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879621发布日期:2021-04-30 12:57阅读:81来源:国知局
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园林景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园林景观是风景和园林的规划设计,其中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是软质景观,如树木、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自然的东西。人工景观要素是硬质景观,如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等人造的东西。园林景观具有观赏、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

园林景观在日常维护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供水和灌溉,不仅增大了园林景观的日常维护成本,同时易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用水量大、费用高昂,不利于环保和构建节约型社会。

目前的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起到节约用水、降低成本和对雨水可持续利用的作用。然而,在现有的园林景观雨水收集系统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系统内部会形成滤渣、沉淀物以及污垢,导致系统内部盛水空间变小,难以对系统内部的水位高度进行有效的调节,以保证系统内部的水源充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及方法,旨在解决在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长期使用后,其内部形成大量的滤渣、沉淀物以及污垢,而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及循环用水系统却无法对其内部的水位进行有效的调节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雨水收集单元,与若干蓄水池连通,所述蓄水池用于收集雨水,并将收集的雨水输送至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储存,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还与若干供水池连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用于其内部将储存的水源输送至所述供水池,所述供水池用于为园林景观进行供水,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部设置有第一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部的水位高度,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在滤渣后形成的滤渣厚度,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侧壁上粘附的杂质厚度;

供水单元,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通过送水管道连通,所述送水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供水单元用于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输送水源,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始终保持充足的水源,所述供水单元设置有第二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供水单元内部的水位高度;

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和第一水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和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采集的信息,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和供水单元内的水位进行控制,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水泵使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进行补水;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和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对于所述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设定ho(h1,h2,h3,h4),其中,h1为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2为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3为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4为第四滤渣厚度,各所述滤渣厚度逐渐增加;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设定lb(lb1,lb2,lb3,lb4),其中,lb1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各所述预设水位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h,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当△h<h1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

当h1≤△h<h2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2;

当h2≤△h<h3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3;

当h3≤△h<h4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4;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和预设补水量矩阵q0,对于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设定a0(a1,a2,a3,a4),其中,所述a1为第一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2为第二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3为第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4为第四预设供水水位差值,各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依次增加;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矩阵q0,设定q0(q1,q2,q3,q4),其中,q1为第一预设补水量,q2为第二预设补水量,q3为第三预设补水量,q4为第四预设补水量;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i=1,2,3,4,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保持在所述第i预设水位lbi:

当lbi-△la<a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q1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1≤lbi-△la<a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q2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2≤lbi-△la<a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q3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3≤lbi-△la<a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q4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和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对于所述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设定ha(ha1,ha2,ha3,ha4),其中,ha1为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为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为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为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设定ab(ab1,ab2,ab3,ab4),其中,ab1为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之前的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1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之间的差值,a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lb4之间的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雨水收集单元内标准水位差值△ab,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选取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进行修正:

当△ab<ab1时,选取所述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1对所述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1进行修正;

当ab1≤△ab<ab2时,选取所述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对所述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2进行修正;

当ab2≤△ab<ab3时,选取所述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对所述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3进行修正;

当ab3≤△ab<ab4时,选取所述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对所述第四预设滤渣厚度h4进行修正;

当选取所述第i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i对所述第i预设滤渣厚度hi进行修正后,i=1,2,3,4,确定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为hi*hai,并根据所述滤渣厚度hi*hai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杂质厚度矩阵b0和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矩阵d0,对于所述预设杂质厚度矩阵b0,设定b0(b1,b2,b3,b4),其中,b1为第一预设杂质厚度,b2为第二预设杂质厚度,b3为第三预设杂质厚度,b4为第四预设杂质厚度,各所述预设杂质厚度依次递增;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矩阵d0,设定d0(d1,d2,d3,d4),其中,d1为第一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2为第二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3为第三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4为第四预设水位修正系数;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侧壁上粘附的杂质厚度△b,并根据实时采集的杂质厚度与预设杂质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并通过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进行修正:

当△b<b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1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1进行修正;

当b1≤△b<b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2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进行修正;

当b2≤△b<b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3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进行修正;

当b3≤△b<b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4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lb4进行修正;

当选定所述第i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i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进行修正后,i=1,2,3,4,确定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为lbi*di,并根据lbi*di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补水量。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q0和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矩阵c0,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q0,设定q0(q1,q2,q3,q4),其中,q1为第一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2为第二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3为第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4为第四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逐渐增减;对于所述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矩阵c0,设定c0(c1,c2,c3,c4),其中,c1为第一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c2为第二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c3为第三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c4为第四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获取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所述供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与所述供水单元的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补水量修正系数:

