉绳,棉绳两侧分设滤网。在进水口上设置过滤网板的方式来对进入取水基件内的水体起到初级过滤,过滤网板上的滤网网目孔径控制在1cm-10cm之间,目的在于对对喝水中的杂物起到拦截,避免水草、水生物、垃圾袋等进入取水基件内,通过设计两块滤网的方式来提高杂物截
留效果,并在滤网之间设置蛇形弯曲布置的棉绳,棉绳上下u形弯曲段用丝线与滤网固定,避免采用金属丝,棉绳的设置用于适当缩小通孔水体的流通面以及对水体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特别是将棉绳蛇形布设这样扩大过滤面积,对于水体中的颗粒物也可起到较好的拦截效果,如沙粒,当然在不影响过滤网板过滤效果以及水体通过量的情况下,棉绳蛇形排布间距控制在3cm-8cm之间。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在取水基件内底部的凸台表面分别开设排沙斗的方式来便于取水基件内水体中的沙粒向下沉降并通过排沙斗快速通过底部的排沙通道进入排沙箱体内,减小取水基件内水体中的含沙量避免沙粒对后续水体处理设备的磨损,本发明实现了提升取水基件内获取水体的水温,河道上下层水体的水温存在温差,这样也避免大量抽取河道底部水体导致河道上层水体向下流入导致河道底层水生物对水温的不适。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的取水头在河道内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发明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俯视图;
[0020]
图3为本发明的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内部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发明的引水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为本发明的防撞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3]
图6为安装基座和排沙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
图7为图6中的a部放大图;
[0025]
图8为排沙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
图9为过滤网板结构示意图;
[0027]
图10为现有取水头与本申请取水头抽出水体中的含沙量及沙粒粒径情况。
[0028]
附图标号:100-河道;200-取水头;10-取水基件;11-导流部;12-引水管;13-进水管体;20-副引水箱;30-引水组件;31-引水安装基件;32-引水转轴;33-引水转动板;34-第一引水连杆;35-第二引水连杆;36-第三引水连杆;37-引水调节板体;38-引水轴体;39-引水固定基座;310-升降螺纹套;311-升降推动件;312-第四引水连杆;313-第五引水连杆;314-安装平面;315-配重球体;316-连接固定件;40-防撞组件;41-透水通孔;42-防撞板体;43-第一防撞柱;44-转动轴承圈;45-第二防撞柱;46-转动叶板;50-过滤网板;51-棉绳;60-安装基座;61-排沙斗;611-导流件;62-排沙通道;70-排沙箱体;71-排沙出口;72-配重底板;80-排沙组件;81-排沙转轴;82-排沙转盘;83-第一排沙通槽;84-第二排沙通槽;85-第一锥齿轮;86-连接过度件;87-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
实施例1:
[0031]
参见说明书附图1-4、6-9所示,用于在河道中引水的取水头结构,包括:
[0032]
取水基件10,取水基件10内部中空设置,取水基件10一侧设开设进水口且进水口相对侧开设出水口,出水口安装有引水管12,取水头10两侧设有导流部11,
[0033]
