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式码头卸荷式岸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32438发布日期:2021-03-27 00:36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重力式码头卸荷式岸壁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航道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重力式码头卸荷式岸壁结构。


背景技术:

2.重力式结构是码头,护岸、地下建筑物及岸壁挡土建筑物等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公认的重力式结构是由沉箱、卸荷板和胸墙结构组成,重力式结构是码头建筑物中分布广泛、使用较多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工作特点是依靠结构本身及其上面填料的重量来保持结构自身的抗滑移稳定性和抗倾覆稳定性。
3.衡重式结构是利用衡重台上部填土的重力而使墙体重心后移以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其最大的优点是可利用衡重平台上的填土重、迫使墙身整体重心后移,使基底应力趋于均衡,增加了墙身的稳定性,这样可适当提高挡土的高度。
4.公告号为cn20334684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力式衡重卸荷式岸壁结构,包括有沉箱、卸荷板、胸墙组成的重力式挡土结构,在所述沉箱或卸荷板的上方设置有衡重卸荷承台,在衡重卸荷承台的下方连接有起支撑作用的桩基础或地下连续墙,所述桩基础为直桩或斜桩或叉桩,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的组合桩或地连墙。
5.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虽然这种重力式衡重卸荷式岸壁结构能够增大稳定抗力和减小后方土压力作用,以利于重力式岸壁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衡重卸荷承台是通过桩基础来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的,当桩基础下方出现沉降时,桩基础无法在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调节支撑桩的位置,从而使支撑桩能够持续对衡重卸荷承台支撑的重力式码头卸荷式岸壁结构。
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8.一种重力式码头卸荷式岸壁结构, 包括沉箱、卸荷板和胸墙,所述卸荷板的上方设有衡重卸荷承台,所述衡重卸荷承台水平设置,所述衡重卸荷承台的下方设置用于支撑衡重卸荷承台的支撑桩,所述支撑桩竖直设置,所述衡重卸荷承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竖直设置,所述支撑套筒的底端设有开口,所述支撑桩的顶端位于支撑套筒内并在支撑套筒内滑动,所述支撑套筒的侧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抵紧杆,所述抵紧杆朝向支撑套筒一端穿过支撑套筒的侧壁并与支撑套筒侧壁滑动设置,所述抵紧杆和支撑桩抵触,所述抵紧杆与支撑桩的抵触面设为倾斜面,所述抵紧杆的上方设有驱动螺杆,所述驱动螺杆与抵紧杆平行设置,所述驱动螺杆朝向衡重卸荷承台一端和衡重卸荷承台转动连接,所述抵紧杆朝向驱动螺杆一侧上固定连接有带动块,所述驱动螺杆穿过带动块和带动块螺纹连接,所述驱动螺杆背向衡重卸荷承台一端设有能够带动驱动螺杆转动的带动件,所述带动件伸出地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沉箱的后方设置有衡重卸荷承台,并通过支撑桩来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从而使码头整体结构重心后移,对沉箱后方土压力进行卸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支撑桩设置在岸边上,支撑桩下方会发生沉降,支撑桩无法再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此时驱动带动件,使带动件能够带动驱动螺杆转动,驱动螺杆转动从而能够带动驱动螺杆上的带动块沿驱动螺杆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带动块上的抵紧杆在支撑套筒侧壁上滑动,此时抵紧杆上的倾斜面持续和支撑桩抵触,从而驱动支撑桩向下移动,使支撑桩重新插入到地面内,从而使支撑桩能够再次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件包括设置在驱动螺杆背向衡重卸荷承台一端上的第一锥齿轮,所述驱动螺杆穿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一锥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处设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上设有带动杆,所述带动杆竖直设置,所述带动杆穿过第二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固定连接,所述带动杆的顶端伸出地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调节支撑桩的位置来使支撑桩能够再次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时,此时在地面上转动带动杆,带动杆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由于第二锥齿轮和第一锥齿轮啮合,当第二锥齿轮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从而能够带动驱动螺杆转动,驱动螺杆转动,从而能够带动抵紧杆移动,从而使抵紧杆和支撑桩的顶端持续抵触,从而驱使支撑桩向下移动,从而使支撑桩再次深入到地面内,从而使支撑桩能够再次对衡重卸荷承台进行支撑。