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墙反滤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43186发布日期:2021-06-25 16:52阅读:896来源:国知局
挡墙反滤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挡土排水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挡墙反滤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常用的挡墙反滤结构多为在墙背铺设一定厚度的沙砾碎石材料,称为反滤层,通过泄水孔排泄墙后积水。此方法适用于浆砌片石挡墙,但如今挡墙多采用混凝土现浇的施工工艺,在此基础上若仍然采用该反滤层设计,施工难度较大。

目前,布设挡墙墙后反滤层主要有两种施工方法:一种是先在墙后安装模板再进行挡墙施工,挡墙施工完成,通过拉拔的方式拆除墙后模板,再灌入砂砾石等反滤层材料,并振捣密实;另一种是先在墙后袋装砂砾石或者无砂混凝土等反滤层材料,并架设模板,再施工挡墙。存在如下缺点:采用第一种方法施工工序比较复杂,挡墙施工完成后在狭小的空间灌入的一排砂砾石反滤层,砂砾石的密实度、充盈程度等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采用第二种方法消耗人工多,成本大,在挖方坡面较为平整的条件下,施工质量较好,但由于岩土体的复杂特性,开挖面往往崎岖不平,对于具有反滤功能的土工袋、无砂混凝土板等材料来说,尺寸一般式固定,难以在反滤层靠近挡墙的一侧形成平整面,因此容易造成挡墙和墙后坡面之间反滤层的受力不均匀。总之,采用上述的两种方法,施工过程复杂、施工速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以解决现有的挡墙反滤结构施工工序不合理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挡墙反滤排水结构,包括用于支承土体边坡的挡土墙和填充有透水性材料的用于滤出周边土体中的水的反滤井,反滤井设于挡土墙的墙背一侧的土体内,挡土墙的墙体内预埋有用于将挡土墙的墙背一侧的水体朝向墙面临空一侧排出的泄水管,反滤井内填充的透水性材料形成透水柱,泄水管的第一端与反滤井连通,泄水管的第二端沿挡土墙的厚度方向贯穿挡土墙设置以使反滤井内的水通过泄水管排出至挡土墙的墙面临空一侧。

进一步地,泄水管靠近挡土墙的基底设置,泄水管沿挡土墙的墙背一侧朝向墙面临空一侧的方向向下倾斜布设。

进一步地,泄水管与挡土墙的基底所处的水平面呈α夹角,α的值为1°至30°。

进一步地,泄水管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有用于过滤用的过滤网。

进一步地,反滤井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滤井沿挡土墙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泄水管的数量为多个,泄水管与反滤井一一对应布设;或者,相邻两个反滤井通过底部的连通管彼此连通并共用一个泄水管,泄水管的第一端连通至其中一个反滤井上并通过连通管连通至另一个反滤井上,或者泄水管的第一端连通至连通管上并通过连通管同时与两个反滤井连通。

进一步地,反滤井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滤井沿挡土墙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泄水管的数量为多个,泄水管与反滤井一一对应布设;或者相邻两个反滤井通过底部的连通管彼此连通并共用一个泄水管,泄水管的第一端连通至其中一个反滤井上并通过连通管连通至另一个反滤井上,或者泄水管的第一端连通至连通管上并通过连通管同时与两个反滤井连通。

进一步地,反滤井沿竖向设置。

进一步地,反滤井内部设有钢筋网,以约束透水材料或固定周边土体。

进一步地,反滤井的靠近挡土墙设置。

进一步地,挡墙反滤排水结构还包括设于反滤井底端的夯实粘土。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包括挡土墙、反滤井、泄水管和填充在反滤井内的透水性材料形成的透水柱。通过在挡土墙的墙背一侧的土体内设置独立的反滤井,避免在反滤井内填充透水性材料形成透水柱时受到挡土墙墙背的干涉,不受挡土墙的墙背的工作面与土体之间狭小空间的制约,在施工过程中便于在土体坡面的挡土墙施工完成后再在土体中施工反滤井,进而填充透水性材料,施工工序简单合理;通过设置泄水管,便于及时将土体内的水份排出至挡土墙的外侧,有利于疏干挡土墙后背的土体,防止地面水下渗,防止挡土墙后背的土体积水形成静水压力。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例说明:

10、挡墙反滤排水结构;11、挡土墙;12、反滤井;13、泄水管;14、透水柱;15、过滤网;16、夯实粘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100,包括用于支承土体边坡的挡土墙11和填充有透水性材料的用于滤出周边土体中的水的反滤井12,反滤井12设于挡土墙11的墙背一侧的土体内,挡土墙11的墙体内预埋有用于将挡土墙11的墙背一侧的水体朝向墙面临空一侧排出的泄水管13,反滤井12内填充的透水性材料形成透水柱14,泄水管13的第一端与反滤井12连通,泄水管13的第二端沿挡土墙11的厚度方向贯穿挡土墙11设置以使反滤井12内的水通过泄水管13排出至挡土墙11的墙面临空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100,包括挡土墙11、反滤井12、泄水管13和填充在反滤井12内的透水性材料形成的透水柱14。通过在挡土墙11的墙背一侧的土体内设置独立的反滤井12,避免在反滤井12内填充透水性材料形成透水柱14时受到挡土墙11墙背的干涉,不受挡土墙11的墙背的工作面与土体之间狭小空间的制约,在施工过程中便于在土体坡面的挡土墙11施工完成后再在土体中施工反滤井12,进而填充透水性材料,施工工序简单合理;通过设置泄水管13,便于及时将土体内的水份排出至挡土墙11的外侧,有利于疏干挡土墙11后背的土体,防止地面水下渗,防止挡土墙11后背的土体积水形成静水压力。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挡土墙11采用混凝土现浇的施工工艺形成,挡土墙11可以是重力式挡土墙11,也可以是锚杆、锚定板式挡土墙11或者加筋挡土墙11,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地,在挡土墙11的横截面中,与被支承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与基底相对的墙的顶面称为墙顶。可选地,挡土墙11的墙背沿基底朝向墙顶的方向朝向土体倾斜布设,挡土墙11的墙面沿竖直方向布设或沿基底朝向墙顶的方向朝向土体倾斜布设。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透水性材料可以是砂砾石或无砂混凝土等反率层材料;为了保护反滤井12内的透水性材料形成的透水柱14,在反滤井12内填充有回填粘土,回填粘土设于透水柱14的上方;泄水管13的管径需要通过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渗入反滤井12内的水分全部排出,并且避免泄水管13的第二端受损,泄水管13的第一端与反滤井12的井底连通,泄水管13的第二端沿挡土墙11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与挡土墙11的墙面平齐布设。