安装基座60,安装基座60设于取水基件10底部,安装基座60具有凸台结构且设于取水基件10空腔内,
[0034]
排沙箱体70,排沙箱体70设于安装基座60底部且排沙箱体70内部中空设置,排沙箱体70底部设有配重板体72。
[0035]
其中,凸台顶面具有斜面且倾斜方向由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倾斜向下,凸台顶面均设排沙斗61,排沙斗61端口之间向下渐缩,排沙斗61内壁表面均布导流件611,导流件611为锥台状,导流件611靠近排沙斗61端的锥台面积大于其对向侧锥台面积,安装基座60开设有排沙通道62,排沙通道62连通排沙斗61和排沙箱体70,排沙箱体70两相对侧分别开设排沙出口71。
[0036]
本发明的取水头200在安放时,通常放置在河道100中间底部,在考虑到河道枯水期较久或易发生碰撞河道时,将取水头200设置在河道100侧方。取水头200在取水过程通过在取水基件10侧方开设的进水口引进河道内的水体,进入取水基件10内的水体通过出水口设置的引水管12排出送入进水间或者泵房内,考虑到取水头10放置在河道内会受到河水的持续冲刷,可能致使取水头200产生位移等不良现象,通过在取水头10两侧设置导流部11的方式,这样降低河道内水体的冲刷,且导流部11内优选采用混凝土浇筑,提高耐河水冲击效果。安装基座60凸台边缘与取水基件10底部固接,在取水基件10内底部形成斜面的方式来提高取水基件10内水体向引水管12方向流动效果,在取水基件10内底部的凸台表面分别开设排沙斗61的方式来便于取水基件10内水体中的沙粒向下沉降并通过排沙斗61快速通过底部的排沙通道62进入排沙箱体70内,减小取水基件10内水体中的含沙量避免沙粒对后续水体处理设备的磨损,进入排沙箱体70的沙粒在河道内水体的冲刷下排出排沙箱体70,经过排沙箱体70的水体其具有一定的流速对排沙通道62内的水体或沙粒形成一定吸力,这样可提高排沙斗61和排沙通道62内沙粒的下移上的,解决排沙通道堵塞的问题,取水件10内水体中的颗粒物及沙粒向下沉降至排沙斗61并排送至排沙箱体70的过程中,沙粒及颗粒物经过排沙斗61内壁及导流件611,在经过导流件611的过程中,由于导流件611靠近排沙斗61端的锥台面积大于其对向侧锥台面积,这样导流件611下部存在一定孔隙,沙粒及水体经过导流件611上部到达其下部时存在释放空间,水体和沙粒的向下流动速度得以提高并且对于存在紊流的水体起到一定的整流效果进一步促进流体及沙粒向下的排出,实现沙粒及颗粒物从上往下逐渐密集连续往下移动,连续向下流动的水体和大量的沙粒落入排沙箱体70,河道底部水体对排沙箱体70内冲刷将沙粒带出排沙箱体70,且设置配重板体72来提高排沙箱体70在水中的稳定效果。
[0037]
排沙箱体70的排沙出口71与取水基件10的进水口、出水口位置对应设置,排沙箱体70的排沙出口71上能够安装过滤网板50,排沙箱体70内部设有排沙组件80,排沙组件80设于排沙通道62下方。排沙箱体70的排沙出口71在某些情况下可选择安装过滤网板50例如河道底部水草较多的情况下避免水草生长至排沙箱体70内,通过过滤网板50来防止水草生长至排沙箱70内,为提高排沙箱体70内沙粒排出排沙箱体70,通过在排沙箱体70内设置排沙组件80来提高排沙效果。
[0038]
排沙组件80包括轴线与排沙箱体70底面平行设置的排沙转轴81,排沙转轴81一端部通过轴承与排沙箱体70连接,另一端部设有连接过度件86,连接过度件86能够相对排沙转轴81旋转,连接过度件86固定连接轴线与排沙转轴81轴线垂直的第二锥齿轮87,排沙转