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杆的底端端面设有第一锥形头,所述第一锥形头的大端朝向带动杆并和带动杆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锥形头的设置,能够方便将带动杆插入到地面内,从而对带动杆的位置进行固定,使带动杆上的第二锥齿轮和驱动螺杆上的第一锥齿轮啮合。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杆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圆盘,所述支撑圆盘水平设置,所述带动杆穿过支撑圆盘并和支撑圆盘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圆盘的设置,能够在带动杆深入到地面中去时,给予带动杆支撑力,减少带动杆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可能性,从而使带动杆上的第二锥齿轮不会和第一锥齿轮脱离,使带动杆无法带动驱动螺杆转动。
16.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杆位于支撑圆盘的中心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转动带动杆从而带动驱动螺杆转动时,此时由于带动杆位于支撑圆盘的中心处,从而使转动带动杆时,支撑圆盘对带动杆的阻碍变小,使转动带动杆更加容易。
1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桩的顶端端面设为与抵紧杆相配的倾斜面,所述支撑桩的顶端端面和抵紧杆的倾斜面贴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桩的顶端端面倾斜设置,从而使支撑桩的顶端和抵紧杆的倾斜面充分抵触,从而变点为面,增大支撑桩和抵紧杆的接触面积,使受力分散,从而保护住抵紧杆,减少抵紧杆损坏的可能性。
2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抵紧杆朝向衡重卸荷承台的侧壁和衡重卸荷承台的下表面充分抵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紧杆和衡重卸荷承台接触,从而使衡重卸荷承台的力作用在抵紧杆上,并通过抵紧杆作用在支撑桩上,减少衡重卸荷承台的力作用在支撑套筒上,进一步保护住支撑套筒和抵紧杆。
2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带动块沿驱动螺杆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面均设有第二锥形头,所述第二锥形头的大端朝向带动块并和带动块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螺杆穿过第二锥形头和第二锥形头螺纹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锥形头的设置,能够使带动块沿驱动螺杆长度方向上移动时,能够更加容易,从而使转动带动杆来带动带动块移动能够更加容易,省力。
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抵紧杆和带动件的设置,能够起到调节支撑桩的位置,从而使支撑桩能够持续对衡重卸荷承台支撑的效果;
26.2.通过第一锥形头的设置,能够起到使带动杆插入到地面中更加容易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实施例中卸荷是岸壁结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8.图2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支撑套筒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29.图中,1、沉箱;2、卸荷板;3、胸墙;4、衡重卸荷承台;5、支撑桩;6、支撑套筒;7、抵紧杆;8、驱动螺杆;9、带动块;10、带动件;101、第一锥齿轮;102、第二锥齿轮;103、带动杆;11、把手;12、第一锥形头;13、支撑圆盘;14、第二锥形头。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实施例: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布的一种重力式码头卸荷式岸壁结构,包括沉箱1、卸荷板2和胸墙3,卸荷板2的上方设有衡重卸荷承台4,衡重卸荷承台4与卸荷板2抵触,衡重卸荷承台4水平设置,衡重卸荷承台4的下方设置用于支撑衡重卸荷承台4的支撑桩5,支撑桩5竖直设置,衡重卸荷承台4和支撑桩5的设置,能够增大稳定抗力和减小后方土压力作用,以利于重力式岸壁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但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支撑桩5的底端会发生沉降,此时支撑桩5无法再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