进一步地,泄水管13靠近挡土墙11的基底设置,泄水管13沿挡土墙11的墙面朝向墙背的方向向上倾斜布设,并与挡土墙11的基底所处的水平面呈α夹角。通过泄水管13沿挡土墙11的墙面朝向墙背的方向向上倾斜布设,便于快速将渗入反滤井12内的水分通过自身重力经泄水管13排出至挡土墙11的墙面的外侧。

更优地,泄水管13的数量为的多个,沿反滤井12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土体内的水分排出至挡土墙11临空一侧的底面上,泄水管13靠近挡土墙11的基底设置,泄水管13沿挡土墙11的墙背一侧朝向墙面临空一侧的方向向下倾斜布设。

进一步地,根据土体的性质,为了便于快速将土体内的水分排出,α的范围值在1°度至30°之间。可以理解地,α可以是1°、也可以说是15°或者30°等其他角度。

进一步地,泄水管13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有用于过滤用的过滤网15。可以理解地,为了防止泄水管13阻塞,泄水管13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有用于过滤用的过滤网15,过滤网15位于泄水管13和透水柱14之间。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取材,过滤网15为土工布,泄水管13为pvc管。

进一步地,反滤井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滤井12沿挡土墙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泄水管13的数量为多个,泄水管13与反滤井12一一对应布设;或者,相邻两个反滤井12通过底部的连通管彼此连通并共用一个泄水管13,泄水管13的第一端连通至其中一个反滤井12上并通过连通管连通至另一个反滤井12上,或者泄水管13的第一端连通至连通管上并通过连通管同时与两个反滤井12连通。具体地,多个反滤井12沿挡土墙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泄水管13的数量为多个,泄水管13与反滤井12一一对应布设。

进一步地,反滤井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滤井12沿挡土墙1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泄水管13的数量为多个,泄水管13与反滤井12一一对应布设;或者相邻两个反滤井12通过底部的连通管彼此连通并共用一个泄水管13,泄水管13的第一端连通至其中一个反滤井12上并通过连通管连通至另一个反滤井12上,或者泄水管13的第一端连通至连通管上并通过连通管同时与两个反滤井12连通。具体地,多个反滤井12沿挡土墙1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多个反滤井12的底部彼此连通并共用一个泄水管13。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钻井和在反滤井12内填充透水性材料,反滤井12沿竖向设置,反滤井12的顶部与挡土墙11的顶部的墙背相距l米,反滤井12的底部向下延伸与泄水管13的第一端连通。可选地,反滤井12施工可采用长螺旋钻机旋挖成孔,反滤井12的孔径可以为600毫米。

更优地,l的范围值在0到1米之间。可以理解地,为了保证钻反滤井12的便利性,反滤井12的顶部与挡土墙11的顶部的墙背相距0.1米。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反滤井12的靠近挡土墙11设置。

进一步地,反滤井12内部设有钢筋网,以约束透水材料或固定周边土体。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将土体内的水分排出,反滤井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反滤井12沿挡土墙11的长度方向间距均匀地布设。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反滤井12间距4米布设。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反滤井12间距可以是3米,也可以是5米等其它距离值。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反滤井12的承力性,挡墙反滤排水结构还包括设于反滤井12底端的夯实粘土16。

本实用新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100施工工序包括:

在挡墙浇筑施工时,于挡墙底部预埋泄水管13,多个泄水管13沿挡土墙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泄水管13的第一端凸出于挡土墙11的墙背设置以在施工完反滤井12后与反滤井12的底部连通;

待整个挡墙施工完成后,再施工反滤井12,反滤井12的位置与泄水管13位置对应,便于反滤井12汇集的积水从泄水管13排出;

泄水管13靠近墙背一侧端头埋设土工布,过滤水中泥沙,防止泄水管13堵塞。

具体地,反滤井12施工可采用长螺旋钻机旋挖成孔,成孔后往内部填充透水性材料,井口回填粘土封死,即施工完成,反滤井12远离挡土墙11一侧的土体的表面上挖有截水沟。

本实用新型的挡墙反滤排水结构100有益效果如下:

施工难度低:可以等挡墙施工完成后再施工反滤井12,不受其他工序制约,不受工作面制约;成本低:施工速度快,消耗人工少,材料少;经过实验、模拟证明可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