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1541发布日期:2021-04-06 12:1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海底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海峡、海湾和河口等处的海底之下建造沟通陆地间交通运输的交通管道技术工程。海底隧道一般分海底表面和海底地层之下两种类型,建筑方法也不相同。海底隧道不妨碍水上船舶航行、不受大风大雾等气象条件的影响。世界上著名的海底隧道有日本青函隧道和英法海峡隧道等,海底隧道现在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隧道是建在海上或者两岸之间,经常容易发生海啸或者其他的鱼类撞击或者海浪的影响,都会造成隧道产生比较大的振动,导致在隧道里面行驶就有一定的危险。或者隧道直接受到大的撞击导致损坏,也不能继续在隧道里面行驶。现有的设备的检测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不能及时的告知行驶者,安全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浮球配合顶针一和顶针二进行使用,并利用薄膜一和薄膜二内的溶液一和溶液二混合产生气体进入到气囊内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外壳内安装有底端延伸至空腔的内壳,所述外壳内壁的下表面安装有填充座,所述空腔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二,所述薄膜二下方的空腔内部与填充座之间填充有溶液一,所述内壳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一,所述薄膜一上方的内壳中填充有能够与溶液一配合使用产生气体的溶液二,所述内壳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刺破薄膜一和薄膜二以使得溶液一和溶液二相互混合的刺破组件,所述外壳的左侧面开设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所述外壳左侧面正对出气口的位置安装有与出气口相连通的气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刺破组件包括浮球、顶针一和顶针二,所述顶针一和顶针二分别安装在浮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顶针二穿过内壳下表面开设的通孔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内壳内部安装用于对顶针一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环,所述顶针一贯穿穿过限位环上方。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针一的外表面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环的下表面和浮球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螺纹连接。通过转动内壳,可以调整顶针与薄膜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气囊能根据不同的振动等级来启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通过设置顶针一和顶针二配合气囊使用,利用溶液一和溶液二混合产生气体进入到气囊内部使其充气后打开,无需其他的人工操作即可起到安全防护体现的作用,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且在振动过后,替换新的安全防护装置即可,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外壳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10、外壳;101、出气口;102、薄膜二;20、填充座;30、内壳;301、顶针一;302、浮球;303、顶针二;304、通孔;305、薄膜一;306、限位环;307、弹簧;40、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的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包括外壳10,外壳10的内部开设有空腔,外壳10内安装有底端延伸至空腔的内壳30,外壳10内壁的下表面安装有填充座20,空腔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二102,薄膜二102下方的空腔内部与填充座20之间填充有溶液一,内壳30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一305,薄膜一305上方的内壳30中填充有能够与溶液一配合使用产生气体的溶液二,内壳30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刺破薄膜一305和薄膜二102以使得溶液一和溶液二相互混合的刺破组件,刺破组件包括浮球302、顶针一301和顶针二303,顶针一301和顶针二303分别安装在浮球3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顶针二303穿过内壳30下表面开设的通孔304延伸至空腔内部,内壳30内部安装用于对顶针一301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利用浮球302受到振动时会上下运动的特性使得顶针一301和顶针二303会上下运动,进而使得顶针一301和顶针二303能够分别刺破薄膜一305和薄膜二102,进而能够实现溶液一和溶液二的混合。

限位组件包括限位环306,顶针一301贯穿穿过限位环306上方;通过设置限位环306能够对顶针一301进行限位,进而能够保证顶针一301上下运动时的稳定性。

顶针一301的外表面设置有弹簧307,弹簧307的两端分别与限位环306的下表面和浮球3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弹簧307,利用弹簧307的受力形变时产生的反向作用力作用在浮球302上,进而驱使浮球302带动顶针二303向下运动来对薄膜二102进行刺破。

外壳10的左侧面开设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101,外壳10左侧面正对出气口101的位置安装有与出气口101相连通的气囊4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溶液一具体为碳酸钠溶液,溶液二具体为氯化氢溶液,所述碳酸钠溶液和氯化氢溶液混合后能够反应生成大量气体。

在使用时,将整个装置设置安装在隧道入口处,因为作为一个隧道,中部是振动最大的,入口处的振动相对较小,而如果入口处都能检测到振动,说明振动就比较大了,不宜继续在隧道中行驶,一旦发生较大的振动,首先顶针一301会向上运动刺破薄膜一305并且挤压弹簧307收缩,此时薄膜一305内的溶液二回向下流动经过通孔304进入到薄膜二102上方,且在溶液二向下流动时由于弹簧307的存在使得顶针二303同步向下运动,进而会刺破薄膜二102,进而使得溶液一和溶液二能够混合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经过出气口101进入到气囊40内部,气囊40就可以自动打开,无需其他的人工操作即可起到安全防护体现的作用,操作方便,振动过后,替换新的安全防护装置即可,成本低。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0),所述外壳(10)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外壳(10)内安装有底端延伸至空腔的内壳(30),所述外壳(10)内壁的下表面安装有填充座(20),所述空腔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二(102),所述薄膜二(102)下方的空腔内部与填充座(20)之间填充有溶液一,所述内壳(30)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一(305),所述薄膜一(305)上方的内壳(30)中填充有能够与溶液一配合使用产生气体的溶液二,所述内壳(30)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刺破薄膜一(305)和薄膜二(102)以使得溶液一和溶液二相互混合的刺破组件,所述外壳(10)的左侧面开设有与空腔相连通的出气口(101),所述外壳(10)左侧面正对出气口(101)的位置安装有与出气口(101)相连通的气囊(40),所述溶液一为碳酸钠溶液,所述溶液二为氯化氢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刺破组件包括浮球(302)、顶针一(301)和顶针二(303),所述顶针一(301)和顶针二(303)分别安装在浮球(3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顶针二(303)穿过内壳(30)下表面开设的通孔(304)延伸至空腔内部,所述内壳(30)内部安装用于对顶针一(301)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环(306),所述顶针一(301)贯穿穿过限位环(306)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一(301)的外表面设置有弹簧(307),所述弹簧(307)的两端分别与限位环(306)的下表面和浮球(3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和外壳之间螺纹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底隧道安全防护装置,属于海底隧道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开设有空腔,外壳内安装有底端延伸至空腔的内壳,外壳内壁的下表面安装有填充座,空腔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二,薄膜二下方的空腔内部与填充座之间填充有溶液一,内壳的内部安装有薄膜一,薄膜一上方的内壳中填充有能够与溶液一配合使用产生气体的溶液二,内壳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刺破薄膜一和薄膜二以使得溶液一和溶液二相互混合的刺破组件;通过设置顶针一和顶针二,溶液一和溶液二混合产生气体进入到气囊内部使其充气后打开,无需其他的人工操作即可起到安全防护,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且在振动过后,替换新的安全防护装置即可,成本低。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花想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1.04.0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