当△c<c1时,选取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1对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q1进行修正;

当c1≤△c<c2时,选取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2对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q2进行修正;

当c2≤△c<c3时,选取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3对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q3进行修正;

当c3≤△c<c4时,选取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4对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q4进行修正;

当通过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i对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进行修正后,确定修正后的补水量为qi*qi,根据所述修正后的补水量qi*qi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进行补水。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收集单元与所述供水单元之间并排设置有三个所述送水管道,每一所述送水管道上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一水泵,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三个所述第一水泵连接,将三个所述第一水泵依次记为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的流量依次增加,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分别控制三个所述第一水泵的开启与关闭,以使得所述供水单元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标准补水量矩阵m0,对于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矩阵m0,设定m0,(m1,m2,m3,m4),其中,m1为第一预设标准补水量,m2为第二预设标准补水量,m3为第三预设标准补水量,m4为第四预设标准补水量,各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与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的关系确定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的开启与关闭,i=1,2,3,4:

当qi<m1时,关闭所述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m1≤qi<m2时,关闭所述三号第一水泵,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和二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m2≤qi<m3时,关闭所述二号第一水泵,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m3≤qi<m4时,同时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m,设定m(m1,m2,m3,m4),其中,m1为第一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2为第二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3为第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4为第四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矩阵n,设定n(n1,,n2,n3,n4),其中,n1为第一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n2为第二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n3为第三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n4为第四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与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之间的差值mi-qi,i=1,2,3,4,并根据所述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m与mi-qi之间的关系确定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

当mi-qi<n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1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当n1≤mi-qi<n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2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当n2≤mi-qi<n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3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当n3≤mi-qi<n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4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进一步地,所述供水池内设置有第三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供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连接,以获取所述供水池内的水位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供水池预设水位矩阵ya0和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矩阵d,对于所述供水池预设水位矩阵ya0,设定ya0(ya1,ya2,ya3,ya4),其中,ya1为第一供水池预设水位,ya2为第二供水池预设水位,ya3为第三供水池预设水位,ya4为第四供水池预设水位,各所述供水池预设水位逐渐增加;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矩阵d,设定d(d1,d2,d3,d4),其中,d1为第一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2为第二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3为第三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4为第四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池的实时水位△ya,且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池的预设水位与所述供水池的实时水位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

当△ya<ya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1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1*d1进行二次修正;

当ya1≤△ya<ya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2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2*d2进行二次修正;

当ya2≤△ya<ya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3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3*d3进行二次修正;

当ya3≤△ya<ya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4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4*d4进行二次修正;

当选定所述第i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i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i*di进行二次修正后,i=1,2,3,4,将二次修正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设定为lbi*di*di。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第四水位传感器,所述第四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四水位传感器连接,以获取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蓄水池实时水位矩阵yb0、供水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a和蓄水量修正系数矩阵x0,对于所述蓄水池实时水位矩阵yb0,设定yb0(yb1,yb2,yb3,...ybn),其中,yb1为第一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2为第二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3为第三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n为第n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对于所述供水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a,设定la(la1,la2,la3,...lan),其中,la1为第一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2为第二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3为第三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n为第n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对于所述蓄水量修正系数矩阵x0,设定x0(x1,x2,x3,...xn),其中,x1为第一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2为第二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3为第三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n为第n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大于1;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标准实时水位差值△p,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i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i与所述第i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i之间的差值lai-ybi,并根据lai-ybi与所述标准实时水位差值△p之间的关系确定蓄水量修正系数,以对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进行修正:

当lai-ybi<△p时,选定所述第i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i对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为△c*xi;