32.参照图1,为了使支撑桩5能够持续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衡重卸荷承台4的下表面焊接有中空设置的支撑套筒6,支撑圆筒位于支撑桩5处,支撑圆筒竖直设置,支撑圆筒的底端设有开口,开口和支撑圆筒内部连通,支撑桩5的顶端滑动设置在支撑圆筒内并和支撑圆筒内壁抵触。
33.参照图1,支撑套筒6的侧壁上设有水平设置的抵紧杆7,抵紧杆7为方杆,抵紧杆7位于衡重卸荷承台4的下方,抵紧杆7朝向衡重卸荷承台4一侧端面和衡重卸荷承台4的下表面充分贴合,抵紧杆7朝向支撑套筒6一端穿过支撑套筒6的侧壁并与支撑套筒6侧壁滑动设置,抵紧杆7位于支撑桩5的上方。
34.参照图1和2,抵紧杆7朝向支撑桩5一端侧壁和支撑桩5的顶端接触,抵紧杆7与支撑桩5的抵触面设为倾斜面,抵紧杆7的倾斜自抵紧杆7朝向支撑桩5一端向下倾斜设置,支撑桩5的顶端端面也设为与抵紧杆7相配的倾斜面,当安装支撑桩5时,支撑桩5的顶端端面
和抵紧杆7的倾斜面贴合,从而使支撑桩5能够对抵紧杆7进行支撑,抵紧杆7和衡重卸荷承台4接触,从而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
35.参照图1,当支撑桩5下方发生沉降时,此时支撑桩5会无法对抵紧杆7和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为了使支撑桩5能够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抵紧杆7的上方设有驱动螺杆8,驱动螺杆8水平设置并与抵紧杆7平行设置,驱动螺杆8朝向衡重卸荷承台4一端和衡重卸荷承台4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抵紧杆7朝向驱动螺杆8一侧上焊接有带动块9,带动块9沿驱动螺杆8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端面均设有第二锥形头14,第二锥形头14的大端朝向带动块9并和带动块9焊接,带动块9朝向第二锥形头14一侧端面和第二锥形头14的大端端面完全贴合。
36.参照图1,驱动螺杆8依次穿过第二锥形头14和带动块9并和第二锥形头14和带动块9均螺纹连接,当转动驱动螺杆8时,驱动螺杆8会带动带动块9移动,从而带动抵紧杆7移动,使抵紧杆7朝向支撑桩5一端持续和支撑桩5抵触,从而使支撑桩5向下移动,直至支撑桩5重新深入地面中,从而使支撑桩5能够再次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
37.参照图1,为了能够在地面上对驱动螺杆8转动,驱动螺杆8背向衡重卸荷承台4一端设有能够带动驱动螺杆8转动的带动件10,带动件10伸出地面,带动件10包括设置在驱动螺杆8背向衡重卸荷承台4一端上的第一锥齿轮101,第一锥齿轮101竖直设置,第一锥齿轮101和驱动螺杆8轴线重合,驱动螺杆8穿过第一锥齿轮101和第一锥齿轮101焊接,第一锥齿轮101处设有和第一锥齿轮101垂直设置的第二锥齿轮102,第二锥齿轮102和第一锥齿轮101啮合,当第二锥齿轮102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锥齿轮101转动。
38.参照图1,第二锥齿轮102上设有带动杆103,带动杆103竖直设置,带动杆103和第二锥齿轮102轴线重合,带动杆103的底端端面设有第一锥形头12,第一锥形头12的大端朝向带动杆103并和带动杆103焊接,带动杆103的底端端面和第一锥形头12的大端充分贴合。
39.参照图1,带动杆103穿过第二锥齿轮102和第二锥齿轮102焊接,带动杆103的顶端伸出地面,带动杆103的顶端上焊接有把手11,当转动把手11时,把手11能够带动带动杆103转动,带动杆103能够带动第二锥齿轮102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锥齿轮101和驱动螺杆8转动,从而对抵紧杆7进行移动。
40.参照图1,带动杆103的侧壁上焊接有支撑圆盘13,带动杆103穿过支撑圆盘13并位于支撑圆盘13的中心处,支撑圆盘13水平设置,从而对带动杆103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减少带动杆103移动,使第二锥齿轮102和第一锥齿轮101脱离情况的发生。
41.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支撑桩5下方发生沉降,支撑桩5无法再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时,此时转动带动杆103,使带动杆103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锥齿轮102转动,第二锥齿轮102带动第一锥齿轮101和驱动螺杆8转动,驱动螺杆8转动从而能够带动驱动螺杆8上的带动块9沿驱动螺杆8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带动块9上的抵紧杆7在支撑套筒6侧壁上滑动,此时抵紧杆7上的倾斜面持续和支撑桩5抵触,从而驱动支撑桩5向下移动,使支撑桩5重新插入到地面内,从而使支撑桩5能够再次对衡重卸荷承台4进行支撑。
4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