轴81端部设有与第二锥齿轮87啮合的第一锥齿轮85,第二锥齿轮87连接有同轴的排沙转盘82,排沙转盘82上开设扇面装置的第二排沙通槽84和第一排沙通槽83。第二排沙通槽84布设在排沙转盘82一侧方向上,第一排沙通槽83布设在另一侧排水排沙转盘82上,第一排沙通槽83扇面面积小于第二排沙通槽84的扇面面积,第二排沙通槽84相邻布设构成类似半圆状,第一排沙通槽83相邻布设构成类似半圆状。排沙转盘82可相对连接过度件86旋转,连接过度件86可相对第一锥齿轮85旋转。排沙箱体70侧壁开设的排沙出口71便于河道水底的水体流通,通过流动的水流带动排沙箱体70内沙粒的移动使沙粒移出排沙箱体70,在水体流经排沙箱体70的过程中水流与排沙转盘82相接触对其形成推动,所形成推动力使第二锥齿轮87相对第一锥齿轮85旋转运动,进而实现排沙转盘82在绕排沙转轴81轴线旋转的同时随第二锥齿轮87旋转运动,改变原有转动板体单一绕转轴旋转的方式,并且在排沙转盘82表面分别开设第一排沙通槽83和第二排沙通槽84,在达到减轻排沙转盘82重量便于其随水体旋转的同时控制排沙转盘82与水体的接触面,使排沙转盘82表面未开槽板体旋转过程中与排沙转轴81轴线水平面上部水体接触量减小,利于排沙通道62向下排沙并且排沙转轴81下部水体与排沙转盘82表面接触量较多对上部水体及介质具有向下吸附作用促进排沙通道62向下排沙以及防止排沙通道62的堵塞。
[0039]
取水基件10开设的进水口至少有两个,开设进水口侧的取水基件10设有副引水箱20,副引水箱20中部中空设置且与至少一个进水口配合设置,副引水箱20上部箱面倾斜设置且开设进水通槽。通过在取水基件10上开设多个进水口的方式来提高进水速率,当然还可以在取水基件10两侧分别开设进水口,取水基件10上开设的进水口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以便于对不同高度层的水体进行取水,这样取水基件10内获取的水体中的溶氧量可相对提高,克服单一获取河道底部的水体中含氧量较低的问题,且可实现提升取水基件10内获取水体的水温,河道上下层水体的水温存在温差,这样也避免大量抽取河道底部水体导致河道上层水体向下流入导致河道底层水生物对水温的不适,而在取水基件10侧方设置副引水箱20使进入取水基件10下部进水口的水体需经过副引水箱20,这样消耗了进入取水基件10底部进水口水流能量,降低其流速避免其进水对取水基件10内底部水体的扰动,特别是水体中沙粒的沉降。
[0040]
位于取水基件10上端的进水口上配设进水管体13,进水管体13外侧方设有引水组件30,进水管体13中部设有与其轴线垂直的且位经过圆心的引水转轴32,引水转轴32上设有直径小于进水管体13内径的引水转动板33,进水管体13外侧还设有与引水转轴32连接第一引水连杆34。在取水基件10上端的进水口安装进水管体13并在其管体内配设能够随水体冲击旋转的引水转动板33,这样对于河道内的水体进入取水基件10的进水流速可起到有效控制,使其随水体流速的快慢自主调整引水转动板33的状态进而调整进水管体13的进水流通面积,引水转动板13的设置实现进水流通面的控制同时其相对削减进入取水基件10内流体的流速,能够削减进入取水基件10内的水体对水体中颗粒物沉降扰动。
[0041]
引水组件31包括安设在取水基件10顶部的引水安装基件31,引水安装基件31内中空且中空两端向下开口,引水安装基件31内中部设置引水调节板体37,引水调节板体37上铰接第三引水连杆36且与其铰接处为第三引水连杆36中段处,进水管体31外侧设有竖直设置的引水轴体38,引水轴体38顶端通过引水固定基座39与引水安装基件31固设,且引水轴体38上端部具有螺纹段,螺纹段配设能够相对引水轴体38上下移动的升降螺纹套310,升降
螺纹套310侧面固设连接固定件316,连接固定件316与第三引水连杆36一端部连接,第三引水连杆36另一端铰接有第二引水连杆35,第二引水连杆35与第一引水连杆34铰接。河道内的水体进入进水管体13的过程中对其内部的引水转动板33形成冲击促使其发生旋转控制进水管体13的流通面积,通过在取水基件10顶部设置引水安装基件31以及各连杆的方式,使引水转动板33在旋转过程中同步带动第一引水连杆34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引水连杆35上下位移进而使第三引水连杆36两端上下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升降螺纹套310上下升降,通过上述方案来限制引水转动板33在面对水体冲击过程中的转动频率和幅度,解决该类板体在面对水体冲击过程持续旋转以及旋转幅度过大造成进水困难的问题。
[0042]