当lai-ybi≥△p时,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的修正系数设定为xi*(x1+x2+x3+...xi)/i,修正后的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为△c*xi*(x1+x2+x3+...xi)/i,i=1,2,3,...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设置雨水收集单元进行雨水收集与水源的存储,供水单元对雨水收集单元进行供水,以保证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源充足,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从而能够在雨水收集单元内因滤渣过多导致空间变小时,能够有效地调节其内部的水位,保证雨水收集单元内部有充足的水源,从而使得雨水收集单元能够高效的进行供水,保证有足够的水源对用水单元进行供水。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和第一水泵连接,并与控制单元连接,通过控制单元进行集中控制,能够有效地获取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和供水单元内的水位信息,以及雨水收集单元底部和侧壁上的滤渣和污垢的厚度信息,根据滤渣和污垢的厚度信息进行雨水收集单元和供水单元内的水位的调整,从而能够使得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进行及时的补水,保证供水单元内的水源充足。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和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h,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保证了供水单元内的水源充足。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和预设补水量矩阵q0,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保持在所述第i预设水位lbi,从而使得供水单元始终保持最佳的供水水位,保证水源充足,提高后续的供水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和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雨水收集单元内标准水位差值△ab,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选取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进行修正,通过对滤渣厚度进行修正,并根据滤渣厚度进行水位调整,不仅保证了滤渣厚度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还保证了雨水收集单元内部有足量的水源进行供水。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杂质厚度矩阵b0和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矩阵d0,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侧壁上粘附的杂质厚度△b,并根据实时采集的杂质厚度与预设杂质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并通过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进行修正,通过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进行修正保证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处于最佳的供水水位,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具有足量的供水水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供水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q0和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矩阵c0,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q0,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获取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所述供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与所述供水单元的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补水量修正系数,通过对补水量进行修正,能够使得供水单元及时的向雨水收集单元补充足量的水源,保证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从而提高了供水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雨水收集单元与所述供水单元之间并排设置有三个所述送水管道,每一所述送水管道上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一水泵,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三个所述第一水泵连接,将三个所述第一水泵依次记为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的流量依次增加,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分别控制三个所述第一水泵的开启与关闭,以使得所述供水单元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通过所述控制单元分别控制三个所述第一水泵的开启与闭合,以向雨水收集单元内进行供水,不仅能够提高了供水速度,同时,根据不同的供水量控制各第一水泵的开启与闭合,还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水泵的控制效率,并能够有效地节约电能,降低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m和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矩阵n,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与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之间的差值mi-qi,并根据所述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m与mi-qi之间的关系确定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通过确定的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对预设标准补水量进行修正,能够准确的获取预设标准补水量,从而提高了补水效率,保证了雨水收集单元内具有足量的水源。

进一步地,所述供水池内设置有第三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供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连接,以获取所述供水池内的水位信息;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供水池预设水位矩阵ya0和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矩阵d,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池的实时水位△ya,且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池的预设水位与所述供水池的实时水位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通过根据供水池的水位对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不仅能够提高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的准确性,使其保持在最佳的供水水位,还有效地提高了水源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第四水位传感器,所述第四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四水位传感器连接,以获取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信息;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蓄水池实时水位矩阵yb0、供水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a和蓄水量修正系数矩阵x0,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标准实时水位差值△p,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i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i与所述第i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i之间的差值lai-ybi,并根据lai-ybi与所述标准实时水位差值△p之间的关系确定蓄水量修正系数,以对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进行修正,通过对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进行修正,能够保证供水单元内具有足够的供水水源,以保证能够及时的向雨水收集单元内补充足量的水源,保证雨水收集单元水源供应。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方法,采用所述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建立所述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

步骤b: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步骤c: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并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

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和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对于所述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设定ho(h1,h2,h3,h4),其中,h1为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2为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3为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4为第四滤渣厚度,各所述滤渣厚度逐渐增加;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设定lb(lb1,lb2,lb3,lb4),其中,lb1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各所述预设水位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h,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当△h<h1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

当h1≤△h<h2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2;

当h2≤△h<h3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3;

当h3≤△h<h4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4;

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和预设补水量矩阵q0,对于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设定a0(a1,a2,a3,a4),其中,所述a1为第一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2为第二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3为第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4为第四预设供水水位差值,各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依次增加;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矩阵q0,设定q0(q1,q2,q3,q4),其中,q1为第一预设补水量,q2为第二预设补水量,q3为第三预设补水量,q4为第四预设补水量;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i=1,2,3,4,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保持在所述第i预设水位lbi:

当lbi-△la<a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q1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1≤lbi-△la<a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q2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2≤lbi-△la<a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q3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3≤lbi-△la<a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q4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进一步地,在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和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对于所述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设定ha(ha1,ha2,ha3,ha4),其中,ha1为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为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为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为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设定ab(ab1,ab2,ab3,ab4),其中,ab1为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之前的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1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之间的差值,a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lb4之间的差值;

在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雨水收集单元内标准水位差值△ab,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选取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进行修正:

