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0441发布日期:2020-11-19 19:38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



背景技术:

桩基础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桩基具有很大的竖向单桩刚度(端承桩)或群刚度(摩擦桩),在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确保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凭借巨大的单桩侧向刚度(大直径桩)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抵御由于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

建筑桩大多数包括预埋护筒、钢筋笼和浇筑内桩。专利cn201920977220.8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包括主体梁柱,外附加强环,地基基座,外包壳体和水平承载梁;所述主体梁柱的底部通过混凝土固定安装在地基基座上;所述主体梁柱外壁焊接安装有外附加强环;所述外包壳体底部通过混凝土固定安装在地基基座上,且外包壳体包裹主体梁柱和外附加强环;所述外包壳体的顶部通过钢筋混凝土固定安装有水平承载梁。外包壳体和外附加强环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建筑桩结构在强度结构上常常使用单层的桩体结构,弹性形变可靠性设计上常常使用弹簧结构,其结构在强度设计上和弹性形变可靠性上不能更好的进行融合和一体化,各自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问题。不过,该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该建筑桩主要应用于地面以上的建筑桩群支撑体系,适用范围受限,如其底部采用比较平整的结构,不能良好地打入地面。再者就是,建筑桩的上下端部的抗剥蚀能力较低,尤其是顶部连接端容易受力剥落而部分裸露;其次,建筑桩在埋设过程中的校正需要反复进行,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建筑桩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实用性好、利用率较高、使用寿命长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包括护筒,内桩、基座、加强环和灌注树脂加强筋,所述内桩设置在护筒的内部,所述基座设置在护筒和内桩的底部,所述灌注树脂加强筋设置在护筒与内桩之间,所述护筒的底部设置有实心柱,所述实心柱的侧面设置有法兰板,所述法兰板的顶部设置有用来包裹实心柱的第一加强环,所述法兰板的底部与基座连接,所述基座的中心设置有可通过实心柱的连接槽,所述基座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头,所述锥形头包括若干个呈圆形阵列分布的斜齿,所述斜齿的底端呈尖状,所述斜齿长度大于锥形头侧面长度的1/2,所述护筒的上靠近其顶部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定位槽,所述定位槽长度方向与护筒中心线方向相同,所述定位槽中设置有定位翅板,所述护筒的顶部设置有套设在内桩外侧的第二加强环,所述第二加强环的直径大于护筒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均包括金属加强网和密封环体。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加强环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半环,两个半环通过设置在二者端部的凸起和扣槽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翅板包括上下分布的梯形板体部和矩形板体部,所述矩形板体部的一侧与梯形板体部的一侧平齐且共同与定位槽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通过将基座底部设置成锥形的齿状结构有利于将其打入地面,而且与护筒的可连接性较好;利用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提高了建筑桩端部的抗剥蚀能力,有利于延长其实际使用寿命;利用定位槽和定位翅板能够为护筒定位提供较多的放线测量点,有利于提高护筒定位的准确性。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利用率较高,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的轴测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的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1、护筒;11、实心柱;12、法兰板;13、定位槽;2、内桩;3、基座;31、连接槽;4、加强环;41、第一加强环;411、半环;42、第二加强环;43、金属加强网;44、密封环体;5、灌注树脂加强筋;6、锥形头;61、斜齿;7、定位翅板;71、梯形板体部;72、矩形板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包括护筒1,内桩2、基座3、加强环4和灌注树脂加强筋5,所述内桩2设置在护筒1的内部,基座3设置在护筒1和内桩2的底部,灌注树脂加强筋5设置在护筒1与内桩2之间。其中,内桩2和灌注树脂加强筋5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重点对护筒1与基座3的连接结构,以及基座3与桩基孔(预埋位点)的连接结构提出改进,同时,对加强环4在护筒和内桩上的分布形式提出改进,以此来提高本装置在建筑桩群体系中的稳定性以及自身的利用率。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在护筒1的底部设置有实心柱11,实心柱11的侧面设置有法兰板12,法兰板12的顶部设置有用来包裹实心柱的第一加强环41,法兰板12的底部与基座3连接,基座3的中心设置有可通过实心柱11的连接槽,基座3的底部设置有锥形头6,锥形头6包括若干个呈圆形阵列分布的斜齿61,斜齿61的底端呈尖状,斜齿61长度大于锥形头6侧面长度的1/2,护筒1的上靠近其顶部的位置设置有多个定位槽13,定位槽13长度方向与护筒中心线方向相同,定位槽13中设置有定位翅板7,护筒1的顶部设置有套设在内桩外侧的第二加强环42,第二加强环42的直径大于护筒1直径。其中,基座3与护筒1采用法兰连接和实心柱加强的形式来提高基座与护筒的可连接性,可使护筒适用于不同的连接环境,如地面上建筑桩群或地面下建筑桩群。特别地,本装置在基座3底部的锥形头6可起到端部定位的作用,而且在定位确定之前可通过旋转护筒1与基座3使斜齿更牢固地扎在桩基孔中,而土层则顺势填充到锥形头中空部分或沿斜齿齿面离开锥形头6而集中分布在其周围,从而提高本装置整体的支撑稳定性。第一加强环41和第二加强环42起到加强本装置端部抗剥蚀能力的作用,尤其是第二加强环42与地面以上土层或空气的接触概率较大,可有效保护内桩,以延长其使用寿命。考虑到护筒1与基座3法兰连接,需要在护筒1与法兰板12之间留有足够的工作余量,所以特提供第一加强环41对其连接间隙部分进行填充,既保证了合理的连接效果,有提高了该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本装置利用在护筒1上的定位槽13和定位翅板7可以为护筒定位提供较多的放线测量点,有利于提高护筒定位的准确性,并且降低工作难度。同时,定位翅板7在工作过程中可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和防偏转作用,有利于提高本装置整体的支撑能力。

为了提高第一加强环和第二加强环的保护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加强环41和第二加强环42均包括金属加强网43和密封环体44。金属加强网43(蜂窝网孔结构)嵌套安装在内桩或实心柱的外围;所述密封环体44的内壁可设有凸起结构而与金属加强相匹配。采用第一加强环41和第二加强环42的设计,对本装置端部进行结构强化,从而提高实心柱11连接处以及内桩2顶端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延长各连接部位的实际寿命。

为了提高第一加强环的装配性,第一加强环4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半环411,两个半环通过设置在二者端部的凸起和扣槽连接。这样的话,两个半环411结构可在护筒与基座建立有效的连接之后对接在护筒与法兰板之间,对法兰板上的螺栓进行密封保护。

为了提高本装置的稳定性和定位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翅板7包括上下分布的梯形板体部71和矩形板体部72,矩形板体部72的一侧与梯形板体部71的一侧平齐且共同与定位槽配合。这样设计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放线位点,还能够作为垂直度的参考标准对护筒定位的垂直度进行检测,从而降低护筒定位的难度;同时,定位翅板的支撑点和支撑面较为丰富,有利于保证护筒的支撑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