升降螺纹套310下方设有套接在引水轴体38上的升降推动件311,升降推动件311两侧分别铰接有第四引水连杆312,引水轴体38侧面开设有相对且平行的安装平面,安装平面上分别铰接有第五引水连杆313,第五引水连杆313一端部与第四引水连杆312铰接,另一端连接有配重球体315。配重球体315的设置用于提高第四引水连杆312和第五引水连杆313在水中的稳定性,在进水管体13进水口端侧方设置引水轴体38并且设置第四引水连杆312和第五引水连杆313的方式,这样流经取水基件10侧方的水体可对第四引水连杆312和第五引水连杆313形成一定的推动力使其旋转并带动升降推动件311上下升降,在升降推动件311上下上将过程第四引水连杆312对下方的第五引水连杆313形成拉动力,进而使第五引水连杆313的张开幅度不变化,反之第五引水连杆313的张开幅度变化可同样驱使第四引水连杆312的上下位移变化,通过取水基件10侧方水体流速来调控升降推动件311的升降来控制升降螺纹套310的上下升降实现控制引水转动板33的位置状态来调整进水流通面积。
[0043]
进水口上过滤网板50,过滤网板50包括蛇形排布的棉绳51,棉绳51两侧分设滤网。在进水口上设置过滤网板50的方式来对进入取水基件10内的水体起到初级过滤,过滤网板50上的滤网网目孔径控制在1cm-10cm之间,目的在于对对喝水中的杂物起到拦截,避免水草、水生物、垃圾袋等进入取水基件10内,通过设计两块滤网的方式来提高杂物截留效果,并在滤网之间设置蛇形弯曲布置的棉绳51,棉绳51上下u形弯曲段用丝线与滤网固定,避免采用金属丝,棉绳51的设置用于适当缩小通孔水体的流通面以及对水体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特别是将棉绳51蛇形布设这样扩大过滤面积,对于水体中的颗粒物也可起到较好的拦截效果,如沙粒,当然在不影响过滤网板50过滤效果以及水体通过量的情况下,棉绳51蛇形排布间距控制在3cm-8cm之间。
[0044]
实施例2:
[004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优化方案为,参见附图5所示,取水基件10顶部设有防撞组件40,防撞组件40包括竖直设置的取水基件10顶面的第二防撞柱45,第二防撞柱45端部插接第一防撞柱43,第一防撞柱43底面与第二防撞柱45插接孔底面设有弹性件,第一防撞柱43上端部连接有防撞板体42,防撞板体42表面均设透水通孔41,防撞板体42表面涂覆荧光涂料,防撞板体42四周设有向下延伸板体,延伸板体上均设有透水通孔41。第二防撞柱45上套接有转动轴承圈44,转动轴承圈44侧方设有转动叶板46,这样转动叶板46可相对水体流动产生旋转运动,对防撞板体42下方可能存在的沉降物具有向外推动作用,在取水基件10上部设置防撞组件40的方式来避免船只等对取水基件10造成可能的损伤,在发生碰撞时利用第一防撞柱43和第二防撞柱45之间的弹性件来吸收碰撞能量,防撞板体42可通过与碰撞物之间的摩擦来消耗碰撞能量,同时在防撞板体42表面涂覆荧光涂料来提示水面行
驶经过的船只避免发生碰撞,而防撞板体42表面开设的透水通孔41来降低防撞组件10设置在取水基件10上部所造成的水流阻力过大问题,并且在防撞板体42侧方设置延伸板体来对其底部的部件起到保护作用并避免水草及塑料袋等与防撞柱之间发生缠绕,第二防撞柱45上设置的。
[0046]
排沙试验:
[0047]
以现有技术发电厂循环水泵取水头和本案实施例1的取水头进行取水排沙试验,以获取水体中含沙量以及沙粒直径评判两装置取水质量。
[0048]
在试验过程中,将装置放置在水槽内并采用抽水机不断送水,在水槽内抽水机出水口处加同样量的沙粒模拟河沙,最终取水头内抽出水体中的含沙量及沙粒粒径情况如图10所示。
[0049]
经过试验及图10中的结果可知,现有技术的取水头虽然可控制取水水体中的含沙率,但其含沙率相对本案取水头获取水体的含沙率其高出将近一倍,且本案取水头获取水体中的沙粒粒径小于0.1mm,具有较好的排沙效果以及有效控制获取水体的水质。
[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