当△ab<ab1时,选取所述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1对所述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1进行修正;

当ab1≤△ab<ab2时,选取所述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对所述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2进行修正;

当ab2≤△ab<ab3时,选取所述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对所述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3进行修正;

当ab3≤△ab<ab4时,选取所述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对所述第四预设滤渣厚度h4进行修正;

当选取所述第i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i对所述第i预设滤渣厚度hi进行修正后,i=1,2,3,4,确定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为hi*hai,并根据所述滤渣厚度hi*hai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方法与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单元1、控制单元2和供水单元3。

具体而言,雨水收集单元1与若干蓄水池4连通,雨水收集单元1与蓄水池4通过蓄水管道41相连通,所述蓄水池4用于收集雨水,并将收集的雨水输送至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进行储存,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还与若干供水池6连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用于其内部将储存的水源通过供水管道61输送至所述供水池6,所述供水池6用于为园林景观进行供水,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内部设置有第一水位传感器11,用于检测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内部的水位高度,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的下侧设置有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7,用于检测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底部在滤渣后形成的滤渣厚度,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5,用于检测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内侧壁上粘附的杂质厚度。

具体而言,供水单元3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通过送水管道32连通,所述送水管道32上设置有第一水泵31,所述供水单元3用于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内输送水源,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内始终保持充足的水源,所述供水单元3设置有第二水位传感器9,用于检测所述供水单元3内部的水位高度。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通过数据线8分别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11、第二水位传感器9、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7、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5和第一水泵31连接,所述控制单元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11、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7和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5采集的信息,并根据采集的信息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和供水单元3内的水位进行控制,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水泵31使所述供水单元3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1内进行补水。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和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对于所述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设定ho(h1,h2,h3,h4),其中,h1为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2为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3为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4为第四滤渣厚度,各所述滤渣厚度逐渐增加;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设定lb(lb1,lb2,lb3,lb4),其中,lb1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各所述预设水位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h,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当△h<h1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

当h1≤△h<h2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2;

当h2≤△h<h3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3;

当h3≤△h<h4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4;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和预设补水量矩阵q0,对于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设定a0(a1,a2,a3,a4),其中,所述a1为第一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2为第二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3为第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4为第四预设供水水位差值,各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依次增加;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矩阵q0,设定q0(q1,q2,q3,q4),其中,q1为第一预设补水量,q2为第二预设补水量,q3为第三预设补水量,q4为第四预设补水量;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i=1,2,3,4,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保持在所述第i预设水位lbi:

当lbi-△la<a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q1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1≤lbi-△la<a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q2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2≤lbi-△la<a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q3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3≤lbi-△la<a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q4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通过对雨水收集设单元中的滤渣程度对雨水收集设单元中的水位进行调整,并根据供水单元内的水含量对雨水收集设单元的水位进行动态调整。具体的,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雨水收集单元进行雨水收集与水源的存储,供水单元对雨水收集单元进行供水,以保证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源充足,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从而能够在雨水收集单元内因滤渣过多导致空间变小时,能够有效地调节其内部的水位,保证雨水收集单元内部有充足的水源,从而使得雨水收集单元能够高效的进行供水,保证有足够的水源对用水单元进行供水。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一超声波厚度传感器、第二超声波厚度传感器和第一水泵连接,并与控制单元连接,通过控制单元进行集中控制,能够有效地获取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和供水单元内的水位信息,以及雨水收集单元底部和侧壁上的滤渣和污垢的厚度信息,根据滤渣和污垢的厚度信息进行雨水收集单元和供水单元内的水位的调整,从而能够使得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进行及时的补水,保证供水单元内的水源充足。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和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对于所述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设定ha(ha1,ha2,ha3,ha4),其中,ha1为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为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为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为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设定ab(ab1,ab2,ab3,ab4),其中,ab1为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之前的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1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之间的差值,a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lb4之间的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雨水收集单元内标准水位差值△ab,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选取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进行修正:

当△ab<ab1时,选取所述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1对所述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1进行修正;

当ab1≤△ab<ab2时,选取所述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对所述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2进行修正;

当ab2≤△ab<ab3时,选取所述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对所述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3进行修正;

当ab3≤△ab<ab4时,选取所述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对所述第四预设滤渣厚度h4进行修正;

