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以移动式水利工程用防汛挡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0077发布日期:2021-04-02 09:4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以移动式水利工程用防汛挡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汛阻水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移动式水利工程用防汛挡墙。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不断加剧,国内部分洪水、内涝等易发地区每年都会遭遇洪水的侵袭。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方式有多种,较为常见的是采用传统的沙袋筑堤方式,而采用这种方式按重量来说,每延米动辄重达上百公斤,因而这种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人们也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搬运,然而在调度时也存在着人力和时间成本较高的现象。因而提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快速防洪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5907652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l型防汛墙结构及防汛墙组,主挡水板和底板铰接,主挡水板和底板中安装防水布;主挡水板和底板上固定有支撑固定座和钢丝绳固定座,主挡水板和底板通过斜撑杆的支撑以及钢丝绳加强筋的拉伸形成防汛墙;防汛墙的底板固定于地面上,并通过拉钩和压紧螺丝牢固地压紧在地面上,并且底板与地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通过若干个结构相同的防汛墙组合成l型防汛墙组,主挡水板和底板之间通过斜撑杆和钢丝绳进行支撑和拉伸,提高了整体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底板上的拉钩与地面的膨胀螺丝固定,使底板与地面密封;水位上升后,底板在水压的作用下与地面贴合更紧密,水位越大,密封越好,大幅度提高了防汛墙对汛期洪水的抵抗能力。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虽然其防汛挡墙为可折叠设计,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的搬运和移动依然耗费大量的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移动式水利工程用防汛挡墙,达到方便移动和搬运,节省安装所需人力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以移动式水利工程用防汛挡墙,包括挡水板和底板,挡水板底部与底板上表面靠近一侧的位置固定连接,底板沿挡水板至底板方向的两侧面上铰接有多个移动组件且铰接轴线平行于挡水板并垂直于底板两侧,移动组件包括有铰接组件、连接板和万向轮,连接板侧面与铰接组件固定连接,连接板靠近侧面的底面与万向轮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设置防汛挡墙时,通过移动组件可以实现防汛挡墙移动的轻便,操作人员可以轻松的将防汛挡墙移动至需要的位置,大量的节省了移动防汛挡墙所需的人力。并且在拆卸防汛挡墙时,安装有移动组件的防汛挡墙也方便了操作人员对防汛挡墙的移动。并且在防汛期间,移动组件与底板之间铰接,移动组件可以转动至底板两侧,使得底板与地面之间紧密接触,不影响防汛挡墙的防水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板和底板内部中空且相通,挡水板背离底板的一侧上开设有多个进水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水板和底板内部中空相同的设计,可以大大的减少防汛挡墙的重量,方便操作操作人员对防汛挡墙的运输,进水槽的设置可以在有水流接触到挡水板时,水流灌注进挡水板和底板内部,增到底板和挡水板重量,从而增大了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加强防汛挡墙的防汛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内设置有配重块,配重块上表面倾斜,上表面低端抵接挡水板的侧面,上表面顶端抵接底板背离挡水板的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重块的设计可是在水面较低时,增大底板的重量,从而增大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加强防汛挡墙的防汛效果,并且配重块上表面倾斜的设置可以在拆卸防汛挡墙时,将水流从底板内部流出干净,方便防汛挡墙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板靠近底板的侧面以及底板上顶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开设方向为平行于地面,第一凹槽贯穿挡水板和底板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以方便固定挡水板与底板之间的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板上的第一凹槽和底板上的第一凹槽之间抵接有有倾斜的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抵接在挡水板和底板之间可以增大底板与挡水板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将水面对挡水板横向压力依靠支撑杆转为对底板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从而增大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防汛挡墙的防汛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杆包括有两个套杆和螺纹杆,两个套杆分别套设在螺纹杆的两端,套杆与螺纹杆螺纹连接,两端的套杆与螺纹杆的螺纹旋合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杆与螺纹杆的螺纹连接使得通过套杆与螺纹杆之间的相对转动就可以实现支撑杆的伸长和缩短,在水面较高时,通过支撑杆的伸长,抵接挡水板较高的第一凹槽和底板较远离挡水板的第一凹槽,当水面不较高时,支撑缩短抵接挡水板较低的第一凹槽和底板较靠近挡水板的第一凹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凹槽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套杆的横截面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支撑杆不使用时,将支撑杆放置在第一凹槽内,然后进行防汛挡墙的移动运输时,可以将防汛挡墙叠合起来,节省空间,方便运输和储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沿第一凹槽开设方向的侧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开设方向垂直于挡水板,并贯穿底板的两侧面,第二凹槽的开口尺寸小于第二凹槽内部尺寸,底板背离第二凹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块状突起,块状突起的尺寸与第二凹槽的尺寸适配并滑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凹槽和块状突起的滑动适配,可以将相邻的两个防汛挡墙在垂直水流方向上的相对位移固定住,从而增强相邻防汛挡墙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凹槽上顶面开设有贯穿的第一螺纹孔,块状突起上顶面开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位于平行挡水板的同一平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邻两个防汛挡墙滑动适配后,通过将螺栓螺纹连接在第二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上,可以固定两个相邻的防汛挡墙,从而减少水流吹离单个防汛挡墙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板背离底板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可以方便防汛挡墙的移动,并且在需要移动防汛墙时,通过将拉动把手将挡水板向上抬起,可以方便移动组件放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该防汛挡墙具有可收纳的移动组件,既能满足防汛需求,又能满足移动需求;

