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87079发布日期:2020-11-03 23:51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大型城市地铁交运网络的建设,以地铁站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蓬勃发展,并实现工程商业区与地铁站的无缝对接;但由于前期规划的预测不准确、商业圈不断变迁、开发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连接通道往往在地铁正常运营后才进行施工,如何在不影响地铁站日常运营和周边环境、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周边商圈与地铁站的顺利连通是类似项目的共同难题,而不同工程所特有的连通环境也直接决定了对接施工的独特性。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对环境和周边居民影响小、支护安全、减少土方开挖量和减少支护结构破除,且可以大大缩短工期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主要用于地下室和地铁连通预留接驳口连接施工时,减少土方开挖量和支护结构破除量,同时采用原支护桩作为结构施工的支护结构,对环境和周边居民影响小,且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所述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包括混凝土垫层13、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地铁连通道顶板6、地铁连通道侧墙16及顶撑架构;

所述混凝土垫层13设于地铁连通道土方开挖完成后的坑内底部,所述混凝土垫层13上设有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所述顶撑架构包括顶撑架构柱11、顶撑架构侧梁9、顶撑架构连系梁12、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所述坑内中间位置及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对应的前后方均设有顶撑架构柱11,所述坑内中间位置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以及与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之间设有顶撑架构侧梁9,所述坑内中间位置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之间设有顶撑架构连系梁12,所述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有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及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所述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及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与地铁基坑支护桩1及地铁支护桩冠梁5之间通过植入锚固筋2连接固定;所述地铁预留接驳口3上方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设有地铁连通道顶板6,所述铁预留接驳口3前后侧面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设有地铁连通道侧墙16。

优选的,所述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垫层13厚度为100mm。

优选的,所述锚固筋2为直径20@200螺纹钢筋,钢筋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原理简单,主要用于地下室和地铁连通预留接驳口连接施工时,采用原支护桩吊挂的方法,可以利用原支护桩和顶撑架构作为通道结构施工的新支护结构,减少土方开挖量和支护结构破除量,对环境和周边居民影响小,且可以大大缩短工期。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对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所需材料较易采购,均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常用材料;灵活性较强,施工方法简单,利于在类似的项目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主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俯视图;

图中:1、地铁基坑支护桩;2、锚固筋;3、地铁预留接驳口;4、地铁支护桩(待破除段);5、地铁支护桩冠梁;6、地铁连通道顶板;7、顶撑架构挂梁下段;8、顶撑架构吊挂墙;9、顶撑架构侧梁;10、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1、顶撑架构柱;12、顶撑架构连系梁;13、混凝土垫层;14、地下室外墙;15、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6、地铁连通道侧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包括混凝土垫层13、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地铁连通道顶板6、地铁连通道侧墙16及顶撑架构;

混凝土垫层13设于地铁连通道土方开挖完成后的坑内底部,混凝土垫层13上设有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顶撑架构包括顶撑架构柱11、顶撑架构侧梁9、顶撑架构连系梁12、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坑内中间位置及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对应的前后方均设有顶撑架构柱11,坑内中间位置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以及与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之间设有顶撑架构侧梁9,坑内中间位置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之间设有顶撑架构连系梁12,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有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及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及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与地铁基坑支护桩1及地铁支护桩冠梁5之间通过植入锚固筋2连接固定;地铁预留接驳口3上方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设有地铁连通道顶板6,铁预留接驳口3前后侧面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设有地铁连通道侧墙16。

其中: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垫层13厚度为100mm;锚固筋2为直径20@200螺纹钢筋,钢筋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施工过程如下:

首先在地铁连通道土方开挖完成之后,设置一层100mm混凝土垫层13,用于地铁连通道结构底板施工;

混凝土垫层13完成后,施工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同时设置地铁连通道侧墙16以及地铁连通顶撑架构柱11的钢筋;

完成后再进行顶撑架构柱11、顶撑架构侧梁9、顶撑架构连系梁12、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施工;

顶撑架构侧梁9与地下室外墙14通过植筋连接;

通过顶撑架构吊挂地铁基坑支护桩1和冠梁5,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和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与地铁基坑支护桩1和地铁支护桩冠梁5之间通过植入锚固筋2连接,锚固筋2为直径20@200螺纹钢筋,钢筋加工成“∟”型。

顶撑架构施工完成后,利用原地铁基坑支护桩1和顶撑架构作为连接通道结构施工的新支护结构,待顶撑架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破除地铁预留接驳口3和地铁支护桩(待破除段)4,地铁预留接驳口3和地铁支护桩(待破除段)4采用绳锯破除,避免打凿对地铁结构造成影响。

最后,施工地铁连通道侧墙16和地铁连通道顶板6,完成地铁连通结构的成型。

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尺寸和配筋可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本专利文本仅对特定情况下的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进行简要说明。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包括混凝土垫层(13)、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地铁连通道顶板(6)、地铁连通道侧墙(16)及顶撑架构;

所述混凝土垫层(13)设于地铁连通道土方开挖完成后的坑内底部,所述混凝土垫层(13)上设有连通道混凝土底板(15);所述顶撑架构包括顶撑架构柱(11)、顶撑架构侧梁(9)、顶撑架构连系梁(12)、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所述坑内中间位置及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对应的前后方均设有顶撑架构柱(11),所述坑内中间位置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以及与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之间设有顶撑架构侧梁(9),所述坑内中间位置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上部之间设有顶撑架构连系梁(12),所述邻近地铁预留接驳口(3)侧的2个顶撑架构柱(11)之间自下而上依次设有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及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所述顶撑架构挂梁下段(7)、顶撑架构吊挂墙(8)及顶撑架构挂梁上段(10)与地铁基坑支护桩(1)及地铁支护桩冠梁(5)之间通过植入锚固筋(2)连接固定;所述地铁预留接驳口(3)上方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设有地铁连通道顶板(6),所述铁预留接驳口(3)前后侧面与地下室外墙(14)之间设有地铁连通道侧墙(1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垫层(13)厚度为100mm。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筋(2)为直径20@200螺纹钢筋,钢筋加工成“∟”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吊桩法施工的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所述地下地铁连通道结构包括混凝土垫层、连通道混凝土底板、地铁连通道顶板、地铁连通道侧墙及顶撑架构;本实用新型原理简单,主要用于地下室和地铁连通预留接驳口连接施工时,采用原支护桩吊挂的方法,可以利用原支护桩和顶撑架构作为通道结构施工的新支护结构,减少土方开挖量和支护结构破除量,对环境和周边居民影响小,且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王颖;李朝勃;徐艳;赵伦搏;孙丽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07
技术公布日:2020.11.0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