当选取所述第i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i对所述第i预设滤渣厚度hi进行修正后,i=1,2,3,4,确定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为hi*hai,并根据所述滤渣厚度hi*hai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杂质厚度矩阵b0和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矩阵d0,对于所述预设杂质厚度矩阵b0,设定b0(b1,b2,b3,b4),其中,b1为第一预设杂质厚度,b2为第二预设杂质厚度,b3为第三预设杂质厚度,b4为第四预设杂质厚度,各所述预设杂质厚度依次递增;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矩阵d0,设定d0(d1,d2,d3,d4),其中,d1为第一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2为第二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3为第三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4为第四预设水位修正系数;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侧壁上粘附的杂质厚度△b,并根据实时采集的杂质厚度与预设杂质厚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并通过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进行修正:

当△b<b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1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1进行修正;

当b1≤△b<b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2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进行修正;

当b2≤△b<b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3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进行修正;

当b3≤△b<b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4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lb4进行修正;

当选定所述第i预设水位修正系数di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进行修正后,i=1,2,3,4,确定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为lbi*di,并根据lbi*di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补水量。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q0和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矩阵c0,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q0,设定q0(q1,q2,q3,q4),其中,q1为第一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2为第二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3为第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4为第四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逐渐增减;对于所述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矩阵c0,设定c0(c1,c2,c3,c4),其中,c1为第一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c2为第二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c3为第三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c4为第四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获取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所述供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与所述供水单元的预设供水单元储水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补水量修正系数:

当△c<c1时,选取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1对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q1进行修正;

当c1≤△c<c2时,选取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2对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q2进行修正;

当c2≤△c<c3时,选取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3对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q3进行修正;

当c3≤△c<c4时,选取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4对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q4进行修正;

当通过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修正系数qi对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进行修正后,确定修正后的补水量为qi*qi,根据所述修正后的补水量qi*qi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进行补水。

具体而言,所述雨水收集单元与所述供水单元之间并排设置有三个所述送水管道,每一所述送水管道上分别设置一所述第一水泵,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三个所述第一水泵连接,将三个所述第一水泵依次记为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的流量依次增加,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分别控制三个所述第一水泵的开启与关闭,以使得所述供水单元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标准补水量矩阵m0,对于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矩阵m0,设定m0,(m1,m2,m3,m4),其中,m1为第一预设标准补水量,m2为第二预设标准补水量,m3为第三预设标准补水量,m4为第四预设标准补水量,各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与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的关系确定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的开启与关闭,i=1,2,3,4:

当qi<m1时,关闭所述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m1≤qi<m2时,关闭所述三号第一水泵,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和二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m2≤qi<m3时,关闭所述二号第一水泵,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m3≤qi<m4时,同时开启所述一号第一水泵、二号第一水泵和三号第一水泵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具体而言,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矩阵m,设定m(m1,m2,m3,m4),其中,m1为第一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2为第二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3为第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4为第四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矩阵n,设定n(n1,,n2,n3,n4),其中,n1为第一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n2为第二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n3为第三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n4为第四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与所述第i预设补水量qi之间的差值mi-qi,i=1,2,3,4,并根据所述标准补水量预设标准差值△m与mi-qi之间的关系确定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

当mi-qi<n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1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当n1≤mi-qi<n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2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当n2≤mi-qi<n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3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当n3≤mi-qi<n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标准补水量修正系数m4对所述第i预设标准补水量mi进行修正。

具体而言,所述供水池内设置有第三水位传感器,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供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三水位传感器连接,以获取所述供水池内的水位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供水池预设水位矩阵ya0和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矩阵d,对于所述供水池预设水位矩阵ya0,设定ya0(ya1,ya2,ya3,ya4),其中,ya1为第一供水池预设水位,ya2为第二供水池预设水位,ya3为第三供水池预设水位,ya4为第四供水池预设水位,各所述供水池预设水位逐渐增加;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矩阵d,设定d(d1,d2,d3,d4),其中,d1为第一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2为第二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3为第三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4为第四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池的实时水位△ya,且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供水池的预设水位与所述供水池的实时水位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

当△ya<ya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1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1*d1进行二次修正;

当ya1≤△ya<ya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2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2*d2进行二次修正;

当ya2≤△ya<ya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3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3*d3进行二次修正;

当ya3≤△ya<ya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4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4*d4进行二次修正;

当选定所述第i预设雨水收集单元的水位二次修正系数di对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lbi*di进行二次修正后,i=1,2,3,4,将二次修正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设定为lbi*di*di。