2.本防汛挡墙质量轻盈,方便移动;

3.相邻防汛挡墙之间密封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防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挡水板;11、进水槽;12、把手;2、底板;21、配重块;3、支撑杆;31、套杆;32、螺纹杆;4、第一凹槽;5、第二凹槽;51、第一螺纹孔;6、块状突起;61、第二螺纹孔;7、移动组件;71、铰接组件;72、连接板;73、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以移动式水利工程用防汛挡墙,包括挡水板1和底板2,挡水板1与底板2垂直设置,挡水板1的底面与底板2上顶面靠近一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挡水板1背离底板2的一面为迎水面,当进行防汛时,将挡水板1背离底板2的一面朝向有水的方向。

参照图1和图2,1和底板2内部中空设置且内部连通,挡水板1背离底板2的一侧上开设有多个进水槽11,内部中空的结构减轻了防汛挡墙的重量,方便了防汛挡墙的安装与移动。进水槽11的设置使得在有水流接触到挡水板1的迎水面时,水流会流进挡水板1和底板2内部,增大挡水板1和底板2的重量,从而增大底板2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防汛挡墙的防汛效果,本实施例较佳的在挡水板1迎水面底部也开设了进水槽11,这样在汛期过后,挡水板1和底板2内的水流能够依靠底部的进水槽11流尽。

参照图2,底板2内部安装有配重块21,配重块21的上表面倾斜,上表面倾斜的低端抵接在挡水板1的迎水面,上表面倾斜的顶端抵接在底板2背离挡水板1的侧面。配重块21的设置使得在汛期水面较小时,增大底板2的重量,从而增大底板2地面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少了水流渗透过防汛挡墙的情况。

参照图1和图4,底板2上表面以及挡水板1靠近底板2的一侧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平行于挡水板1且垂直于底板2两侧,挡水板1上的第一凹槽4和底板2上的第一凹槽4之间抵接有倾斜的支撑杆3,支撑杆3包括有两个套杆31和螺纹杆32,套杆31套在螺纹杆32的两端,螺纹杆32两端设置有外螺纹,套杆31与螺纹杆32的两端螺纹连接,通过套杆31与螺纹杆32之间相对转动,可以实现支撑杆3的伸长和缩短。第一凹槽4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套杆31的横截面尺寸,这样在支撑杆3不使用时,可以将支撑杆3放置在第一凹槽4内。在汛期水面较高时,可以将支撑杆3支撑在底板2与挡水板1之间,增大底板2与挡水板1之间的固定强度,同时将水面对挡水板1横向压力依靠支撑杆3转为对底板2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从而增大底板2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防汛挡墙的防汛效果。支撑杆3的伸缩设置可以在水面较高时,通过支撑杆3的伸长,抵接挡水板1较高的第一凹槽4和底板2较远离挡水板1的第一凹槽4,当水面较低时,支撑缩短抵接挡水板1较低的第一凹槽4和底板2较靠近挡水板1的第一凹槽4。

参照图1和图3,底板2沿第一凹槽4开设方向的一侧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5,第二凹槽5贯穿底板2沿挡水板1至底板2方向的前后面,第二凹槽5的开口尺寸小于第二凹槽5的内部尺寸,底板2上顶面开设有贯穿第二凹槽5上顶面的第一螺纹孔51。底板2背离第二凹槽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块状突起6,块状突起6上顶面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61,第一螺纹孔51和第二螺纹孔61位于平行于挡水板1的同一平面内,块状突起6与第二凹槽5合尺寸滑动配合,当安装多个防汛挡墙时,相邻的防汛挡墙之间通过一侧的块状突起6与另一侧的第二凹槽5滑动配合,在相邻防汛挡墙之间的第二凹槽5和块状突起6合尺寸适配后,将螺栓螺纹固定在第一螺纹孔51和第二螺纹孔61上,此时相邻的防汛挡墙之间相对固定。

参照图4和图5,底板2沿挡水板1至底板2方向的两侧面上铰接有多个移动组件7,本实施例较佳的选择设置为两侧面各设置两个移动组件7,移动组件7与底板2的铰接轴线平行于挡水板1和地面,移动组件7包括有铰接组件71、连接板72和万向轮73,连接板72一侧与铰接组件71固定连接,连接板72底面与万向轮73固定连接,铰接组件71与底板2铰接,在挡水板1背离底板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把手12。在需要安装防汛挡墙时,将防汛挡墙移动至特定的位置,通过将把手12向上移动将挡水墙一侧的两个移动组件7收起,然后将把手12向着背离底板2的一侧向下拉动,此时底板2背离挡水板1的一侧会翘起,这时将底板2背离挡水板1一侧的两个移动组件7收起,这时底板2与地面之间紧密贴合。在需要移动防汛墙时,通过将拉动把手12将挡水板1向上抬起,然后将移动组件7向下转动,直至连接板72贴合底板2底面,待靠近挡水板1一侧的两个移动组件7转动完毕后,拉动扳手将挡水板1向着背离底板2的一侧,向下拉动,此时将底板2背离挡水板1一侧的移动组件7向下转动,直至连接板72贴合底板2底面。这时,通过四个万向轮73可以实现防汛挡墙的任意移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汛期过后,需要移动防汛挡墙时,按照上述操作,只需将移动组件7向下转动,即可实现防汛挡墙的任意移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