具体而言,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第四水位传感器,所述第四水位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高度,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四水位传感器连接,以获取所述蓄水池内的水位信息;

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蓄水池实时水位矩阵yb0、供水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a和蓄水量修正系数矩阵x0,对于所述蓄水池实时水位矩阵yb0,设定yb0(yb1,yb2,yb3,...ybn),其中,yb1为第一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2为第二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3为第三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n为第n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对于所述供水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a,设定la(la1,la2,la3,...lan),其中,la1为第一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2为第二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3为第三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n为第n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对于所述蓄水量修正系数矩阵x0,设定x0(x1,x2,x3,...xn),其中,x1为第一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2为第二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3为第三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n为第n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各所述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大于1;

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标准实时水位差值△p,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i时刻所述蓄水池的水位ybi与所述第i时刻所述供水单元的水位lai之间的差值lai-ybi,并根据lai-ybi与所述标准实时水位差值△p之间的关系确定蓄水量修正系数,以对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进行修正:

当lai-ybi<△p时,选定所述第i预设蓄水量修正系数xi对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为△c*xi;

当lai-ybi≥△p时,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c的修正系数设定为xi*(x1+x2+x3+...xi)/i,修正后的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储水量为△c*xi*(x1+x2+x3+...xi)/i,i=1,2,3,...n。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方法,本实施方式的方法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建立所述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

步骤b: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步骤c: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并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

具体而言,在所述步骤b中,所述控制单元内设定有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和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对于所述预设滤渣厚度矩阵h0,设定ho(h1,h2,h3,h4),其中,h1为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2为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3为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4为第四滤渣厚度,各所述滤渣厚度逐渐增加;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预设水位矩阵lb,设定lb(lb1,lb2,lb3,lb4),其中,lb1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各所述预设水位逐渐增加;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实时采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h,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底部的滤渣厚度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当△h<h1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

当h1≤△h<h2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2;

当h2≤△h<h3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3;

当h3≤△h<h4时,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4;

在所述步骤c中,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和预设补水量矩阵q0,对于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矩阵a0,设定a0(a1,a2,a3,a4),其中,所述a1为第一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2为第二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3为第三预设供水水位差值,a4为第四预设供水水位差值,各所述预设供水水位差值依次增加;对于所述预设补水量矩阵q0,设定q0(q1,q2,q3,q4),其中,q1为第一预设补水量,q2为第二预设补水量,q3为第三预设补水量,q4为第四预设补水量;

所述控制单元还用于实时采集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并根据所述供水单元内的实时水位高度△la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i预设水位lbi之间的差值确定补水量,i=1,2,3,4,通过所述供水单元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水源补充,以使得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保持在所述第i预设水位lbi:

当lbi-△la<a1时,选定所述第一预设补水量q1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1≤lbi-△la<a2时,选定所述第二预设补水量q2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2≤lbi-△la<a3时,选定所述第三预设补水量q3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当a3≤lbi-△la<a4时,选定所述第四预设补水量q4作为补水量,向所述雨水收集单元进行补水。

具体而言,在所述控制单元内还设定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和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对于所述滤渣厚度修正系数矩阵ha,设定ha(ha1,ha2,ha3,ha4),其中,ha1为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为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为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为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矩阵ab,设定ab(ab1,ab2,ab3,ab4),其中,ab1为将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设定为lb1之前的水位高度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2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一预设水位lb1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之间的差值,ab3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二预设水位lb2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之间的差值,ab4为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三预设水位lb3与所述雨水收集单元的第四预设水位lb4之间的差值;

在所述控制单元内还预设有雨水收集单元内标准水位差值△ab,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雨水收集单元预设水位差值选取滤渣厚度修正系数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进行修正:

当△ab<ab1时,选取所述第一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1对所述第一预设滤渣厚度h1进行修正;

当ab1≤△ab<ab2时,选取所述第二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2对所述第二预设滤渣厚度h2进行修正;

当ab2≤△ab<ab3时,选取所述第三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3对所述第三预设滤渣厚度h3进行修正;

当ab3≤△ab<ab4时,选取所述第四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4对所述第四预设滤渣厚度h4进行修正;

当选取所述第i滤渣厚度修正系数hai对所述第i预设滤渣厚度hi进行修正后,i=1,2,3,4,确定修正后的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滤渣厚度为hi*hai,并根据所述滤渣厚度hi*hai对所述雨水收集单元内的水位进行调整。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的环保型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循环控制系统具有相同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